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慧的城市規劃」

近日,市政協邀請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在市政協大講堂作“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專題報告,同時也是市委市政府《梁溪大講堂》的第十講。特別邀請到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吳志強院士是首批規劃領域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長期堅守在城市規劃工程實踐第一線,致力於推進城市規劃的理性提升,為城市規劃的理性化做出重大科學貢獻。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吳志強院士圍繞城市規劃必須遵循城市生命規律導向,深度挖掘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城市規劃要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個體與群體的系統和諧、歷史與未來的發展和諧,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政府、規劃者、開發商、市民”四方面博弈中的運用,以及無錫要加大引智力度,積極參與長三角共同創新聯盟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講。

城市規劃思想方法的轉變

吳院士首先介紹了他在1986年寫的一篇文章《城市規劃思想方法的變革》,文章提出了城市規劃思想方法必須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單一走向複合,城市規劃不能僅僅是空間的規劃,也關係到經濟、生態、社會各領域,所有市民應該也是城市規劃中的一部分;二是從靜態走向動態,城市規劃要更加註重規劃實施的可行性和過程化,過程的合理性和生命力遠遠重於規劃實施的最終結果;三是從剛性走向彈性,過去很多規劃過於剛性,不留餘地,實際上編制城市規劃很難預料到未來局勢,因此編制規劃有必要留有彈性和餘地。這一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預留了20%多的土地以供未來規劃建設,就是要留白、留餘地、留彈性。將所有土地空間全部規劃完整,就是給城市自身套上緊箍咒,未來的城市領導就很難施展才能、有所作為;四是從指令性走向引導性,蘇維埃式的城市規劃只有自上而下,而忽視了城市發展決策者實際上包含了政府、投資者、社會、市民,實際上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股力量決定了城市真實的發展,所以政府在城市規劃中的職能必須從指令性走向引導性。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吳院士認為,32年過去了,城市規劃思想方法尚未完成這四個轉變。在無錫講城市規劃思想方法的轉變具有特殊意義,因為無錫正在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用傳統的思想方法很難實現新時代的城市規劃目標,必須運用新的適應時代發展實際的思想方法。

城市規劃遵循的三種思路

吳院士說,城市規劃長久以來就是兩種思路。第一種是從1516年開始,城市規劃人的熱情被《烏托邦》這本著作激發,產生了理想導向,是要把一個國家的理想體現到一個城市的規劃中,完成對世界對社會的改良。投射到無錫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就是要確定2035年無錫要達到最合理的城市狀態,然後落實到現實空間佈局上。這是第一種規劃思路:以理想導向編制規劃。到了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逐漸興起,整個國家不再由帝王將相決定,在工業革命中崛起的第一批城市也出現了大量問題,汙染問題、火災問題、傳染病問題蜂擁而至,城市存在什麼問題就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就是第二種規劃思路:以問題導向編制規劃。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吳院士著重介紹了城市規劃的第三種思路,就是城市生命規律導向。城市是有生命發展規律的,我們要學會尊重規律,按照城市生命規律來編制規劃。城市發展規律主要包含六大部分:城鎮化規律、城市生命規律、城市空間規律、城市流動規律、城市形態規律、城市群落規律。從40年改革開放歷程看,什麼時候遵循城市生命規律一定越走越順、越走越強,什麼時候違反生命規律一定受到打擊。因此在時隔37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親自確定會議核心主題為“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然後是圍繞尊重城市發展規律進行五個統籌,一是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

世界城市的發展類型和共性問題

吳院士的工作小組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的“城市樹”城市研究項目,在40年時間跨度內對全世界所有城市進行智能動態識別,建構了“城市樹”概念,精度達到30 m×30 m,可直觀觀察每個城市空間增長的過程,辨識其增長點。從城市樹來看,世界上所有城市基本可以分成7大類:萌芽型:城市剛剛從聚落形成;佝僂型:小規模城市,未展現擴張跡象;成長型:城市保持穩定增長趨勢,增速逐漸放緩;膨脹型:城市處於急速擴張狀態,增速急劇加快,中國城市很多屬於這一類;成熟型:城市具有一定規模,且發展邊界保持相對穩定;區域型:城市擴展到區域城鎮群;衰退型:城市逐步收縮。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一個城市要健康可持續發展,避免走入停滯不前和衰退境地,就必須善於總結、積極應對、統籌解決城市發展各類問題。城市發展主要有三個共性問題:一是城市自然失合,包括城市空氣汙染、城市水體汙染、生態價值斷裂等;二是多元系統失和,包括系統內部缺乏關聯思維、基礎設施缺乏統籌等,一個城市是複雜的生命系統,生命系統不能依靠某項功能的單兵突進,系統內部一定是關聯的、粘合的、配置合理的;三是世代承創失續,包括傳統文化遺產斷裂、物質循環不可持續等。健康的城市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人體與群體的系統和諧、歷史與未來的發展和諧。在本輪中央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城市規劃職能從過去的建設部門納入到現在的自然資源部,可見高層已意識到城鎮化資源的有限性、過快城鎮化的不可持續性。

