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战列舰从发现目标到主炮命中目标都包含哪些流程?

无心冰冷的唇


打炮不容易啊,二战时的战列舰更不容易。

海上漂着的船,受海浪影响,摇晃的厉害,分为纵摇、横摇和艏摇。对敌射击时,不光自己在机动,敌舰也在机动之中,所以,海军是需要很高技术的。如何击中远方的敌舰,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一、侦查

雷达、瞭望哨时刻保持警戒,一旦发现目标,立刻告警,全舰进入战斗状态。

通过识别手册,判别敌舰型号,确认目标。

二、观测

使用光学测距仪、 雷达测距测向。测距仪越大,测量精度越高,大和级测距仪15米,衣阿华级13.5米。

低可视度时就要换雷达了,雷达在测量上比光学仪器精确很多。在雷达技术上,英美一直占据优势,比如美国的MK13火控雷达,可在37000米距离上发现目标,距离、方位误差只有5米和2个密位,比火炮齐射散布误差更小,可以直接指挥射击。

1944年10月25日的苏里高海战中,装备MK13雷达的美军战列舰占尽先机,轻松击沉日本“山城”和“扶桑”号战列舰。

三、计算射击诸元

火控人员将得到的数据汇总计算,得出主炮旋转角、俯仰角射击数据、射击时机等参数。根据目标类型,确定弹药种类,装填炮弹。一切准备好后,主炮就可以开火了。

四、试射

先进行半齐射,使用部分舰炮或单座主炮齐射,缩短射击间隔,减少修正时间。

观测半齐射弹着点,判断是远弹、近弹、跨射、还是命中。根据弹着点,修正射击数据,重新调整主炮射击诸元。

五、主炮齐射

试射效果良好,弹着点散布均匀,覆盖目标舰,形成跨射,说明各项计算准确。

然后所有主炮全力射击,转入效力射,直至命中击沉目标。

这就是打炮的流程啦,太讲究啦。


和风漫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作为一个海军军迷嘛,不好好作答一下感觉都对不起自己搜集的这些材料。

无畏和超无畏型战列舰的主炮是其最重要的火力,几代技术专家和海军军人为实现远程精确射击贡献了他们的几乎全部心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有依靠大规模的群体合作,才能打中十几公里乃至于几十公里外的目标。

上面是为海军远程精确射击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大仙级人物,在此首先向他们三位致敬:澳大利亚人约翰·杜梅里克、英国人珀西·斯考特和美国人威廉·西姆斯。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战列舰主炮远程精确射击的技术和发射流程,在当年几乎都是各国海军之间严格保守的不传之秘,能研究出这种技术的大仙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脾气很大,因为他们才是海军的人中之龙,脾气大一点太正常了。

我们看到战列舰的开炮似乎就是装入炮弹,然后等到合适的开炮时机按动按钮进行电击发那么简单,但今天你恐怕得做好准备,真正的战列舰交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很多倍。

茶叔看了一下,短短几个小时已经有不下6个同好作答了,他们大多数写的是光学火控时代的战列舰交战流程,那么,我就写一下战列舰战斗的终极时代——雷达火控的交战流程吧。

第一步:战列舰的作战准备

战列舰进入战区后,依美军、英军或日军各自都有不同的战备等级的划分和战备要求,这里我就讲讲我比较熟悉一些的美军。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战列舰上的战备水平分为两级,分别是警戒和交战备便。

在警戒状态的时候,美军战列舰上3甲板(大致是比最高一座副炮再高一层的甲板)以下只有防空部门的人员可以在露天部位活动,其他部分人员如果要上舰面必须得到部门长的许可才行,因为一旦发现敌情,战列舰将可能在五六分钟内就转入对空或者对海射击,人员这时候从露天甲板撤离会发生危险。

没有进入战区的时候长官们会让舰员们尽量放松,聊天抽烟晒日光浴都行,进了战区如果这幅鸟样根本没法打仗,战列舰上人多事多,从这个状态要转入警戒需要至少12小时。

转入警戒状态时还需要放倒舰上位于低处的全部栏杆、天棚撑杆和不必要的天线,以防在进入战斗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扰射击。这也是为什么舰面不再随便允许人员活动的原因,连栏杆都放倒了,一有情况就可能造成人员落海,部门长可不愿意担这个责任。

