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期:國內區塊鏈資產交易所進化史

2018年7月9日,幣民日報第180期。

一、第一階段:比特幣交易和山寨幣交易所

第一階段主要有兩類交易所,比特幣交易所和山寨幣交易所。

比特幣交易所的代表是:比特幣中國(BTCCHINA.COM)、火幣(HUOBI.COM)、OKCOIN。另外btctrade等也有點名氣。

山寨幣交易所的代表是:比特時代(BTC38.COM)、比特兒(BTER.COM)

這一階段,比特幣交易所是很高傲的,看不起山寨幣交易所,而實際上,當時2大山寨幣交易所的流量絲毫不輸比特幣交易所。

打破僵局的是徐明星的OKCOIN,他率先上線了萊特幣,瞬間甩下火幣和比特幣中國一個身位,後兩家交易所只得跟進。2013年萊特幣這個山寨幣獲得三大比特幣交易所的認可後,一度暴漲至380元。交易所的拉盤效應在一開始的就已經顯露,難怪笑來在錄音中強調:“一定要自己做交易所”。

二、第二階段:比特幣期貨上線

2013年,796上線比特幣期貨和萊特幣期貨。

同年,OKCOIN和火幣相繼上線比特幣期貨和萊特幣期貨,796無力招架,被邊緣化(早年用比特幣購買796股份的投資者也損失慘重)。

比特幣中國沒有上線期貨交易,市場份額逐漸被OKCOIN和火幣搶走,市場地位從老大變成老三,到現在已經沒有太多存在感。

可見,比特幣期貨的確是大殺器,當年的交易所是不收交易手續費的,也不像現在天天上幣,主要的利潤來源就是比特幣期貨。

三、第三階段:獨有幣種拉盤交易所

這一階段的時間主要是2014,2015,2016年的熊市。比較知名的交易所有元寶網、聚幣網、雲幣網。他們的特點是有部分獨有幣種,就算是在熊市,拉盤也比較猛。元寶網和聚幣網有很多獨有幣種,比如企鵝幣、猴幣等等。雲幣網則有早期的以太坊、量子鏈、公信寶等。

另外這一階段還有些不知名的交易,也是這種玩法,比如19800、購幣網、輕付網等。

拉完盤之後呢?當然是一地雞毛,一些暴漲百倍的幣又跌了回去,輕付網甚至直接跑路了。

四、第四階段:瘋狂上幣型交易所

這一階段由幣安引領,在以太坊代幣瘋狂擴展的背景下,瘋狂上幣能吸引行業流量。隨後OKEX和火幣PRO跟進,截至筆者發稿,OKEX擁有交易對586,幣安擁有交易對377,火幣PRO擁有交易對257。

180期:國內區塊鏈資產交易所進化史

五、第五階段:交易所進入細分階段

每個細分領域可能都會有巨頭出現。

1、比如擁有代幣的交易所可以分為兩種:分紅交易所(代幣用於分紅)、挖礦交易所(代幣不但用於分紅,還用於交易挖礦,主要代表為FCOIN)。

2、去中心化交易所。主要是BTS系列去中心化交易所、以太坊系列去中心化交易所。目前來說,都比較難用。

3、法幣交易所。雖然大部分交易所都沒有接入法幣,但是部分膽子大的交易所接入了法幣交易。

4、衍生品交易所。主要是指高槓杆期貨交易所,除了傳統的OKEX和火幣外,最近比較火的是BitMEX,100倍槓桿。

六、挖礦交易只是一陣風,去中心化交易所可能才是最終歸宿

現在最火的莫過於交易所代幣挖礦玩法了,基本是把交易所股權拿出來分給大家了,這個玩法已經相當激進了,個人感覺在這個角度已經玩到極致了。

記得2013年的時候,各大交易所都以自己不參與交易為榮,現在正好相反,挖礦交易所其實是自己強勢參與控盤,比如FCOIN就搞了個FT平準基金。

幣圈千呼萬喚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搞了很多年還是沒能成大器,主要是操作複雜、過於卡頓、體驗太差、門檻太高。不過我相信在強大的市場需求下,一定會有好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