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課堂」蒼穹利劍——飛彈

導彈是一種攜帶戰鬥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飛行航跡的飛行武器。一枚導彈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是戰鬥部,二是運載器。真正直接用來作戰的是戰鬥部。有些導彈的戰鬥部安排在導彈的最前端,稱之為彈頭。戰鬥部內裝的可以是炸藥,也可以是核武器、化學武器或其他裝置。其中裝普通炸藥的稱為常規導彈,裝核彈的稱核導彈。

運載器則是用來把戰鬥部送向目標的一種可控制的飛行器,由結構系統、動力裝置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組成。運載器可以是有控的火箭,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飛行器。彈道式導彈都用有控火箭作運載器,而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巡航導彈,其運載器則是一種用空氣噴氣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或衝壓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類似無人駕駛飛機一類的的飛行器。

「装备课堂」苍穹利剑——导弹

V2導彈。

馮·布勞恩是人類導彈技術的開創者,1931年德國陸軍首先認識到火箭具有重要的軍事潛力,並開始組織以馮·布勞恩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從事液體火箭研究,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從德國成功發射,它的設計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卻是人類擁有的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戰的工具,成為航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装备课堂」苍穹利剑——导弹

防空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導彈。50年代以後,科學技術取得了飛躍發展,近代力學、高能燃料、特種材料、無線電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精密儀表和機械等的發展未導彈武器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1957年10月,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和洲際彈道式火箭,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美國為了趕上前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面的優勢,從1957年開始,加緊發展中程和洲際導彈,迅速彌補了當時與蘇聯在導彈方面的差距。

「装备课堂」苍穹利剑——导弹

飛毛腿導彈。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面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範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佔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装备课堂」苍穹利剑——导弹

導彈武器的問世,改變了現代戰爭的作戰樣式。在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局部戰爭中,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作戰效果,一再證明導彈武器的強大威力,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新一輪的“導彈發展熱潮”。近10年來,全世界各國研製的導彈型號達到800多個,一些發展中國家相繼加入了自行研製導彈國家行列,由少數大國壟斷導彈發展的局面已經打破,導彈開發速度日漸加快,新型號的平均研製週期已從以往的8~10年,縮短為5~7年。

如今,人類已經邁入一個嶄新的世紀,導彈作為現代高技術兵器之一,以它多功能、高效率、大威力等特點,在多次局部戰爭中獨領風騷。和平與發展依舊是21世紀的主題,導彈作為蒼穹利劍,扮演了維護世界和平,保障國土安全的角色,同時,導彈的研究也促進了人類航天業的發展。而未來,導彈向著精確制導化、機動化 、隱形化、智能化、微電子化的更高層次大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