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京劇老旦名家,李派創始人李多奎的唱腔藝術?

李多奎是龔派老旦龔雲甫的繼承者。龔雲甫是京劇老旦行中異軍突起的一個代表,對於京劇老旦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可以說是一位奠基者。李多奎則深得龔雲甫的真傳,在“龔派”的基礎上,開創出了“多派”。

李多奎有一條“雌音”的好嗓子。他是先唱老生,後改唱老旦的。經過多年的舞臺實踐,他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藝術修養,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怎樣看待京劇老旦名家,李派創始人李多奎的唱腔藝術?

李多奎的“多派”最突出的創造,是注意表現人物能以充沛的感情程度不同地把“衰音”和“雌音”結合起來,而又以“嬌、潤、脆、柔”四種音色來表達人物的聲容和精神面貌。

從《鈞金龜》的三段唱腔裡,可以聽出來李多奎如何運用這四種音色以及使“雌音”和“衰音”巧妙結合的唱法。從前龔雲甫唱這三段,是以“嬌”、“澀”的音色為主,那是因為賣雲甫為了突出老旦的蒼老之音,特別著力於“澀音”的發展。

怎樣看待京劇老旦名家,李派創始人李多奎的唱腔藝術?

所以當時的觀眾都認為,龔雲甫的唱腔如同吃“玉黃李子”,甜中帶澀。以致後來學龔派的演員,甚至壓窄了嗓子,故意要突出“澀音”來。

當然為了突出老旦的蒼老,“澀音”在老旦唱腔裡不是不可以使用的,但最好是遺貌取神,與“嬌、脆、柔”等音統一起來。李多奎以調劑性的唱法,用“潤”音沖淡了“澀”音。這種唱法如同吃甘蔗一樣,甜而又潤,餘味無窮。

怎樣看待京劇老旦名家,李派創始人李多奎的唱腔藝術?

李多奎的唱腔,形成“多派”之後,大紅特紅。不但他主演的單折戲如《釣金龜》、《行路哭靈》、《望兒樓》、《太君辭朝》等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就是他在群戲之中扮演一個主要配角,也能錦上添花,為全劇增加光彩。

尤其是他與金少山合演《打龍袍》,更是配合默契,珠輝玉琅。《打龍袍》裡有一個導板接慢板、原板轉快板的唱段,唱得恬靜大方、舒展爽朗,刻畫出被屈含冤在寒窯受苦多年的李後得到包拯相助,辨明冤情,被迎接進城的愉快心情,而又於愉快之中,寄託了無限感慨。

怎樣看待京劇老旦名家,李派創始人李多奎的唱腔藝術?

像“御街上來了我討飯人”的“人”字,通過“嬌、潤、脆、柔”的音色行腔,把衰音傳達出來。以下在王延齡、陳琳、包拯參拜時唱的幾句,在聲腔中都唱出愉快與感慨相互交錯的心情,給人的藝術享受是醇亮甜潤,悅耳動聽。

李多奎是老旦行當中地位很高的藝術家,一生收徒甚多,私淑者更眾,他的“多派”藝術對於京劇界有著非常深重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