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胶东农村结婚要怎样感谢媒人?猪头新鞋大饽饽

这是栖霞农民作家北芳的又一篇故事,讲的是老辈的媒人。以下是正文。

——

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提起媒人,真是一个有噱头的词,媒人从《诗经》中走来,一路改名,什么伐柯、红娘、保山、冰人、媒妁、月老直到如今的媒人。媒人长得什么样,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影视剧中那个耳旁插红花、涂脂抹粉、语调夸张、挥着手绢扭来扭去的媒婆形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嘴角上方的媒婆痣,那是媒婆贴在脸上的名片。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年轻人谈恋爱的方式多了很多,老一辈媒人的角色,也渐渐有些淡化。这篇故事,就带大家回忆一下老辈胶东农村的媒人。她们,就是身边那些有一张能把方的说成圆的、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巧嘴的七大姑八大姨婶子大妈们。

过去胶东农村结婚要怎样感谢媒人?猪头新鞋大饽饽

上世纪八十年代,胶东农村人做媒,有的是无心之举成就一桩好事,有的是热心而为让筷子成双枕头成对,有的是做媒专业户,生产劳动之余把说媒当成副业。媒人今天在男方家吃酒哈茶聊家底,明天在女方家嗑着瓜子谈条件,一来二去磨破嘴,跑断腿,等到媳妇进家,媒人才能把台下。

媒人劳苦功高,男方总是奉为座上客,结婚后要去谢媒。按栖霞当地的风俗,一个大猪头,再加一双新鞋子和四个饽饽,这就是做成一个媒的报酬。

媒人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要有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八卦精细头,发现漏洞要及时圆场修补。他二大爷的妹夫的表嫂的三舅的闺女,介绍给隔壁老王的侄子的三姑的外甥儿子,女方一般要托人打听男方村里的人,这家人家名声如何,如果打听在男方相好的人手里,会多说好话,若打听在男方仇人即有过节人手上,就会说坏话,把男方家的丑事家风都抖搂出来,那么媒人很快就接到女方的信,俺不愿意,男方家风如何不好。这时媒人拿出能把男方小瓦房吹成大别墅的三寸不烂之舌,上下左右打圆场堵漏洞,没有她保不成的媒,没有她拉不成的线。所以我们小时候碰上媒人进亲戚家就会高兴地唱:巴狗巴,上南洼,嫚嫚你上南园拾红花。二亩红花没拾了,媒人媒人来到了。嫚嫚你去挖米,蹲碗底;嫚嫚你去挖酱,裂漏拉拉一大趟……

过去胶东农村结婚要怎样感谢媒人?猪头新鞋大饽饽

媒人心里先得有杆秤,不能像乔老爷一样乱点鸳鸯谱,拉郎配的时候要先看两人的年龄长相是否合适,家庭是否门当户对,媒人不打无把握之仗。老舍笔下写媒人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这就是媒人的基本素质。

过去胶东农村结婚要怎样感谢媒人?猪头新鞋大饽饽

媒人在当时还算是个肥差,除了以说媒的名义到男女方家中混饭吃,有个别的媒人,还可以提前到男方家中预支烟酒和别的好东西。我村有个婆娘叫秋海棠,给邻村小伙子保媒,合适的闺女还没影,就提前收了人家好多东西,结果迟迟不见介绍女方来相亲,小伙不时地催,秋海棠只好把她妈妈领着去看人。小伙不知情况,一看怎么这么老,说声不愿意,一切归为零,媒人完成“任务”,提前预支的算跑腿小费。

如今的年轻人靠媒人介绍对象的很少,互联网为媒,千里姻缘一线牵;但也有很多大龄剩男剩女,靠婚介所、非诚勿扰、亲戚朋友来牵线;而农村的媒人,眼睛转向那些中老年落单的人,从中周旋,让他们梅开二度。媒人如今的报酬不再是猪头,而是做成一个要200元,如今长到2千元。花这么高价谢媒人的,大都是二茬子中年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