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岁还未开语,曾两次科举落第,但却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中国古代能人志士很多,但能被奉为圣人的,除了有经天纬地之才,还要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就有这样一个人,五岁还未开语,父母可急坏了,后经高僧点拨,终于可以说话了,长大后曾两次参加科举,均已落榜告终,但却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奉为圣人。

他5岁还未开语,曾两次科举落第,但却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他就是“心学”的创始者——王守仁。王守仁号阳明子,学者尊称为阳明先生,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品级也不小了(明朝有两套人事班底)。关于王守仁有个这样的故事,在还未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曾梦到一位白衣仙人驾着白云,手捧着一个红彤彤的男童来到了他们家,不久他的母亲便诞下了他,于是他的祖父给他取名云,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端云楼。

他5岁还未开语,曾两次科举落第,但却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时光流逝,一缓五年过去了,已经五岁的王守仁还未开语说话,他的祖父祖母着急坏了,说来也巧,刚好一位得道高僧路过他们家门前,见到王守仁,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好一个孩子,可惜道破了天机。他的祖父听到后,遂将王云改名为王守仁,所谓“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取其守仁,后开语说话了。

王守仁12岁时正式进入私塾,年纪虽小,但不失忧国忧民情怀,13岁丧母,17岁结婚,然而在结婚当日为了请教一道人学问不知所踪,20岁乡试中举,22岁考进士不中,25岁再次参加科举,再次落榜,虽然落榜了,但是王守仁并没有自暴自弃,心扉意冷,反而斗志更盛。终于28岁那年参加礼部会试,中了二甲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他5岁还未开语,曾两次科举落第,但却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王守仁不仅是个难得的将才(先后剿灭南方盗匪和平定宁王叛乱),还是一位学术造诣很高的圣贤之人。他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四圣”。

心学在当时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远播海外,最早受其影响的是日本心学的创立者近江(今滋贺县)人中江藤树。然而在幕府统治的两百年时期,一直都是以朱子学作为官学,“心学”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人士的一种不入流的意识形态,长期受到排挤。

他5岁还未开语,曾两次科举落第,但却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到了幕府末年,心学成了维新志士所普遍信奉的一种哲学,因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思想家和领导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为日本的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守仁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他5岁还未开语,曾两次科举落第,但却被日本人奉为圣人!

同样,魏源的《海国图志》也被奉为经典,可以说日本近代的迅速崛起离不开王守仁的“心学”以及《海国图志》的启蒙。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人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开眼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