上图是莱特湾海战期间的新泽西号上的博福斯高射炮战位,可以看到警戒状态下只有高射部门的人还能在露天待着等待命令,远处是衣阿华号,高炮炮口附近我们还能看到127毫米副炮的炮口照着罩子,这不必担心,美军火炮有清除火药余烬的高压空气吹除系统,一旦有情况来不及摘罩子的话,拧开高压气开关就把罩子直接吹飞了。

如果雷达发现了接近中的不明身份机群,或者舰队情报部门转来几十海里内发现海上敌情的状况,舰长就要决定是否转入交战备便状态,这个决心得看威胁具体多大。因为一旦交战准备状态的电铃三次长响之后,所有的观通、航海、战斗岗位和损管、救生部门需要全员就位,舰上仅剩的一些位于高处的水密门和水密舱盖也将被全部锁闭。

有些电影导演特别喜欢拍拉响战斗警报时小伙子们穿过一道又一道敞开的水密门前往自己的额战位,这得多没常识。要是警戒状态下真能这样就好了,进入战区后同一条大舰上的老乡可能因为一直处于警戒状态,三天没有机会见面那是常事。


进入准备交战的程序,在机电部门可是够忙活一阵子的。他们需要为主炮和副炮火控雷达加高压,火控雷达里面的真空管很多,寿命基本和白炽灯泡一样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进了战区随时都加着高压,只有这时才能把闸合上。

整个火控系统的电源控制面板,照片里左数第二和第三列是电源的保险丝。

在炮战开始之前,几艘改装的美军老战列舰的机电部门还需要给关键的高压电闸合上防震动保险扣,因为在训练时曾经出现主炮发射的严重震动把电闸都震开的故障。

除了雷达和光学火控系统的备遍,机电部门还要检查主炮各个伺服系统的电源保障情况。这些电路的状态显示都已经接到了统一的电源控制室,由一名上尉统一指挥手下一一检查,一有发现情况,机电部门分派在各炮塔系统里的电气技师立刻会接到舰内电话,马上检查并排除可能的故障。

最后很多机电长还不忘了吼一声“备件是否到位?”早就在等这句问话的一名士官就坐在几盒最常用的元器件边上,立即报告说“已经到位,备件。”作战过程当中什么问题都可能出现,有了随时伺候着的备件可以立即进行抢修恢复系统功能,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


第二步:确认敌情和下达作战备便命令

发现敌情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战列舰自身的雷达发现了远距离的接触,二是舰队里其他舰艇发现敌情转来了敌情通报。

上图是密苏里号的无线电室(80年代改装后的),这里的无线电员们译出电文后会交给值班军官统一验看。值班军官一旦看到友邻舰队发来的敌情,将会在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向舰桥通报这一情况,必要时还需要派人把译出来的电稿直接送到舰桥。

在战区部署的战列舰可能随时会发现敌情,但舰长等高级指挥官不可能随时待在舰桥,值班军官一旦接到报告就要立即向舰长通报。

上图是宾夕法尼亚号的操舵室,沿着舷窗边一排是通向各个重要舱室的传声管,舰长和舰队司令官住舱里都有传声管和舰内电话,一旦接到敌情通报舰长会立即带着人赶到舰桥来了解状况。不过到了1945年,临战不再登上舰桥而是跑去作战情报中心CIC的舰长越来越多了,舰桥上除了能用眼睛看和方便下达舵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好处,当然有的舰长会直接让XO(执行官)在CIC守着随时向自己通报情况。

这个时候就需要舰长大人对情况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平常理解只要发现了敌情就应该命令全舰进入到交战备便状态,但其实在战区舰上经常都会收到此类电报。富有经验的舰长一般会对敌情含混不清的情报要求复核,同时让观通部门长询问对海对空搜索雷达有没有什么发现。如果情况得到了证实,舰长会立即下达交战备便的命令,舰桥上的一名军士长会亲自拉动作战备便信号的开关,三声长音将在全舰各个角落响起,战争后期再这信号发出后还会进行简短的语音播报。


