野蠻生長|交易所五年浴火仍未成?

野蠻生長|交易所五年浴火仍未成?

野蠻生長|交易所五年浴火仍未成?

礦機、交易所、社區是區塊鏈1.0時代的“三駕馬車”,長久以來,加密貨幣交易平臺佔據著區塊鏈的核心位置,然而歷史在變,求生本能卻永不會變,甚至交易所也獨立形成了“劃時代”的歷變。

2013年出現了一次幣圈“創業潮”,OKCoin、火幣等交易所大多成立於這一年,此後幾年,在一次次行業變革洗禮中,有的交易所成為了行業獨角獸,有的卻從此沉默消失。

“野蠻生長” — 交易所1.0時代

與國外的BitcoinMarket和Mt.Gox差不多同一時期,國內最早的交易所BTCC成立於2011年,成為了1.0時代的“元老”,甚至還發行過實體比特幣。

BTCC也曾經“風光一時”,作為全球最早的交易平臺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家比特幣交易平臺,BTCC一度佔到全球比特幣交易額的80%,現在網上依然能搜到不少BTCC過去的新聞。

後來,2013年的創業潮帶來了OKCoin和火幣,彼時,全球的交易所都收手續費,只有國內交易所不收,大打價格戰,實行“兌幣返幣,充錢返錢”的交易規則,毋庸置疑,一批“燒”不起的交易所倒下去了,只剩下BTCC、OKCoin、火幣三家主流交易所。

1.0時代的主流交易所以交易主流幣種為主,火幣擅長營銷,在2013年到2014年這段時間經常會製作帶有火幣logo的文化衫郵寄給客戶,網站也經常舉行“刷量抽獎”、“期貨返手續費”之類的活動。

OKCoin則專注於技術,網站穩定、API速度快、期貨風控等都做得不錯。

作為當時“老大”的BTCC勝在“老牌”,在2013年融資之後進入了黃金髮展期,而與它同一時期的日本的Mt.Gox在2014年初因為黑客攻擊而關停。

轉折發生在9.4。

9.4之後,OKCoin旗下的OKEx和火幣選擇“出海”,BTCC則選擇關停業務。交易所迎來了“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 — 交易所2.0時代

“出海”後的OKEx和火幣在2017年底的牛市中迅速成長,與此同時,7月成立於國外的幣安僅用半年時間就成長為一方諸侯,與“前輩”們平起平坐,三分天下,擁有幣圈幾乎80%的用戶

從交易模式上來說,9.4之後,三家交易所延續傳統的先OTC再幣幣的交易模式。此時的三大交易所都發行了各自的平臺幣,藉助交易所生態建設,加快了全球佈局的腳步,各自形成了更加鮮明的特點。

在三巨頭的瓜分下,新交易所幾乎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尋求突破成為了交易所的發展主題。在並不平靜的交易所江湖中,FCoin添了一把火,把“交易挖礦”推到人前,暫時打破了“平衡”局面。

“交易挖礦” — 交易所3.0時代

“生不逢時”的796

“從野蠻進化到文明,這其中有一個痛苦又漫長的過程,欲速則不達。社會上每個人都應當適應自己周邊的生活環境,否則,他哪怕再高明,終將被淘汰。適者才能生存啊!”——達爾文《物種起源》

說到交易挖礦,其實早在五年前,796交易所就已經運行過這種模式,叫做“交易即送股”。

那個時候還沒有“平臺幣”一說,取而代之的是“虛擬股”,著名的“烤貓股”就是虛擬股的一種。796交易所的“交易即送股”運行模式是這樣的,用戶的交易量以比特幣為基準,每交易100個BTC就1份虛擬股,到手的虛擬股可以參與分紅。因此,交易所交易量越大,分紅越多。

彼時,交易所的主流交易貨幣是比特幣、萊特幣一類的幣種,伴隨著2013年比特幣從130美金漲到1130美金,用於質押796虛擬股的比特幣大部分沒有回來,而虛擬股缺乏風險共攤機制,因此造成了796虛擬股砸到一文不值,交易所受一系列事件影響,最終銷聲匿跡。

時至今日,“交易即送股”轉到FCoin這裡,藉助平臺幣的發行演變成“交易即挖礦”模式。

FCoin“橫空出世”

