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老人當「記者」 6年傳播正能量

他的文化不算高,卻以一名“業餘記者”的名義採寫了大量的好人事蹟,並積極向《今日新津》投稿;他已不再年輕,如今仍然行走奔忙在大街小巷,傳播社區正道6年之久。他就是五津街道城北社區的故事員王福如。

談起這6年來的經歷,75歲的王福如感慨良多:“在採寫這些典型人物的過程中,對我自己也是一種提高和昇華,看著這些事蹟傳遍大街小巷,我心裡很滿足。”城北社區支部書記羅萍說:“王老師堅持傳播社區正能量,從不計較報酬和辛勞,一直辛勤地在幕後工作,讓大家知曉了很多好人好事,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付出。”

新津老人當“記者” 6年傳播正能量

甘當社區的“編外人員”

王福如早年曾在安西擔任小學教師,退休後賦閒在家,可熱心腸的他卻不甘就這樣一直沉默著。2012年,成都市啟動了“百姓故事會”活動,要讓各社區定期舉行故事會活動,“讓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城北社區支部書記羅萍一下就想到了王福如老師。“早就聽說王老師熱心社區工作,文學功底也比較好,所以我們請求王老師擔任我們社區的故事員,定期為我們創作身邊的故事,王老師沒有推脫,當即就答應了我們。”羅萍回憶。

答應了別人的事,就一定要辦好,何況這還是成都市的重要工作。王福如非常重視,迅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雖然從未當過記者,可王福如非常善於學習,從如何採訪到如何寫稿,他都進行了認真的學習。每次從社區獲得線索,王福如都會認真梳理採訪提綱,設置好問題,勾勒好重點;採訪中,王福如儘量做到認真細緻,不僅與採訪對象深入交談,還會積極聽取周圍鄰居的意見,王福如認為,我們宣傳的人物代表了社區的正能量,絕不能出現名不符實的情況。面對著支離破碎的採訪資料,王福如會細緻進行整理,隨後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形成初稿後,王福如也會反覆校對幾經修改,最終完成故事稿。由於不會操作電腦,王福如的稿件全部採用手寫。每當夜深人靜時,王福如總是靜坐在書桌前,就著一縷燈光奮筆疾書,將自己的感動與感慨轉化成一篇篇文稿。

6年來,王福如共撰寫稿件30多篇,宣傳了30多個典型人物和人物群體。不僅創作,王福如還時常擔當故事宣講員,走上講臺聲情並茂地講述自己創作的故事。王福如時常說,自己雖然是社區的“編外人員”,但也要將這項工作當成自己的事來辦,要讓這項好人好事成為引領社區風尚的風向標。

新津老人當“記者” 6年傳播正能量

榜樣的力量時刻感動著自己

寫了這麼多文章,宣傳了那麼多人物,王福如總是非常謙虛。他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在當今時代實在不算高,寫的稿件水平確實有限。可社區的群眾都是他的忠實讀者,大家都認為王老師的作品,文筆樸實無華,故事真實而富有情感。“這是因為我採寫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全部真實可靠,還有就是,這些人和事確實感動了我,我才能最終感動別人。”

在採寫這些人和事的過程中,王福如不止一次地被感動著。2012年,城北社區僱傭了一批老年人擔任社區的文明勸導員,羅書記希望王福如能夠以宣傳他們為主題創作一篇文章。王福如為了寫出更具真情實感的文章,全程參與到文明勸導員的工作中,與他們一起走街串巷。一週下來,王福如非常感慨。“文明勸導員隊伍裡,大部分都是60、70的大爺大娘,都是可以在家安享晚年的人,可一旦戴上帽子穿上背心,他們都非常盡心盡責。”王福如親身感受到文明勸導員的不易,好心勸導不文明行為,卻時常遭遇白眼和冷言冷語,有時甚至還會遭到辱罵,可這些大爺大娘們依然無怨無悔。“個別文明勸導員比我的年齡還大,捱了罵還一個勁地跟別人講道理賠笑臉,說實話,我在旁邊都看不下去了,我問他們,就這麼點工資,你們怎麼能忍受這份屈辱,可他們卻說,工資高低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身上的這份責任……”如今談起,王福如依然很感動。王福如用了一週的時間精心創作,完成了一篇文章——《貝雷帽下的笑臉》。文章感情真摯,讓所有人都深切感受到了文明勸導員的艱辛和執著,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看著這些年來撰寫的這麼多文章,王福如都愛如珍寶;對於自己採寫過的人物,王福如也是由衷地敬佩。除了文明勸導員,他還寫過優秀黨員,寫過孝子孝媳,他筆下有過助人為樂的“活雷鋒”,也湧現過見義勇為的好市民……只要社區裡一有好人好事,王福如就會第一時間出現。雖然年事已高,可王福如依然不捨這份信念,筆耕不輟地書寫著社區的新篇章,為傳播社區的正能量而不斷努力。

(詹夜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