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暗語:揭祕投資人常常忽悠韭菜們的6句話

幣圈暗語:揭秘投資人常常忽悠韭菜們的6句話

在區塊鏈內部分享中,總是能爆出讓人目瞪口呆,顛覆三觀的猛料。有幸參加了這樣的分享會,對其中比較經典的語句進行分析一下,就瞭解了韭菜被割是多麼正常。

01

第一句:行業死了,我們也是最後一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種投資人、VC能擺脫人性嗎?顯然不會。一個基金負責人管理著最低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要對投資人負責,所以,第一要務自然就是賺錢。

從這句話中,能品出什麼呢?那就是,區塊鏈的發展歷程中,投資人並不是很注重項目的長遠發展,錢賺進自己兜裡就OK,項目的死活,以及個人投資者的虧損,與我何干?!只要我能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沒有底線,可以說是他們的寫照。

02

第二句:上市前幾倍先賣掉,投資人成最大代投

在項目投資過程中,往往存在好幾輪的投資。內部、基石、私募、代投、公募。機構投資者往往拿到的都是內部或基石輪投資,其價格相對於之後的幾輪募資,要低很多。所以,也就給了他們幾倍價格賣出去的機會。

所以,筆者也不得不承認,這在投資學中,絕對是很聰明的抉擇。然而,這種行為,帶來的影響是,你的項目已經與我無關,我已經獲利走人,之後幣價是漲是跌,都與我沒關係。

現在,有不少項目為了增加投資者對項目的信任度,往往會採取某段時間內鎖倉的行為。可是,這對於這種精明的行為沒有一點轍。有項目方採取每輪額度都一樣的抉擇,不知道會不會成為業內普遍現象?不知道能不能遏制這種行為?

03

第三句:能搞出真正區塊鏈項目的一定要有基督教徒般的信仰

區塊鏈一個非常直白且簡單的一個標籤就是共識。然而,從以往中途夭折的項目來看,有不少就是因為募資之後,不論是創始人,還是合夥人拿到錢之後,要麼砸盤走人,要麼內部分裂,導致整個項目進程從此終止,剩下一地雞毛。承受損失的是誰?公募或從二級市場買到token的投資者。

04

第四句:凡是投資人賺了大錢的項目都成了爛項目

有人說加密資產市場,不是零和遊戲。整個市場的不斷髮展,會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贏家。這只不過是讓人入局的“胡蘿蔔”而已。

投資人因為資金量大,即便市場低迷,但因為成本低,抗壓能力強。即便有了損失,但是可以互相之間互通有無,聯合拉盤,從而吸引個人投資者進場。而進場者往往成了接盤俠。

05

第五句:拿一線資本的項目,很可能混得一地雞毛

在聽到這句話之後,筆者相當震驚。細思之下,才明白其中究竟。

一線資本,本身的話語權就要高很多。因此,從項目方拿到的token價格要低很多,並且對於項目方附帶很多條件,讓項目方不得不答應。事實上,這句話在分享會上也得到了某些項目的一致認可。

在拿到token之後,雖然會因為IP效應帶來不少個人及機構投資者,但是,根據第四句話的內容,就能想象之後的結果——一線割二線,二線割代投,代投割個人。最後,鬧得整個項目因幣價下跌怨聲載道,項目方也無法解決問題。損失最大的就是個人。

06

第六句:在機構的量化交易面前,老韭菜也要被割

加密貨幣市場目前仍處於體量小,個人投資者充當主要角色的階段,雖然有機構投資者進場,可是參與其中的投資者,抗風險能力還很低。像華爾街那樣的傳統投資機構依然處於虎視眈眈,但仍沒進場的狀態。

倘若,這股力量進場,不論是在量化交易技術,還是資金實力方面,都將進入一個更少個人投資者盈利的階段。有業內資深人士這樣描述,就連李笑來那樣的“比特幣首富”依然處於草根的行列。可見作為韭菜的實力。

結束語:

幣圈是一個考驗人性的遊戲場,即便有人說比特幣會到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高價,但是整個圈子仍然是個弱肉強食的利益爭奪擂臺。這個投資人的話,話說的糙,但卻是實話,個人投資者還是好自為之吧。

文 | 零時財經

特別聲明:區塊鏈行業ICO項目魚龍混雜,投資風險極高;各種數字貨幣真假難辨,需用戶謹慎投資。《鏈內參》只負責分享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用戶一切投資行為與本站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