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学生补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苹果芯芯

为什么家长要给孩子报那么多辅导班?孩子太累,还花钱,难道是家长吃饱没事干?这个和现今社会入学体制有关系,幼儿园升小学要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初中升高中要考试,上大学一样要考试。网上流行一句话:考考考,学校的宝,分分分,学生的根。

很多家长存在一种心理,就是让孩子参加好的补习班、辅导班就能让孩子成绩上去,这就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每个学校都在努力提高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家长则以孩子成绩作为唯一目标,于是学校和家长之间无形中达成共识,出现了大规模集体补课现象。

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钱花了孩子不愿意学,即使花双倍的时间和金钱,也达不到效果,甚至成绩都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还要差。要想孩子成才,大量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长期补课是否反而给孩子产生依赖思想,更何况孩子的学习能力并不是补课就能使总体成绩提升上去的,有的时候在某一科上面补课时间花的多,这科成绩有可能上去了,其他科有可能下去了。

总而言之,补课应当适量,根据自身情况,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并且长期补课让学生养成过分依靠老师的习惯,是不可能取得学习上的真正进步的。


决胜网

中国补课现象是一种必然。无法归因于任何一个方面,因为这是教育考试制度、家长心理、学校考核等综合因素相作用的结果。

有一次遇到小女所在中学的一个家长,她告诉我给儿子在新东方报了语数英三科的辅导,我为之惊叹:那孩子的周末不是都占用了吗?况且这男孩成绩很不错的。

“他在家什么也不干,总是玩手机,说他也不听,还不如给他报班学习呢!”这种心理我想很代表了一部分家长所想。

以前的孩子运动多于宅,而现在孩子多在休息时间光顾手机或者网络交流相约运动者少;

以前的家长多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家里事务多,对孩子的照顾比较粗略,很多事情孩子需要学着自己做,现在的家长有更多时间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反而让孩子形成了依赖、失去了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事情的乐趣和主动性。

现在更多家长期望孩子用考试改变自己或者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而直接的量化的考试成绩就是所学文化知识所学课程的内容,于是从家长到老师到学生自己都把力量直接放在了课本上,不管在学校学的好与不好,主动或被动,都希望能借助于课余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能提高成绩,实际上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其效果因人而异。这种情况不是绝对,但很代表了一部分家庭。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教育考试体制,做为家长和孩子无法左右,我们只能适应。

对于学校和老师,做为家长和孩子一旦选定还可以重选,可也必须再费周折,况且一个地区的学校水平一般悬殊不是特别大,老师也是各有所长没有完美的,我依然相信绝绝大多数的老师是非常认真负责任的。

仔细观察那些抱怨或者责骂老师补课的家长有两个共性:

(1),在他们的眼中有很多的不好,这些所有的不好都没有自己的原因,自己是受害者,是弱势,学校、老师乃至社会都对自己似有不公之意,就连补课也全是老师的责任,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补课的。

(2),有很多抱怨的家庭的孩子大多都在外边补课,有很多孩子补课没有什么效果。

个人认为做为家长,

抱怨和责备只是泄愤而已,不起什么作用,社会前行的力量还是积极的多些。我们能做的唯一的一个方面就是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言行身教,不断地完善自己,调整自己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给孩子内在的影响,把补课做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项辅助工具,这才是育人的一个根本。


快乐庭院

近段时间来,社会上把补课现象炒的越来越热。为什么?中小学生补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第一,学校不准补,校外拼命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发文,严厉禁止学校补课,严禁教师校外有偿补课。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看准了这一商机。大肆宣传,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力鼓吹提分教育,上线教育。家长急了,于是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培训学校。


第二,学生不想补,家长压着补。

好多孩子因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缺少学习方法。硬着头皮苦读书,死读书。在学校就累的够呛,哪里还有兴趣去校外补课。可家长输不起,害怕孩子考不上重点,考不上大学。想千方设百计的说服孩子。补课,补课,再补课。



第三,优生不用补,差生逼着补。

好学生,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般都比较好。根本不用补课。真正去补课的都是那些偏科的学生,不爱学习的学生,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可父母不能看着孩子这样差下去。唯一途径,补课提分。可没想到好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越补越差。



究其原因:

第一,学校输不起。

在升学下指标,招生靠升学,评价看升学,奖金看升学。学校敢不要成绩吗?学校敢不要排名吗?学校敢不要社会声誉吗?

