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住性命,刘禅采用特别方式投降,一成语道尽丑态

今天的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邓艾传》,时间是在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后主刘禅。原文如下:

为保住性命,刘禅采用特别方式投降,一成语道尽丑态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为保住性命,刘禅采用特别方式投降,一成语道尽丑态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禅派人捧着皇帝的印玺,写信给邓艾请降。邓艾到达成都,刘禅带着太子、诸王以及众大臣共六十多人,两手反绑,有马车载着棺材,来到邓艾的军营门前,邓艾手持朝廷的符节解开了刘禅身上的绳索,焚烧了棺材,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宽恕了蜀汉君臣。他又依照东汉时期邓禹的先例,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命刘禅为代理骠骑将军,太子被立为奉车都尉,诸王都封为驸马都尉,蜀汉的官吏都依照他们原来职务的高低授予曹魏的官职,有的兼任邓艾的下属官员。以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分别兼任蜀中各郡的太守,派人在绵竹筑起高台作为京观,以表彰魏军的战功。魏国战死的士兵,都与蜀汉士兵一起安葬。

为保住性命,刘禅采用特别方式投降,一成语道尽丑态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刘禅投降的一个特殊举动,叫做“面缚舆梓”,意为反绑着双手,表示放弃抵抗,将棺材装在马车上,表示任凭处置。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中的“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投降仪式。

为保住性命,刘禅采用特别方式投降,一成语道尽丑态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尽管蜀汉节节败退,但蜀汉主力尚存,与曹魏主力在剑阁一带周旋。邓艾虽然以奇兵出阴平小道,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但毕竟实力有限,以刘禅在成都的兵力,足以对抗。同时,蜀汉东部和南部的疆土尚在,又可请求东吴出兵协助。只要刘禅下定决心,曹魏想要灭亡蜀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保住性命,刘禅采用特别方式投降,一成语道尽丑态

可是,邓艾兵临绵竹,竟使后主刘禅吓破了胆,最终做出了举国投降的决定,并采用了“面缚舆梓”这种特殊方式出城投降,说穿了一句话,就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与刘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子刘湛坚决反对投降,最后愤而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