第三步:雷达接触和敌我识别

在1945年打水面战,目视接触显然已经不是战列舰与可疑目标接触的第一手段了,雷达才是发现目标具体位置和运动要素的第一手段。

当时美军进行水面搜索的雷达是上图红圈里的SG系列,进行敌我识别的手段是篮圈里的YJ系列识别天线。

上图是美军1945年的作战情报中心内景,雷达官会将对海搜索雷达和敌我识别天线的扫描结果立即呈报给执行官或者本人就在CIC的舰长。如果敌我识别结果为敌舰,标图员则立即开始在醋酸酯有机玻璃的态势屏上开始用记号笔标注敌舰位置,这块有机玻璃屏的圆心就是本舰位置。

但敌我识别是个很复杂的工作,有的时候气象条件非常差,虽然雷达已经取得了与可疑目标的接触,但是敌我识别就是不能收到应答信号。按理说没有应答信号的应该是敌舰,但雷达官们很清楚有无数例子证明敌我识别的问询和应答在坏天气不那么可靠,所以除了用电子手段识别之外,他们甚至有权调动火控雷达和光学测距设备对目标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毕竟一顿重炮轰击下去万一打死了自己人,这罪责可是不小。


第四步:雷达跟踪和获取射击诸元

终于轮到了主炮火控部门登场了,平时这帮牛得不行的大爷们没事就把擦嘴的餐巾扔到桌上,说“我去趟火控塔。”舰上其他部门的人,显然除了情报部门之外没人有他们这份底气,人家是全舰的核心单位,指挥阶层,当然说话分量都不一样。

不过主炮火控部门这帮家伙平时也闲的不行,因为跟船上战场一年多,除了对岸上目标炮轰之外他们基本没捞到过打击水面敌舰的机会。如果真是识别出来发现了水面的敌舰,小伙子们一定是兴奋的不行不行的。

新泽西号桅楼顶部的Mk38主炮方位盘,它头上顶着的长棍型天线是Mk13型火控雷达天线罩。

Mk38主炮方位盘的指挥官是一名上尉,这家伙才是主炮火控部门真正的牛人之一,当时舰上不多见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就有这家伙一号。上尉手下那些牛气烘烘的十八九岁的小兵其实只是给他打工的,上尉可是有机会跟舰长一块吃饭的人,他才不屑于跟普通小兵吹牛。

主炮火控部门的这位大牛上尉和他的五名手下工作在全舰最高点——Mk38主炮方位盘里面。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集中注意力,方位盘里是个空调间,并且还有一定厚度的装甲保护。但是海上波涛起伏,这个高出海面接近40米的方位盘的晃动幅度往往超过8米。

上尉的主要工作,是利用他专用大视场观察镜掌握敌方目标的准确方位,并指令方向手把方位盘保持到正确的方向上。

这个方位盘虽然有一个大基线光学测距仪,但在1945年已主要使用Mk8型或者升级的Mk13型火控雷达来获取目标的方向和距离。Mk8和Mk13火控雷达的工作距离很远,最远可达72公里。为了在这么远的距离上保持雷达波的足够能量,其波束的角度相当狭窄只有11.5度。所以上尉的工作就是让这个狭窄的波束能把目标套住。

上图是Mk8型火控雷达的CRT显示器里敌舰的回波影像。


然后就是主炮火控室该干活的时间了,他们手里的主要家伙是两台大机器:一台机械式火控计算机和一台水平稳定平台。

下图为衣阿华号的火控室

当时主炮火控室里需要很多人,一台机械式火控计算机工作的时候近处就有4名士兵,远处还有3名士兵为他服务。水平稳定平台提供本舰横摇纵摇的数据,在舰体的底部还有个小房间里面挂着测程仪来计算本舰的速度,再加上方位盘提供了敌舰的航速、方向、距离和航行角度,巨大皮实的火控计算机开始快速运转(计算能力达每秒好几次加法运算,汗,没办法,机械式的不错了)。

