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今天聊的祠堂呢?基本上局限于家族祠堂,和皇帝,诸侯以及名人的祠堂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是更高级别的祠堂,例如太庙、孔庙、武侯祠、文丞相祠、于谦祠、袁崇焕祠等等,不过既然要聊祠堂,想要完全绕开这些庙祠和名人专祠,也不太可能,中国祠堂文化的发展,还是从这些帝王、名人专祠的发展而来的。

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今天的祠堂,在北方地区是比较少见的,但在南方地带,是非常常见的,为何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也在网络上面查阅了一些资料,下面这种说法,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说服力。南方地区远离政治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北京等地区,而在古代,黄河流域那一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土地平整肥沃,易于种植,农作物特别容易有收成。特别是河南陕西那一带,得河南得关中平原者,基本上就得了天下,所以才有了那个成语,“问鼎中原”,如果单纯是汉民族的内斗,可能战争的灾难还没有这么频繁的到来,而外族的入侵,对于北方核心地带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每次改朝换代,基本上中原地区人都会空了,如曹操诗句里写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中原地区繁华来的也快,毕竟农耕社会,最好种植的地方自然发展的也快,但是,反反复复的战争也就不断的来临,一部分汉族先人被迫南迁,而在南方,经历的战火比较少,加上从前的居住基本以一村一姓为多,北方汉人的大规模南迁,自然难免思乡之情,自然对于祠堂的建设不遗余力。

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写了这么久,好像有点离题,今天要聊的是祠堂修建的实际意义,实际上是没有的,南方很多的家族,他们来源于北方汉人的南迁,如果你有心去看祠堂上面的堂号,然后百度一下,这堂号基本上是北方的一个古老地名,随便举几个例子,陈氏的颍川,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李姓的陇西,张姓的清河,以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方居多。思乡之情,缅怀先人是南方热衷于建设祠堂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第二个原因,祠堂是宗族联系的纽带,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家族都有一份荣誉感,这是不容置疑的。特别在南方地带,明清时期曾经出过很多进士,举人,甚至有些村庄还是“进士村”,这是一份家族的荣耀,这些名人,自然在家族的宗祠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说白一点,名人的出现,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会形成一定的向心力的,凝聚力的,不用说吹牛的话,我的祖上是什么什么大夫,我的祖上是什么什么军事,我的祖上是什么什么将军,这话,天然对于子孙辈的人有一定的鞭笞力,而且,名人出现的时期越近,对于后代拥有越大的激励作用。

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祠堂是宗族之间一种对比的方式,从前,因为土地,水等资源的争夺,宗族之间会抱团取暖,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械斗。那么,在祠堂的建设上面,自然各个村的宗族难免对比心理,你家的祠堂大,我家的祠堂比你的还要高大,有气势,这个是难免的。其实,这也没有上面不好的,从前的宗族对比,总要有一个宣泄口,可能有些姓氏在一些资源的争夺上面,本来就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非常难以调节的,而现在这种矛盾非常好调整,一是法律的完善,第二是农业资源的争夺远远没有古代那么激烈,有一个对比的宣泄口,不也是一种好事情吗?

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最后就是叶落归根的思想,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一种本能,都说狐死首丘呢?今天那么多在大都市奔波的人群,在地铁,写字楼之间来来往往,在忙碌之余,其实有多少人对于故乡是充满了怀念的,乡土之情,为何有乡土之情,就是乡村有的,而城市没有呢?而祠堂,恰恰就是这种乡情的延续。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吧,对于故乡的一种怀念,对于家族的一种认可,何尝不是一种信仰。

农村建祠堂有实际意义吗?让你捐钱你捐不捐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家族祠堂建设意义的一点思考,而对于你愿不愿意捐钱,笔者也和一些老人家聊过这个问题,首先是对宗族的认可,其次每个人的经济能力是不一样的,宗族,本来就应该互帮互助,如果来平均分摊,肯定行不通的,所以,绝大部分宗族在修建祠堂的时候,更多是采用富裕的人捐款,剩下才是摊丁的情况。经济条件不好的个人,宗族还要想办法提供帮助的。当然,不排除有个别人混在祠堂建设中,自己捞好处,这种情况,就需要每个宗族自己去甄别,挑选合适的人选去做这类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