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熱影《起跑線》,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痛

印度熱影《起跑線》,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痛

近日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痛。

在《起跑線》電影中,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機會,上演了一番一波三折的擇校故事:買學區房 、騙貧困戶指標、裝窮人、接受招生顧問培訓等一切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奇葩經歷。

電影中的一些場景,肯定很多家長都經歷過:買學區房、徹夜在學校門口排隊爭取名額,通過各種手段打理關係、交擇校費。這部電影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呈現的淋漓盡致。

據瞭解,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最高也最焦慮。在中國,很多家長認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是從踏入幼兒園開始的。

投入高,焦慮多

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很多父母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因為好的學校有好的資源和好的學習環境,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然而,家長一味寄託於學校的教育,真的就萬事無憂了嗎?

我們不妨算算中國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孩子從3歲踏入幼兒園直到22歲大學畢業,按照每年平均投入1.5萬元計算,20年則需要在教育上支出60萬元。本來不低的學費支出,如加上留學費用、擇校費用等中產家庭的教育支出將超過百萬元。

《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顯示,超過50%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最重要。教育支出均佔家庭年收入20%以上。43%的受訪家庭表示,輔導班在教育支出中佔比最大。其中,在學齡前階段,近90%以上的家長表示曾給孩子報過輔導班,36%的學齡前兒童家長每年在輔導班上花費2000-10000元之間。

印度熱影《起跑線》,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痛

匯豐銀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支出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受訪的中國父母,54%的人考慮讓孩子出國留學,82%的父母已經準備好為孩子成功做出犧牲。

報告顯示,受訪的中國父母預估其子女接受海外高等教育的平均花費為70萬元,其中,本科階段花費約40萬元,研究生階段花費約30萬元。

不菲的教育支出,讓越來越多的家長產生焦慮。儘管如此,超過80%的父母依然願意付出更多額外的教育支出。

在教育失衡、階級分化情況下,中產階級更容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拼盡全力讓孩子進入好學校,於是在教育壁壘下,發生了開條子、走後門、交擇校費等形成教育界 “馬太效應”。

對此,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民辦教育專業委員會黃為認為,中國目前存在教育資源壁壘,學生在入學時,需按區域劃分、要求本地戶口,加劇這種現象產生。

當然,政府也在出臺努力打破教育資源壁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屬於孩子真正的起跑線究竟是什麼

人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屬於孩子真正的起跑線究竟是什麼?

《起跑線》電影中認為,如果孩子沒有進入好的幼兒園就無法進入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沒有好的履歷,孩子就不能進入好公司,最後會墮落、吸毒...最終走向失敗人生。為了讓孩子進入好的幼兒園,他們不惜任何代價,一切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電影中,父母認為,幼兒園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他們認為進入好的幼兒園就有好的未來。

如何界定孩子的“起跑線”在哪裡?據中國教育報調查,23.6%的家長認為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6.2%的家長認為是幼兒園入園;13.2%的家長認為是小學入學;17.5%的家長認為是中學以後;39.5%的家長認為沒有“起跑線”。

而對“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解,4.7%的人認為人生是一場競爭;3.4%的人認為孩子從小就要注重學習各種知識、發展智力,才能不被社會拋棄;91.9%認為父母要從孩子小時候就注意教育。

對於孩子的起跑線,黃為認為,起跑線大家追求的都是教育機會,而不是教育本身。

大家都在追求好的教育,那麼什麼是好的教育呢?黃為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學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父母。

黃為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成功,最終靠的是自身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人生是馬拉松式長跑,未來競爭還很長,不一定非得在乎起跑線。

未來,將不斷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也許就會減少中國家長在教育上的投入和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