不过机械式计算机虽然慢,但经过长期的优化,其火控的计算结果直接就是各主炮塔的旋转角度和火炮仰角,并且是计算了长达60多秒的提前量的


第五步:主炮装填、射击和校正

这时候各主炮系统才粉墨登场,炮塔长坐在炮塔尾部的测距仪那里,一边听着主炮测距手的汇报敌舰参数,以便核对接到的数据会不会有问题,另一边叫嚷着检查各炮装弹的情况。

因为主炮射击的弹种可能在火控数据下发前几十秒才给出来,弹药库赶紧选配弹种向炮塔扬弹。

绿色弹头是高爆弹

上图为北卡罗来纳号的发射药包舱,平时药包都是存放在铝制的密闭容器里以防着火,使用前拧开药包容器的盖子,两个人(有时候是一名壮汉)托出几十公斤重的药包放到输送带上。

楼上的处理室通过带装甲盖子的提升井接到药包,再换到另一个扬弹通道里向炮塔输送,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炮塔和发射药舱之间没有直接的一条连接通道,火灾不会直接蔓延到发射药舱去。

正当楼下的弹药手们忙于提升弹头和发射药包的时候,炮塔里的方向手和俯仰手则一直紧盯着自己身边的这个显示器。没错上图里的这个东西就是1945年的一种机械式显示器,显示着直接从主炮火控室传来的主炮旋回角和仰角。但这个时候只有旋回手用手轮操纵着旋回电机,把炮口指向正确的方向,俯仰手则在等着关闩信号灯的点亮。

主炮炮手们则从扬弹井里已经拿到了弹头,链节式推弹杆将1200多公斤的弹头推入弹膛,随后分两次滚落到推弹槽里的每次是三个沉重的药包,链节式推弹杆再它们分别推入弹膛后面的药室。

炮闩锁闭!这个时候炮手马上猛拍身旁的一个按钮,主炮关闩信号灯点亮,俯仰手看到关闩信号灯点亮后立即把这门主炮抬升到指示的仰角。

炮塔内的主炮备便信号灯点亮了,虽然这个信号灯在主炮火控室是同步的,但炮塔长还是会用语音向上面汇报。

然后就是寂静的等待,炮塔长紧盯着射击许可指示灯,手里牢牢抓着发射手柄。射击许可指示灯终于点亮,这意味着战列舰的横摇和敌舰的方位都已经符合火控计算的要求,炮塔长扣动扳机,电击发信号立即传递到了主炮炮尾。

主炮击发!

由于距离很远,主炮首轮发炮之后就开始了更为精细的校射过程,在1945年,美军的火控雷达由于十分灵敏,不但能测出主炮炮弹落海的水柱距离,就连飞行中的主炮炮弹的轨迹都能看到回波。

因此美军在雷达支持下的校射过程相当方便,可以在4-5轮射击后就取得夹中的结果。

不知不觉写了好像几千字了,这是一个假的问答,实际上是篇短文,希望有所帮助吧。洗洗睡。


蒸汽装甲舰


战列舰上的主炮

战列舰上最主要也是最具威力的武器,就是它装备的那几门大口径舰炮(又被称之为主炮)。因为在海战中,双方舰艇都是处于运动状态,所以说为了能够在运动状态下命中敌舰,就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射击控制系统来指挥主炮进行射击。而要使用这套复杂的射击控制系统,就需要很多人员,经过一系列操作流程才能完成。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战列舰的主炮,要经过哪些操作流程才能命中目标。

战列舰上的测距仪(红圈内)

战列舰上要想使用主炮对敌舰射击,大致的流程是这样的:当舰长下达命令后,首先需要收集射击诸元的各项数据,然后计算射击诸元,并将射击诸元传到各主炮塔。当主炮塔收到发来的射击诸元后,就可以操作主炮发射炮弹。最后观测弹着点,如果对敌舰形成跨射,就继续射击。如果有偏差,就进行校正,然后再进行射击,直到命中。