第二,家长输不起。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苗一个。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就希望孩子能够读好书,以后能够出人头地,体面生活。要是考不上重点,考不上大学,那怎么办?父母那个急呀!所以把一切精力都看准分数,天天瞄准孩子读书,提分。读书,补课。

第三,学生输不起。

学生自己也知道,如果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大学,自己将失去学习的机会,将找不到好的工作。再差也想拼一拼,再差也想搏一回。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去补课去提分。



总之啊,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追根到底,迫使学生补课的幕后推手,还是学生的评价机制,是考试制度,录取制度所带来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机制体制入手。我们企盼新的考试制度,新的评价机制,让孩子快乐的健康的成长。"救救孩子吧!″


智慧家长咨询

我专职辅导一年级,熟悉公立教育和一年级孩子的状态。在我看来,补课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实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

只要细心留意,越是发达城市,补课现象越来越严重。

可是在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其实并不是很严重。

为什么呢?

大部分人都忽略的一个事实:目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难度是照顾全国70%的孩子。

北京上海广州的孩子所用的课本,跟大山里的孩子用的是一样的。

难度要求也是一样的。

老师也是按照教材要求来上课的。

考试就完全不是这样

试题很多时候是各地区教育局命题的,

农村地区的试题,可能会很简单。

大城市的试题,越是竞争激烈的地区,试题难度越大。

结果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课本都学会了,考试还是不理想。


以广州公立小学一年级为例,

一个月学完拼音,

第二学期考试阅读和看图写话比例大幅度增加,难度也大幅度增加。

而教学内容里,根本就没有阅读和看图写话的专用课时。

课后的小作文作业,动不动就要求150字。

而按照教材大纲要求,三年级也不过就是200字。

我这边出现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基础知识全得分,但阅读和写作惨不忍睹。

对了,他们都是零基础入学的孩子。


难不难?超不超纲?

难啊,超纲啊!

但有什么办法呢?

好多家长都私底下问我,有没有阅读、看图写话的辅导班。(一年级还真没有)

因为他们根本也不知道该怎样指导孩子学习阅读、看图写话。

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能力辅导自己的孩子

所以补课就应运而生了。


往长远说,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是选拔性考试。

孩子的竞争对手,就是同个城市里的孩子,越是教育发达的地区,竞争难度越大。

以广州为例,高中入学率也就40%左右。

这个时候,考试难度跟跟课本难度就更加没关系了。

端看谁课外学得多,学得深。

有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不去补习班照样学得很好。

但大部分的孩子,还是需要引导。

至于高考,不用我多说,相信各位都知道高考的残酷性和难度了。



专注一年级谢

麻痹老子这辈子就是被补课害了的?初中05级由于我们那个地方不了落后小学从来没有学过英语,升初中的时候,一些镇上的人他们就去补课,就是补的英语,我们农村的你妈那个时候懂都不懂那些,开学了上课的时候补课那个老师根本你妈不管我们那些不会读的,听不懂的,全你妈让那些补课的学生回答问题,读课文,人家学过的起来就读了,然后那个老实课就上起走了,导致我读了那么多年书英语从来没有及格过,中考高考全部失败在英语上面,艹蛋


擦玻璃的

我是老师,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补课。一年级不会默认孩子零基础,大纲要求两个月讲完拼音,但期中考试节点,一般老师会提前两周进入复习阶段(国家规定不允许期中考试,现在改叫“随堂测评”),教育局规定入学第一周不允许新授,教学时间被压缩到一个月出头。考试内容涵盖所有拼音,识字,所有课文要求背诵。三年级英语是第一本零起点英语教材,期末考试会有阅读,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字母教学,但如果想顺利通过考试,三年级上学期老师会要求默写单词。三年级下册考试开始考察语法,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可数不可数,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的提问及回答,be动词的应用等。这个事情老师也没办法,考试难度在那里,一线老师也知道零基础学生很难消化如此多的知识,可是老师难道不讲?天津的一些中心校会提前学一册英语教材,课时哪里来?只能挤压在本来讲一课时的课,要讲两课时。考试就是竞技比赛,分数不相信眼泪,想让孩子轻松又能获得过得去的成绩那是几年前故事了,家长不能拿自己当年的考试难度和现在的孩子比。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和教材改版,看似教材简单了,其实你看到考试卷子就会发现,难度提高可不是一星半点。


怡然29917629

补课,某种角度上来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件全民参与的事,裹挟了几乎所有家里有学生或者准学生的家庭。现在如果你去学校问一问,不补课的孩子几乎没有。少的两三门,多的十几门,从文化课到兴趣课,内容不一,层次不一。

那么为什么家长要给孩子报这么多辅导班,既花钱又花精力,难道他们是吃饱了撑的吗?孩子不累吗?

