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億年前已存在的生物,竟是食材中的「奢侈品」

海參從秦始皇開始便是珍品

相傳,秦始皇登基之後,派人遍尋長生不老之藥。一位官員藉機獻上了海參,秦始皇問及此物名稱,官員答道:烏龍。秦始皇食後大為讚歎,要地方官員進貢此物,以供其日常食用。

6億年前已存在的生物,竟是食材中的“奢侈品”

人工飼養的海參

至此,海參開始走上餐桌,並且真正意義上成為珍品。

三國時期,吳國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有這樣一段記載:“土肉(海參的一種)黑,帶金刺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此後,海參作為食材中的“奢侈品”始終活躍在歷代皇宮盛宴的餐桌之上,在明代,海參的地位空前之高,朱元璋更是有名的“海參達人”,每逢節日,必吃海參,甚至將海參賞賜給一些心腹大臣。

明萬曆(公元1573年-1620年)年間,謝肇淛(zhè)所著的《五雜俎》中第一次正式定義了海參的名字:“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曰海參”。

海參在6億年前已存在

據現代考古發現以及科學測定,海參在距今6億年的前寒武紀時期已存在,比三葉蟲的歷史更為悠久,在漫長淨化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形態。

6億年前已存在的生物,竟是食材中的“奢侈品”

剛捕獲的海參

時至今日,在很多地區人們還會稱呼海參為“海龍”“烏龍”“海黃瓜”等,全世界遍佈有900多種海參,主要分佈於中國、美國、冰島和日本,而這其中可供食用的僅有40種,在海產豐富的中國,竟有21種可食用的海參。其種類有:“刺參”“婆參”“梅花參”“方刺參”“禿參”等,又譽以“刺參”為中國參中珍品。除了“刺參”“梅花參”和“方刺參”之外,其他海參的體面都是以無刺居多。

在中國,海參的主產地有兩個,膠東半島以及遼東半島。很多人會問,現在南方沿海地區也有海參產區,為何不在此列?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海參品種多是從遼東引進,而且,歷史文獻中,對於海參的記載多集中於上述兩地,即膠東和遼東半島。並且在山東地區的一些岩石層也發現了海參化石,足以證明,中國的海參最早生長在北方地區。按常理來看,豐富的海洋資源,應該使得作為海產品的海參廉價易得,而現實是海參一直是食材中的奢侈品。這又是為什麼?

6億年前已存在的生物,竟是食材中的“奢侈品”

幹海參

海參不僅是食材中的奢侈品更是名貴藥材

首先是捕撈,海參只能在春秋兩季捕撈,夏冬兩季海參有休眠期,期間海參軀體會變硬,而且會改變形態;即使是人工養殖,也是如此。還有便是捕撈海參的人工成本很高,捕撈海參需要潛入海下,對捕撈者身體損害極大,所以,捕撈者的報酬較高;再有就是,海參製備過程複雜,成品率低,10斤鮮海參可能只能製作成不到1斤的幹海參(食用海參其實多是幹海參泡發而成),使得海參價格偏高,市場價普遍在1斤1500元—2500元之間。

海參捕撈上岸後,必須及時用鹽水以及明礬進行處理,快速製備成幹海參,否則一兩個小時之後就會變為一灘黑色粘稠狀的流體。

6億年前已存在的生物,竟是食材中的“奢侈品”

蔥燒海參

在世界上,只有中國與西班牙擅長烹飪海參,而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海參作為食材始終“佔據”著人們的餐桌,據《清碑類鈔》記載,在清代,“海參席”是極為講究的,非達官顯貴不能食之。到如今從北方大菜到南方小鮮,海參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魯菜中的“蔥燒海參”、粵菜中的“佛跳牆”都是海參名菜。

海參本身沒有味道,烹飪海參需要廚師對調味品以及海參有著極為嫻熟的把控。北方人習慣大火重油烹製,南方人則恰恰相反,喜歡煲湯,這是因為海參富含豐富的營養,有著提高記憶力、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以及抗腫瘤等作用。煲湯能最大程度保留海參中的營養物質不被破壞。

其實海參不僅是食材中的奢侈品更是名貴藥材。在《本草綱目》《本草從新》《本草綱目拾遺》等醫學著作中都有記載,海參,藥性甘溫,有滋陰補腎之功效。

隨著科技的進步,或許不久,海參就可以“走上”尋常百姓餐桌,成為尋常人家的普通食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