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介休干調秧歌榮登大雅之堂

“十月正是好天氣,喜鵲喳喳來報喜。心情激動不瞌睡,清早五點就把床起。北京要召開十九大,早早地起來就開開電視機。可惜咱到不了現場去,誤了這直播絕對不可以……”

【喜報】介休幹調秧歌榮登大雅之堂

近日,在晉中市舉辦的“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節目展演中,由介休市選送、介休晉劇團團長梁建龍精心編創的幹調秧歌《中國夢》和京劇戲歌《中國脊樑》兩個文藝節目在參演的31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

這兩個節目因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接地氣,聚人氣,暖人心而獲得評委和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特別是原創作品《中國夢》深入挖掘我市特有曲劇種---幹調秧歌,在曲調、伴奏、唱腔、舞臺表現等方面加以升級提煉,成功將已列入晉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劇種由介休走向晉中,並通過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30多家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讓介休地方特色的最美聲音唱響全國各地,也藉此機會向世人宣告:介休幹調秧歌正式榮登大雅之堂。

趁著春節的濃濃氛圍,記者對“介休幹調秧歌”這一劇種的獨特魅力以及發展演變進行了專訪。幹調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因演唱時沒有音樂伴奏,只憑演員的自身嗓音演唱,故稱其為幹調秧歌。流行於介休、靈石、沁源一帶。它起源時間很古,據傳是由遊牧發展到定居農耕時田間勞作時隨意編唱的詞調,後逐漸發展衍變成這種劇種。

【喜報】介休幹調秧歌榮登大雅之堂

採訪中,張壁古堡鄭廣根老人回憶道:“介休幹調秧歌非常盛行,早在清末民初,村裡趕廟會的時候,都會有幹調秧歌的演出,十里八村的人們聞訊後都會相約結伴來觀看,有時甚至會出現好幾臺秧歌一起唱,跟比賽似的,戲臺上唱、樹底下唱、田埂上也唱,只要演唱的精彩,不愁沒有觀眾的掌聲,唱的賣力、聽者如醉如痴。”鄭老邊回憶邊告訴記者道;“幹調秧歌正式開演之前,先要敲響開場鼓,開場鼓一停,緊接著就傳秧歌,相當於報幕,傳秧歌時要求吐字特別清晰,等到收場時要再次擊鼓,並交代下次演唱的內容。幹調秧歌也唱摺子戲,演員以男性為主,也分生、旦、淨、末、醜行當。”

從鄭廣根老人那裡記者還獲悉,幹調秧歌豪放粗獷,做戲表演又十分細膩,是戲劇中絕無僅有的特殊劇種,幹調秧歌分街頭演出和舞臺演出兩種,街頭演出也稱“踩街秧歌”或是“地毯秧歌”,演出節目有《綿山十景》、《繡荷包》、《拜年》等。舞臺演出除“摺子戲”外,還有《慶頂珠》、《九件衣》、《翠屏山》等大型節目。幹調秧歌一般詞多、道白少。唱詞有三字腔、七字腔、十字腔等,並有緊板、慢板、二性板、大介板、綿綿板、哭板等板式,一般以劇中角色確定板式。

【喜報】介休幹調秧歌榮登大雅之堂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幹調秧歌的表演也分為唱、念、做、打。唱,以介休方言為主;念,少數攜帶晉南腔;做,根據劇情通過肢體語言,適當做誇張,將喜怒哀樂發揮的淋漓盡致;打,常出現在武戲中,以棍棒代替長槍,刀是真刀,並以拳腳配合。幹調秧歌的服裝比較簡單,質地以棉布為主,極其簡樸,妝容也非常簡單,沒有彩妝,只有鍋底黑、石灰白兩種色彩。

鄭老還告訴記者:“‘文革’期間,幹調秧歌舊劇目被看做不健康內容,停止了演出,秧歌藝人們相繼改行,年輕點的則學了戲劇,並且由於無伴奏,演出採用的是地地道道的介休方言,隨著流行音樂、網絡視聽的盛行,幹調秧歌從此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即將面臨失傳。”

