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這個「殺手」離你可不遠!

沙門氏菌,這個“殺手”離你可不遠!

夏天,正是新鮮蔬果搶閘上市的時節,卻有不少人因吃西紅柿、哈密瓜、雞肉、雞蛋、奶粉被“絆倒”了。有調查人員追根溯源,就找到了它——沙門氏菌。其實,沙門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年發生,夏季尤其多。不少人著急了:到底什麼是沙門氏菌,又該如何預防?今天,煙臺市疾控中心食品營養專家為大家來詳細講解一下。

一、什麼是“沙門氏菌”

據瞭解,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中的一個重要的菌屬,也是常見的食品汙染源,可引發急性腸胃炎。人感染這種病菌後會出現發熱、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病情往往持續4天至7天,嚴重時會死亡。5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或免疫力有缺陷者更易感染這種病菌。

二、主要“活動場所”

沙門氏菌,這個“殺手”離你可不遠!

沙門氏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通常寄居在人或動物腸道內,可通過糞便汙染環境和動物製品。日常食材中,蛋、家禽、肉類製品、奶製品是沙門氏菌的主要藏身地。

沙門氏菌可以適應不同溫度、溼度和酸鹼度環境,在水中能存活 2~3 周,在糞便中能存活 1~2 月,在牛乳和肉類中生存時間較長,即使在醃肉中也可生存 2~3 個月。沙門氏菌最適合繁殖的溫度為 37℃,炎熱的夏季是它最活躍的季節。因此,在低溫下儲存食品是預防沙門氏菌的一項重要措施。

同時,沙門氏菌對熱耐受力較差,100℃ 立即死亡,70℃ 經 5 分鐘、65℃ 經 15~20 分鐘、60℃ 經 1 小時即可被殺滅。所以,加熱也是一項很好的預防措施。

三、如何應對“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這個“殺手”離你可不遠!

市疾控營養專家建議,消費者應加強自身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習慣,減少沙門氏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隱患: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

2、不吃生肉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

3、廚房的砧板要生熟分開。尤其是加工生鮮海產品和生肉類食品後,務必將砧板洗淨晾乾,以免汙染其它食物。

4、生的禽肉、牛肉、豬肉均應視為可能受汙染的食物,情況允許時,新鮮肉應該放在乾淨的塑料袋內,以免滲出血水汙染別的食物。

5、對於市場銷售的各種即食食品,應儘量購買正規品牌、包裝完好的產品,並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食用前注意是否有變質情況。

6、剩菜、剩飯要低溫冷藏,最好不要超過2個小時,進食前要徹底加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