升学的压力面前,人人都不敢大意。

幼儿园升小学要考,小升初要考,再往后还有中考高考。考考考,学校的宝,分分分,学生的根。家长恨不能自己去替代,只得花钱上课把孩子推在前面。

全民的焦虑在学生家长中普遍漫延。

那些跟着我学习的孩子们,经常听他们的妈妈说起孩子教育的事。某某某原来有多好多好,可是一到了另外一种场合,学霸也被秒杀成学渣。因为孩子将来最终的考试至少是跟全省的学生来比的,所以哪怕这孩子在本校一直是第一名,家长仍旧不放心,仍旧觉得有许多欠缺要补的。不然为什么有些好学生外出参加个竞赛啥名次也得不到?就是因为平时都只在本校内比,看不出高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中龙凤。

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还真不一定。这与孩子的智商、生长环境、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相关。但是,父母不管,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那个未来,是倾注是全部心血也要把他培养成高大上的尖端人群,不管自家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能把书读好。报了那么多课外班,或许就是希望他总有一好总有一长能让其胜出。有点赌博的味道。

公众信息的传播助长了家长们的焦虑情绪。

以前我们说别人家的孩子,大概就是隔壁人家的王小二,最多是班上的某学霸,跟自家娃比起来,不就差着顶多几十名,还不太要紧。现在隔着网络媒体,感觉自家娃当着全国人民的别人家的娃被秒杀,这种感觉就被放大化了。


苏小妮

我有深层的靠谱的回答!

第一、怕输的心理在忽悠家长!

现在中国人最怕的就是孩子的教育,被人拉下,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就从幼儿园开始补课了!

问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都在补,不去自己心慌,这就是理由,和孩子成绩无关。

第二、补不补课和结果无关。

现在我们的升学是一种排位录取法,也就是限制总数,从高到底。理论上,即使所以的孩子都不学习,那些相对成绩好一些的学生也能上名校,这就是矮子里拔将军。和成绩无关,只和位次关联。现在人们所做的补课实际上是在作弊,抢跑!最初的一批人也许能占一点便宜,但如果大多数人都补,优势就被抵消了,补于不补,其实没什么区别了!怕的是有部分人作弊,这其实是不公平,和成绩无关。

第三、真正的尖子生是不补课的!

调查发现,几乎年级前几名,都不会去补课,吃透课堂,自我学习,充分的思考。反而是成绩差一点或者中等生,热衷补课,在课堂都没完全吃透的情况下,再加餐,其实贪多不烂,效果不明显。

第四、外出补课的老师未必有真本事。

培训机构的老师,大多是临时聘用的,水平并不高,为什么大家觉得很高呢?教材!他们出重金让各大名校的老师给编教材和习题,培训的人就照本宣科的讲就行了。

这就像你买来了很多名贵的食材,但未必能做出一桌好菜一样,不会融会贯通,剩下的只有刷题。

第五、培训的效果可能是假的!

所谓针对性培训,可能就是给答案!很多培训机构和学校的老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学校内部的考题,他们一般很早就能拿到,考试前,给你有针对性的讲课,其实就是告诉你相似的答案,所以提分明显,但真正的中高考,就露馅了!小升初不算,为什么?那本来就是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的局,合伙骗钱而已。

第六、拔苗助长式的填鸭,会早早的摧毁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固化其思想,特别是文科类,危害无穷,到高中大学就会发现,一切都要重新来,否定自己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第七、有没有好老师补课,有但你见不到。真正的好老师,权贵商贾,大手笔的付出,能轮到你娃身上?你就是送钱的肥料罢了!

补课要慎重,切记切记!


生活对我说

这貌似一种病态!

补课吧,钱太贵,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不补吧,又怕孩子跟不上!


矛盾心理,硬着头皮也得补!花钱买个心理平衡!


