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文 /林清玄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一种是在欢乐的时候不会想到我们,只在痛苦无助的时候才来找我们分担。

这样的朋友往往也最不能分担别人的痛苦,只愿别人都带给他欢乐。

他把痛苦都倾泻给别人,自己却很快地忘掉。

一种是他只在快乐的时候才找朋友,却把痛苦独自埋藏在内心。

这样的朋友通常能善解别人的痛苦,当我们丢掉痛苦时,他却接住它。

一种是不管在什么时刻什么心情都需要别人共享,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悲哀不如众悲哀,恋爱时急着向全世界的朋友宣告,失恋的时候也要立即告诸亲友。

他永远有同行者,但他也很好奇好事,总希望朋友像他一样,把一切最私密的事对他倾诉。

还有一种朋友,他不会特别与人亲近。

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独自快乐、独自清醒,他胸怀广大、思虑细腻、品味优越,带着一些无法测知的神秘。

他们做朋友最大的益处是善于聆听,像大海一样可以容受别人欢乐或苦痛的泻注,但自己不动不摇。

由于他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别人的快乐给予鼓励,对苦痛伸出援手。

用水来做比喻,第一种是“河流型”,他们把一切自己制造的垃圾都流向大海。

第二种是“池塘型”,他们善于收藏别人和自己的苦痛。

第三种是“波浪型”,他们总是一波一波打上岸来,永远没有静止的时候。

第四种是“大海型”,他们接纳百川,但不失自我。

当然,把朋友做这样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朋友有千百种面目,这只是大致的类型罢了。

我们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或者说,我们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朋友?

卡莱尔·纪伯伦在《友谊》里有这样的两段话:

你的朋友是来回应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园,你以爱心播种,以感恩的心收成。

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灯,因为你饥饿时去找他,又为求安宁寻他。

把你最好的给你的朋友,如果他一定要知道你的低潮,也让他知道你的高潮吧!

如果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才找你的朋友,又有什么意思呢?找他共享生命吧!

因为他满足你的需要,而不是填满你的空虚,让友谊的甜蜜中有欢笑和分享的快乐吧!

因为心灵在琐事的露珠中,找到了它的清晨而变得清爽。

在农业社会,友谊是单纯的,因为其中比较少有利害关系。

在少年时代,友谊也是纯粹的,因为多的是心灵与精神的联系,很少有欲望的纠葛。

工业社会的中年人,友谊常成为复杂的纠缠,朋友一词也浮滥了。

我们很难和一个人在海岸散步,互相倾听心灵;难得和一个人在茶屋里,谈一些纯粹的事物了。

朋友成为群体一般,要在啤酒屋里大杯灌酒;在饭店里大口吃肉一起吆喝;甚至在卡拉OK这种黑暗的地方,对唱着浮滥的心声。

从前,我们在有友谊的地方得到心的明净、得到抚慰与关怀、得到智慧与安宁。

现在有许多时候,“朋友”反而使我们混浊、冷漠、失落、愚痴与不安。

现代人都成为“河流型”“池塘型”“波浪型”的人,要找有大海胸襟的人就很难了。

在现代社会,独乐与独醒就变得十分重要。

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下午静静坐着,也能安然。

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

只有我们能独乐独醒,我们才能成为大海型的人。

在河流冲来的时候、在池塘满水的时候、在波浪推过的时候,我们都能包容,并且不损及自身的清净。纪伯伦如是说:

你和朋友分手时,不要悲伤,因为你最爱的那些美质,他离开你时,你会觉得更明显,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遥望高山,那山显得更清晰。

-朗读者-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北华大学 | 杨舜杰

座右铭:一个萝卜一个坑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征集朗读者

如果您喜欢朗读,愿意为大家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欢迎自荐。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详情戳左图,参与报名。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征集页面!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伴读|林清玄:孤独的人,都有他的自在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林清玄《孤独是种大自在》,有删节。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