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风险事件后,网贷业“拨云见日终有时”

最高监管层放大招

P2P监管最高机构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开始通过权威媒体新华社发声,条条重锤,全力护盘P2P。

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风险事件后,网贷业“拨云见日终有时”

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风险事件后,网贷业“拨云见日终有时”

01.合格平台开始备案

具体两方面:

a、尽快部署行业检查和企业自查;

b、允许合规机构继续经营,进过一段时间运行检验后经有关部门认定,基本符合信息中介定位和各项标准的机构将接入信息披露和产品登记系统,条件成熟的机构可按要求申请备案,继续开展网络借贷业务,为此佳航金服也在积极进行备案中。

这个确实是监管能放的最厉害的大招之一。允许备案,这是对平台最大的正向激励。政策有两大明显效果。一是,让很多平台看到了牌照的希望,加大平台投入,宁愿短期大量亏损,也会不惜代价拿到备案。这样会大大减少一些信心不足的平台清盘的可能性。二是,不少实力机构看到牌照的价值,可能会真金白银投资平台或者收购平台。

02.问题平台不能坑投资人

具体两条:

a、实在无法经营的平台不得跑路,所有资产良性清盘;

b、恶意退出经营、“跑路”、抽逃资金等恶性行为,严惩不怠。

这条内容是最高监管层对平台的威慑,对平台的股东、高管都实行严控,如果平台没问题,资产真实不会抓你,你好好清盘还投资人的钱;如果平台有问题,直接按犯罪论处,把钱逼出来。

03.严厉打击老赖和黑嘴

具体两条:

a、严厉打击借款人恶意逃废债;

b、对黑媒体进行严格治理。

最近监管在加快推进将老赖纳入征信系统,此外在催收上也会对平台适当放松。而对于随便黑平台的媒体,平台可以向监管举报,监管会出手封号。

地区金融办极力遏制平台跑路

除了最高监管层全力护盘外,各地金融办也加大力度,下发多份文件,极力想办法遏制跑路潮。

a、有些地区的金融办对所有平台老板实施的边控,不允许随便出境;

b、金融办对各个可能爆雷的大平台也实施了监控,防止恶意转移资产;

c、金融办对出现犯罪的平台会催促警方尽快立案;

d、金融办对于良性清盘的平台会实行监督,如果还款不力,金融办会给平台施压。

社会舆论趋于正向引导

1.新华社:不可一味地否认P2P

7月7日,新华社专门发文对P2P行业进行了点评,文中援引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中心主任杨东的观点称,行业的发展都遵循优胜略汰的发展,投资者不能因为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一味地对它进行否决。p2p行业能够覆盖到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提供资金支持的领域,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缩影。相关部门应该加快行业整改的工作进度,将符合整改要求的平台做好备案登记,缓解市场紧张的情绪。

2.人民日报:互联网理财,去伪存真回本源

8月8日,人民日报发文称现下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出现的一些变化是正常的顺应市场出清过程。来自监管的检查、行业和企业的自查这些表明正在为P2P重塑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并且还指出,P2P行业经历整治和转型之痛后,网贷平台将会“水落石出”,不规范的平台会出局,转型成功的将会坚持到最后,真正成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桥梁。

3.除了党媒为P2P金融行业发声外,各大互联网金融协会协会也纷纷表态,呼吁稳定P2P市场,妥善度过行业的风险期。

a、各地互金协会同时发声,要求平台下架理财计划,彻底解除P2P的流动性风险。

b、一些地区的协会在探索白名单,试图通过白名单来帮助投资人分辨出来优质平台。

c、多地互金协会网贷会员单位联合发表自律声明,给投资人更多信心。

P2P一路走来,收获无数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伴随着争议,但它总能在一次次的磕磕绊绊中,挺直腰杆继续向前。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雷声“洗礼”后,正能量终于如期而至,国家连出重拳,稳定P2P市场。拨云见日,守得花开。P2P网贷一扫阴霾,回归正轨健康发展指日可待。

更多金融资讯关注请佳航金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