下面来详细说说(以旧日本海军战列舰的发射流程为例)。

1.使用各种观测设备,收集射击诸元的各项数据。这个数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敌舰的数据,二是本舰的数据。其中,敌舰数据有三点,分别为航速、航向和距离。而本舰数据就比较多了,需要将本舰航速、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本舰摇荡角度、炮弹种类、发射药种类和数量、发射药存放时间、主炮的炮龄、瞄准装置与各主炮塔的高度差和距离、作战海域的地球自转速度。

战列舰主炮射击

2.在收集好上述射击诸元的数据后,发令室会将它们输入到射击盘中,它将根据输入的数据,计算射击距离和偏差量。算出的数据,将会传到主炮射击指挥所和各个炮塔内。这个时候,主炮塔内的人员已经可以自行操作主炮进行射击,但是由于射击距离较远,所以说还是得需要主炮射击指挥所(这个指挥所布置在舰桥上)内的指挥人员统一指挥。另外,指挥所里的相关人员,还会使用相关的装置,对射击盘提供的数据进行修正,在修正完成后,下令主炮射击

3.当收到射击命令后,炮塔内的人员会根据指示器显示的数据,调整炮塔的位置和主炮的角度,然后操作主炮发射炮弹(虽然各个炮塔是进行齐射,但是实际上每门主炮之间,发射时间都会有细微的差别,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互相干扰)。

战列舰上的观测飞机

4.当炮弹发射出去后,就需要观测是否命中敌舰。一般情况下,战列舰主炮射击,在第一轮齐射就能命中目标的情况非常罕见。而观测弹着点的任务,就是观测飞机的事情了。观测飞机,主要负责观测弹着点,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等任务。这些飞机上配有无线电,可以将弹着点与敌舰位置关系发送回战列舰,供其进行校正。经过不断的校正后,如果多发炮弹射能够覆盖目标舰船的全部或大部分时,就对敌舰形成了跨射。这时,只要不断的对敌舰进行射击,炮弹就会有很大的几率击中敌舰,而何时击中敌舰,就得看运气了。而要想击沉敌舰,就得看能命中多少发。一般情况下,口径越小,需要的命中数量就越多,而口径越大,需要命中的数量就越少,这也是为何当时各国海军追求大口径主炮的原因。


历史救生圈


二战时期,虽然航空母舰异军突起,成了海战场的主角,但战列舰依然是海军强国的海上利器,决定海战成败的最关键海军装备之一。

由于战列舰上主炮射界,只能覆盖对方队列中相同的位置,因此海战时捉对撕杀就很常见,但集中火力射击,不但能提高单次射击主炮弹丸覆盖命中率,而且对目标造成更大的杀伤。

当战列舰发现对方目标时,会根据炮火指挥官和机械式计算器给予数据,从而调节火炮的升仰和炮塔的方向。

在集火射击前,先在机械式计算器内输入本舰速度,敌舰速度和瞭望塔上测距仪所提供的距离后,给予简单的三角计算,以此来计算前提量。

二战时期,战列舰在远距离射击时,一般都由舰上搭载的水上飞机充当校射飞机,用来报告弹着点,有不同颜色的弹丸用来辨别区分,同时舰上的测距仪进行测距,炮术长和参谋们会进行图上作业,通过指挥仪进行攻击。

先由本舰队内一艘基准舰一般是旗舰,对目标或目标区内一艘显眼的目标舰试射几发,以测定射击诸元,再将本舰的位置、航速、航向和目标的诸元,用旗语或通讯设备通知全舰队,紧接着舰队最高指挥官就下达开火命令。

尽管二战时期,战列舰的火控系统得以大幅提高,但战列舰最大有效交战距离仍然在25公里以内,因为光学测距仪有难以超越的障碍,测距只是交火的第一步,观测弹着也有一定难度,光学望远设备放大倍数愈大,则其视角愈小,立体感也愈差。

2


国平军史


首先在桅杆顶端的瞭望员发现敌舰 舰长确定击杀 于是枪炮管指定交战方案与航线(正确的时间出现在良好的战位)(舰炮的射界最大只有270度,舰桥方向显然是不能开炮的,所以交战前尽量与敌舰形成30度以上夹角以发挥全部火力)