傳統的就是民族的,不能被人們遺忘!近年來,幹調秧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關注,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士開始收集、整理幹調秧歌,介休文化部門為搶救保護以幹調秧歌為首的一系列工作緊鑼密鼓展開,經過不懈努力,將介休幹調秧歌順利申報成功晉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未來日子裡,還將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掘介休幹調秧歌,傳承地方曲調文化,兼收幷蓄國粹京戲,擴展晉劇團藝術範疇,重拾介休幹調秧歌!”採訪中,介休晉劇團團長梁建龍堅定地告訴記者。

【喜報】介休幹調秧歌榮登大雅之堂

說起介休幹調秧歌,梁建龍侃侃而談道:“最早的幹調秧歌由於沒有任何樂器伴奏,所以喜歡聽的人寥寥無幾,再加上語言隨意性強,有些低俗,有些甚至有打情罵俏的成分,所以受眾面小,逐漸被人遺忘。進入2017年以來,我們介休晉劇團將弘揚傳承傳統劇種——介休幹調秧歌作為責任與使命,本著“取精華、舍糟粕、沿用曲調”的宗旨,開始總結幹調秧歌流失的原因,重拾幹調秧歌的獨特韻味,經過與相關人士座談討論後認為:要讓介休幹調秧歌重新發揚光大、綻放其獨特魅力,首先必須做到好聽、好看,增加伴奏音樂,不斷豐富曲調,樂器選擇上以古箏、笛子等民族樂器為主,同時在原有節奏基礎上略微提速,讓節奏產生變化,演員服裝上也提出要求,由原來的布衣逐漸變化為綢緞之類,更有親和力,更提升演出效果和質量。”

採訪中記者獲悉,介休晉劇團從2017年1月份開始著手蒐集幹調秧歌原有作品,5月份開始整理配樂,並選配具有紮實演唱功底的優秀青年演員白玉全、劉敦生、王玉萍等擔任主演,於同年7月份在張壁古堡文化旅遊節期間進行了幹調秧歌專場演出,演出劇目為改編後的《頂嘴》,改編後的《頂嘴》詼諧幽默、曲調婉轉,應觀眾要求一共演出了100多天,每天演出場次達到6場,吸引了前來觀光遊覽的遊客,也較好地宣傳了介休特色幹調秧歌。

梁建龍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不同時代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同的要求,為出色完成好晉中市“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節目展演任務,我們經過研究討論決定,以弘揚傳承介休幹調秧歌為目標,精心創作自己的特色節目,既富有地方特色,又緊扣黨的十九大精神主題;既接地氣,又有一定的質量高度,在編導、音樂製作、演員說唱等方面進行了又一次大膽創新,唱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特色聲音,白玉全、李世琴兩位演員憑藉多年的舞臺經驗和紮實的基本功,用幽默詼諧的唱腔和肢體語言,反映了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民心、深得民心的主題,在全晉中節目展演中喜獲一等獎。”

【喜報】介休幹調秧歌榮登大雅之堂

“十九大精神春風吹,大鵬展翅沖天飛。今天走進新時代,明天的生活更甜美。天也變,地也變,共產黨領導永不變。緊跟咱們的共產黨,偉大的旗幟永飄揚!”據悉,介休幹調秧歌《中國夢》還將與京劇戲歌《中國脊樑》一道作為晉中市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重點文藝作品在晉中市各地巡演、參加晉中市十臺大戲鬧新春等演出。在第二屆“介休好人”頒獎典禮上,介休幹調秧歌《中國夢》進行了精彩演出,獲得現場領導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我市也將結合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六進”活動,將一批宣傳十九大精神的優秀節目融入送文化下鄉、“兩節”群眾文化活動中,以此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幹調秧歌,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幹調秧歌,不僅要更好地傳承這一非遺項目,還將對其技藝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介休幹調秧歌榮登更大的舞臺將不再是夢想!

文、圖:李全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