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媽最關心的「自閉症孩子重複他人問話怎麼辦?」有了最全答案

言語和語言發展,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障礙。很多星爸星媽反映,孩子也會簡單的發音,但是在與他人對話的時候,總是喜歡重複別人說話。

星媽最關心的“自閉症孩子重複他人問話怎麼辦?”有了最全答案

比如,有人問自閉症孩子小剛,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就會說,你叫什麼名字?

對方答:我叫小明。

孩子小剛也會說:我叫小明。

顯然,這是不對的,也犯了對話中重複的問題。

於是,很多星爸星媽就開始著急,經常的輔以“恐嚇”與“賄賂”逼迫孩子學發音,不再重複對方說話。其實,自閉症孩子總是重複對方說話,並不是他們故意或者刻意為之,只是,他們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同時,對於星爸星媽來說,也在有意無意間犯了很多錯誤。

這些錯誤包括,孩子沒有聽清對方的語言,爸爸媽媽不僅不斷的重複指令,還加入了新的詞彙,語言理解難度增加,造成孩子更加聽不懂,起不到輔助的作用。

其次,角色錯誤,破環互動。有些對話中,本身是朋友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但中間爸爸媽媽介入到對話中間,破壞了老師和孩子的互動關係。在父母的介入中,無形將對話關係由老師兒童轉變成了家長兒童。

家長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對話。

通俗地說,就是在語言溝通、交流過程中,你來我往的一種說話方式。在與孩子溝通中,尤其是前期,干預者也多是提問者。很多時候,對話能力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訓練內容。平時一般用到的問句形式有:

一般疑問句:這是什麼?

正反疑問句:這是不是什麼?

是非疑問句:這是什麼嗎?

選擇疑問句:這是A還是B?

其次,家長要分析孩子重複問話的原因。主要包括:

1.習慣性地仿說;

2.不理解對話形式;

3.不理解對話中的角色;

4.不理解對方所問問題的意思;

5.句子太長,孩子聽覺廣度能力弱。

更進一步來說的深層原因就是:

1.習慣性地仿說。仿說練習時多種形式:仿說、對話等。

另外,對話中提示的人不參與對話,也就是說 提問的人不要提示,孩子說答案這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

2.不理解對話形式。

①一直是仿說,聽指令說或複述形式,孩子接觸你來我往這樣的交互式語言方式少;

②一是在生活中有問句的形式,可能是因為注意力的問題、問話難度太大的問題或是孩子沒有養成回應別人話或指令的習慣;二是孩子沒有參與過完整的對話形式;

3.不理解對話中的角色。

對話中,如果問話的人也是提示的人,孩子把問話和對話都記住了,但是不知道這兩句話應該是不同的人說的。

星媽最關心的“自閉症孩子重複他人問話怎麼辦?”有了最全答案

4.不理解對方所問問題的意思。

①孩子能力弱;

②孩子是視覺學習型,單靠聽,聽不懂,需要加上手勢結合情景;或是孩子是聽覺學習型,回答問題是套路式的,按他熟悉的方式問,會回答,不按他的套路問或是用類似的詞問,孩子就不會回答了。就是視、聽、思、口不統合,需加強統合能力;

③詞彙積累不夠,統一情景或事情,用不同的詞問,孩子就不懂了。或是認知能力弱(形狀、顏色、數字、所屬等);

④問問題時所用詞太抽象;

⑤過早用人稱代詞,尤其是在只有兩人時,練習對話不要用你、我和孩子對話。要用名字稱呼對方,否則孩子會重複亂用;

⑥用語不簡潔,孩子抓不住重點,就重複前半部分或後半部分。

針對孩子重複,有哪些解決方法呢?

要在自然環境中設置教導者,模仿者,引導者等角色環境。讓孩子通過不同角色的教導,模仿和引導,學會自己對話,不再重複和說對了及時獎勵,說錯了及時糾正。

星媽最關心的“自閉症孩子重複他人問話怎麼辦?”有了最全答案

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

1.習慣性的仿說

①仿說練習要多種形式。陳述式仿說、問答句式的仿說;

②提示回答問題的人不參與對方,所站位置也要在孩子身後。

2.不理解對話形式

①平時養成讓孩子回應他人的習慣,不管答的對不對,讓孩子感受完整的對話形式;

②接觸不同的句式,用不同的句式或語音和孩子溝通,也可以分角色給孩子演示對話過程。

3.不理解對話中的角色

其中,第2、3兩項其實都是對前期干預不當的糾正,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干預得當,這兩項出現的可能性就會少很多。

①對話中,提問者不要提示孩子答案;

②干預時,提示著要把握好時機。

4.不理解對方所問問題的意思

①能力弱:加強認知理解能力,從每一個生活細節中加強;比如對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所屬關係;

②視覺學習型:先說再加手勢,養成聽的習慣,再把聽到和看到的統合在一起。聽覺學習型:先確保孩子看的基礎上,在有視覺提示的前提下提問;

③詞彙積累不夠:

A.生活中多積累、泛化,積累詞彙。

泛化要恰當,對一個場景或一件事先用一個詞描述,掌握後再用不同的詞來描述;

B.提高認知能力。

④用詞太抽象:用詞直觀→抽象,讓孩子明白這個抽象詞具體指的是什麼,提問內容要符合孩子能力水平,認知理解後再問。先接受性理解,再提問;

⑤不要過早用人稱代詞:

用人稱代詞一般要 2、3歲以後(能力),中等程度的孩子也要在4歲以後才能用

可先讓孩子理解,用名字稱呼自己和別人,慢慢再用你、我稱呼自己和對方。

例:理解性,不用人稱代詞回答。

這是小剛的杯子嗎?——這是你的杯子嗎?

回答時用人稱代詞,但問句中沒有人稱代詞。如,這是誰的?

⑥用語不簡潔,讓孩子抓不住重點:用語要簡潔明瞭,例:去拿媽媽的杯子。

5.句子太長,孩子聽不完整

①加強聽覺廣度練習;

②適當的時候斷開句子,分開說,讓孩子聽得更明白;

③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斟酌用詞提問;

④從簡單句到複雜句;

⑤選擇疑問句中,找兩個差別大的物品讓孩子選,儘量做到心、說一致。

五、對話練習的原則

1.先理解,再提問;

2.多旁白,少提問;

3.提示者不參與對話;

4.用語簡潔明瞭;

5.根據孩子能力水平提問;

6.結合場景;

7.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8.不要讓孩子背答案,一定要在理解的前提下提問;

9.輔助要及時、恰當。提示時機:思考之後、出錯之前;

10.不要臨時抱佛腳,功夫用在平時,注意生活中的練習、積累;

11.提問前要吸引孩子注意力,讓孩子注意到我們所說、所指。

孩子的言語和語言發展是伴隨著認知一起發生的,不可能在沒有具備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就學會發音,只有重複發音和語言是無法認知的。

不讓自閉症孩子重複別人問話,做到自己會認知,從而掌握髮音,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家長與老師的耐心。

【本文系頭條號孤獨症網。頭條號:孤獨症網。國內最權威的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及腦癱、智力殘疾等特殊群體服務平臺。發佈最新最全的自閉症資訊及康復訓練技巧,為星兒成長,我們一直在努力。本文為孤獨症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