补课是一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活动。补课按照其性质大概可以分为多种:补弱型,提前抢学型,兴趣型,强化型。我们一种一种来细看。「补弱型」,这是一种针对知识技能薄弱环节的补充性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练习效应」来提高分数,参加此类课程的学生大多有某门课程的薄弱,直观反映是分数低,没兴趣。对于他们的薄弱科目,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没有形成知识的应用,构建知识体系,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此类课程多希望通过短期集训,可以将他们的分数提升上去,效果也呈现短期内有效,长期甚微的现象。因为学生没有通过「补弱型」课程获得对该课程的兴趣,只有有限的散装的知识技能,也因为学生无法通过这些散装的知识来认知该课程的培养能力和价值观,比如「补弱型数学课程」,他们无法通过该课程去体会逻辑之美,更没机会用这里学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割裂的知识与应用自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了。那么「补弱型」课程有用吗?有用。对于每一个教育阶段开始的孩子来说,其存在学习适应和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进度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落于人后,补弱型课程对于他们是很好的,这里的「补弱」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支持」(supportive)。此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补弱型也有一定作用,但有限。一定要警惕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如果因为这个原因报班,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要报班补充落下的知识技能,自然没问题。但也要在报班的同时找一找其他的原因,因为这些其他原因才是应该得以改善,真正帮助到孩子提升成绩的关键。

「提前抢学型」,这是一种针对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延伸类课程。该课程现在在中国大陆越来越普遍,因父母开始大幅度重视教育。这种课程的好处在于先学了知识,这对于还在学校学习中获得自信心有好处。这种自信对于初学有一定难度课程的孩子来说,有较大好处。然而,这种自信是虚妄而不持久的,也会造成学生在学校课堂内无所事事,因为该学的提前都学了,这样就变成了补课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措置。「提前抢学型」课程有用吗?有用。对于部分课程,比如「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课程,这样的课程应鼓励孩子勇于表达,那就要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也要鼓励其去探索背后的文化线索,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但要警惕,过分依赖提前抢学型课程,强度太大时,会引起疲劳效应,也会造成孩子对于学校生活的倦怠。

「兴趣型」,这是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拓展延伸类课程,该课程可能越来越出现在低年龄段孩子中。这种课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往往演变为「提前抢学型」类课程的替身。其实兴趣型课程是值得鼓励与发展的。我始终主张补课应以兴趣情感目标为主,知识技能为辅。至于「兴趣性」课程的选择,那就要多尝试,多与孩子商量,强度由孩子掌控,父母参与大方向的决策即可。此处父母的心态要千万摆正:不是说要多学多少知识,而是说要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强化型」,这是一种以强化为目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程广义上可以包括「补弱型」和部分的「提前抢学型」。很多有自主学习习惯的孩子在优秀的课程(老师)引导下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技能,并以此延伸出了探索的兴趣,这是其最好的愿景。然而我们要注意这些前提,这些前提缺一不可。

再来说说补课这种现象。补课这种现象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增多,并不只有中国才有。当今世界的发展处于相对宽松,国内的经济情况普遍发展良好,这样的宽松环境给予每个家庭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教育是支配经济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宽松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成长型需求,比如他们的个人成长与意义探寻,而不是之前经济资源有限时的安全型培养策略。这种策略在国内外发展都一样,我国大陆可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可观。那么发展速度快的有什么问题吗?有。你看,学生家长越来越焦虑,而这种焦虑必定投射在他们的下一代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教育的重视也带来了对于教育的过度重视。其实,只需要按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即可。而理念的转变更应该现行。换句话说,补课补不补应放在整个家庭的教育支出中去综合考量,再配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调整。

补课,应被视为一种教育资源的「外包」:父母都很忙,父母不可能去辅导每一个细节,那么就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请注意,这里说的并不是父母不需要陪伴,而是父母去做孩子的辅助,你需要去问及孩子对于「补课」的感受,你需要去关心孩子补课的进度并且实时的与其沟通,做出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务活的外包——请钟点工或买扫地机器人的本质是一样的。

很多人说国外学生很轻松的。我来说说澳大利亚的情况,是,他们是很轻松,即使是高中,下午三点也放学了。但是他们可能三点后要去参加好多「补课」:游泳,乐器,语言,数学,编程。而他们学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虽然一点也不轻松,可能回到家也六七点了。而且有一个现象,越是家庭富有的孩子,他们对于「补课」的重视程度越高。澳大利亚的孩子并不会别很多大陆的孩子轻松,他们同样也有一考定终身的 HSC(高考),所幸,他们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选择并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他们在这种尝试很多「补课」后发展出来的观念: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出选择,并且承担做出选择的后果。

那么,如何选择补课呢?以兴趣情感目标为主,知识技能为辅。结合考量家庭经济资源配置,具体来说,选孩子感兴趣的,学校教育中没有的,可以增强孩子身体素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