确定交战计划 航海长便会指挥战舰抢占优势战位 尽量让自己发挥全部火力而敌舰不能发挥全部火力

接近交战距离期间 舰桥顶端测距仪尽可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于作战舰桥(红色方框里)


因为测距仪无法达到足够的精度并且对光线天气有要求 进入有效射程后(一战十几公里 二战最大近30公里) 每座炮塔其中一门主炮各自设定一个距离 比如1号射程设定20000米 2号20200米 3号20400米 以一定的顺序间隔几秒发射 观测水柱位置(炮弹风帽里有染色剂给水柱染色以区分哪艘战舰的水柱)与敌舰的距离来确定精确距离 然后做出修正 再次校射 确认后即可主炮全齐射或者半齐射(主炮分两部分依次开火) 此为梯次递进法

或者根据测量的距离 先以这个参数发射一座炮塔以观测落点是偏远或者偏近 然后修正射击参数再次开炮寻找精确距离 直到水柱把目标夹在期间 这个时候就说明参数没问题只需要人品 然后就可以以这个参数射击几轮 此为

夹差射击法

之后就根据敌舰的航线变换自己的交战方案不停改变航线以寻求压制 当然敌舰也会改变航线避免完全被压着打,直至结束或者一方跑路。






守夜人墨冥


1.侦查,二战时期的军舰多设有瞭望哨廖望上的士兵使用单筒或者双筒高倍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着四周的战况,以及其他讯息随时向指挥塔通报敌情使舰队指挥人员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在二战时期就有了航空母舰航空母舰上有舰载侦察机,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内发现敌军的,军舰,并通报已方指挥中心使本方

指挥人员迅速的做出正确的判断。

2.测绘、指挥,在嘹望哨或者侦察机发现敌国军舰之后本方指挥人员在指挥室,测绘敌方军舰,离我方军舰之距离、型号并测算我方,火炮是否能够击中敌舰然后再根据我方情况以及战场环境决定是否对敌实施攻击行动。

3.攻击,炮手接到攻击命令以后,要在现场进行测绘等高等距因为炮弹打出去是一条弧线,只有测绘好了距离,和高度之后才能发炮,使炮弹击中敌舰。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空军六航


主要流程:

首先,两舰队相遇。一方发现对方主机烟筒冒出来的黑烟,报告给舰桥(舰长位置,一般是前面的战巡负责探路,如果是提前得带情报带任务出海。这时候可能已经让巡洋舰,战巡舰上的水上飞机已经起飞搜索了。

这时候。舰长报告给旗舰。旗舰打光学信号和旗语。要求各舰提速,改变队列战列舰和战巡舰进入第一战列线,驱逐舰,巡洋舰进入第二战列线(装甲太薄不适合跨射)。这时候各舰开始提升到舰队匀速,适当拉开间距。一级战斗警报,停止夹板作业。主炮转到射击角度,各舰进行测距,测向,测速由旗舰统一指挥。

当对方舰艇进入跨射距离。旗舰命令第一战列线和第二战列线交替齐射。再然后距离越来越近,进入直瞄距离,各舰自由射击。巡洋舰和驱逐舰在战列舰主炮烟雾弹掩护下发射鱼雷,各舰进入重点自由射击环节。

从发现到射击,经历,提速,识别,根据海图选择航向(航向部队会遇到海岸,或者岛屿阻挡航线被人压着打) 。然后是测距,和运算参数。各舰各主炮塔认领目标。一般不试射,直接边射击边调整。


风车骑士45541173eg


【舰射字-20180801】

中国海军舰炮火力攻击标准流程:

发现小鬼子,全舰进入战斗状态……

火控报告射击诸元,装弹准备……

前主炮双发试射……

修正射击诸元,前后主炮备弹……

前炮6发急速射,后炮3发掩护齐射……

击沉日舰赤城号,击伤日舰大和号……

攻击第二目标日舰松岛号、吉野号……

八一节: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