熊市下誕生的FCoin彷彿帶來了一場甘霖,“交易挖礦”模式徹底火了。

總量

100億FT。

挖礦

51%,用戶通過“交易挖礦”模式獲得,每日發放。

發行

49%,參照挖礦部分挖出的比例同步解凍,每日發放。

收入分配

80%分配給FT持有者,20%用於FCoin開發及運營。

FCoin問世至今,成為了譭譽參半的先行者,“攪局”“破局”傻傻分不清楚。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段時間FCoin積攢下了不少人氣和流量,在時過兩個多月的現在,FCoin才開始發力做自己的運營。

未來FCoin怎麼走,誰也不知道。在當前的破局之下,老交易所也進行了革新嘗試,OKEx的“百家計劃”,Binance的“千家計劃”,火幣的“雲計劃”都是破局之下的新探索。平行時期,一些新交易所也在探尋著變革之路。

“新物種” — “模塊化”開放平臺

淘寶和京東一類的電商代表了互聯網領域的開放平臺,以電商基礎服務向商家、開發者、社區等各行業提供有效需求。在區塊鏈領域內,交易所也做起了同樣的嘗試,把交易所角色重新定位成開放型服務平臺。

比如7月9日正式上線的交易所CoinMex,就像今天的天貓和京東,其本質就是一個基於買賣模型,以平臺幣CT為價值流轉手段,通過產品滿足用戶、項目方、投資機構、量化團隊等的需求。

聯合挖礦,合作共贏

以FCoin為例,“交易挖礦”挖的是FT。而在CoinMex的“交易挖礦”中,交易所的平臺幣不參與挖礦,而是聯合項目方根據自身需求設置上線時間、返還比例、單日獎金池額度、單人單日最高挖礦數量等參數,為項目方“量身定製”透明活動進行推廣,並有效增加項目的持倉人數、交易量、交易深度。只要項目方上線交易Token,就可以參與“聯合挖礦”。

比如在7月16日的首期“交易挖礦”活動中,一共有四個項目方GET、MDS、OF和BAIC參與,獎金池裡的120萬枚GET、100萬枚MDS、120萬枚OF以及3000萬枚BAIC,以指定交易對“交易挖礦”的形式返還給參與活動的用戶,平臺將根據交易手續費即時釋放1.1倍以上Token,並返還給參與者,直至獎勵池釋放完畢。

和傳統交易所一樣,CoinMex的平臺幣CT只作為全球通用積分在生態構建中使用。

CT

全球通用積分

CoinMex平臺生態體系的唯一通證

總量

10億枚

生態建設

和市場推廣

6億枚(60%,第一年釋放3億枚,之後每年釋放一億枚)

基金會運營

2億枚(20%)

社區自治

1億枚(10%)

團隊持有

1億枚(10%,1年後分批釋放,逐年釋放2000萬)

CT於8月3日正式開始交易,目前漲幅37.25%

野蠻生長|交易所五年浴火仍未成?

DAPPS開放平臺

區塊鏈領域有很多遊戲和娛樂應用,而區塊鏈應用基本上只接受Token支付,在發展中必然存在互聯網應用及用戶進入區塊鏈領域支付結算的問題,CoinMex依託交易所基礎服務,把DAPP中的Token支付簡化成“支付寶”模式,在DAPP中“不知不覺”地完成Token支付。

CoinMex於7月19日上線DAPP開放平臺,目前“天算(DPY)”已經上線DAPP開放平臺。據官方消息,已經和三個分別擁有100萬、60萬、40萬用戶的DApp達成合作意向。

數字資產組合投資開放平臺

事實上,傳統交易所如火幣和OKEx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組合投資產品,如火幣的HB10和OKEx的OK06。

CoinMex也搞起了自己的“原創”。同優質機構就資金、場景、技術、營銷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發行指數組合投資、反向/槓桿組合投資、主動管理型組合投資等。將組合投資平臺工具提供給Token Fund,發行多種幣種的投資組合。

從交易所發展改革之路來看,從1.0到2.0的發展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部影響,而2.0到3.0可以稱之為從內到外的主動革新,CoinMex則算作“新物種”。

魯迅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UP認為,革新說的還是太含蓄,事實上所謂“革新”就是在荊棘叢中開路。從2013年的796到現在FCoin和CoinMex,都是在走沒有“先例”的“路”。796的失敗在於太過“超前”,那麼如今的FCoin就是“順勢而為”了嗎?革新“交易挖礦”,主打開放型服務平臺的CoinMex會揭開一個“新時代”嗎?

Punch Line

“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

達爾文《物種起源》

編輯時BTC法幣衡量價7381USD

關於區塊鏈,我們只是比別人更用心了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