城鎮化進程中的歷史窗口

吳教授從城市發展第一個規律——城鎮化規律入手,深刻揭示了中國城鎮化的歷史窗口近在眼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正要進入60%。英國、德國、美國、法國、日本、巴西、韓國先於我國相繼經歷了 50 % 城鎮化率階段,在工業化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巨大推動力的同時,也普遍存在巨大環境破壞。幾個先發國家在城鎮化率達到 50 % 的前後,生態與環境問題均呈現出集中爆發的態勢,走好城鎮化率50%的道路非常困難。中國尚未出現特別嚴重的問題,但要看到重複走以往道路是不可持續的,空間上、環境上、資源上不可持續。中國因為此前城鎮化過快,用一代人的時間走過了英國150年的路,預計城鎮化率在達到70%左右時一定會平衡一段時間。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農業社會不可能建立現代化國家,然而,城鎮化高的國家卻不一定能成為發達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要更加註重城鎮化到一定階段時人均生產總值的高低,這體現的是城鎮化的含金量。吳院士用各國城鎮化發展曲線介紹了穩定剩餘城鎮化率模式,展示各個國家城鎮化率穩定值及人均生產總值。意大利和奧地利是典型的1/3模式,它們的城鎮化率在66%左右趨於止步,農村還保留了1/3的人口,而人均生產總值高達5-6萬美元;德國和瑞士是典型的1/4模式,它們的城鎮化率在75%左右趨於止步,農村還保留了1/4的人口,人均生產總值高達6-8萬美元;英國和美國是典型的1/5模式,它們的城鎮化率80%左右趨於止步,農村還保留了1/5的人口,人均生產總值也高達4-6萬美元,實際上成功的就這三種模式。很多國家的城鎮化率不斷向前挺近,但同時人均生產總值確止步不前,維持在2萬美元左右的水平。這在經濟上叫“中等收入陷阱”,城市發展上稱“城鎮化的泥潭”。

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收入之差決定了能不能跳出這個陷阱。日本在這方面是非常失敗的國家,日本本來是遵循德國和瑞士的模式,在城鎮化率達到75%的時候人均生產總值迅速提升,1994年人均生產總值已達到4.6萬美元,隨後在高位城鎮化率躍升到了95%,這是致命的事,全國農村只有5%的人口,而且都是老弱病殘,這種事情在無錫如果不注意是有可能發生的。一般而言,城鎮化率較低時,城鄉人口收入相差1.5倍左右,在城鎮化率迅速起來時相差3倍,此時人們趨之若鶩往城市集聚,這種可以稱之為體力城鎮化,在城鎮化發展成熟後歐洲城鄉收入之差重新回到1-1.5倍,農村人口也就相對固定。日本是唯一城鄉收入差距高達3.56倍的發達國家,城鎮化率仍然極端攀升,進入不可逆轉的境地,農村已很難形成社會。中國需要將部分的人口安居在農村,而不是一味追求過高的城市化,這也是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所在。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城鎮化率60%-80%是國家發展、城市發展的窗口期,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期加快轉型步伐,必須提高智力勞動水平,實現從體力導向向智力導向的躍升。可以說,中國城市已經到了決定命運的時刻,因周邊有蘇州、南京、杭州這些智力支撐型城市,無錫形勢更顯嚴峻。無錫目前正處在體力城鎮化向智力城鎮化轉型的關口,從體力城鎮化到智力城鎮化至少有3-5倍的潛力有待挖掘,必須提升勞動生產率,走創新、科技的高附加值經濟發展道路,處理好城鄉資源配比,才能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無錫區域競爭力的提升路徑

無錫一問:無錫未來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如何,如何發揮自身作用提升競爭力?

回答:當今一個城市在世界上絕對不是靠單打獨鬥能脫穎而出的,一個群落比一個城市強大得多,世界強國一定擁有若干個強大城市群,美國有三大群落,歐洲有兩大群落,日本有一大群落,中國有三大群落,這些城市群決定了國家命運,國家最重要的競爭力就在於城市群。美國東海岸城市群集聚了幾十所常青藤大學,之後形成了西海岸城市群,其中的硅谷掌握了美國創新的未來、IT業的命脈,包含底特律、芝加哥在內的五大湖城市群原先支撐了美國的汽車製造業,這三大城市群支撐了整個美國的國力。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對中國而言,長三角崛起是中華民族崛起的重要支撐,中國第一張牌一定是長三角,第二張牌是珠三角,第三張牌是京津冀。最近,上海的李強書記特別關心長三角一體化,江浙滬兩省一市的工作歷程預示著他是完成這件中華民族崛起關鍵之舉的最佳人選。無錫處於這樣一個關鍵的城市群中,無錫在軸線時代非常佔盡優勢,但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的發展,特別是等滬通、通蘇嘉、滬乍杭、滬蘇湖等鐵路幹線的規劃建設,長三角已經由軸向時代進入網絡時代,無錫面臨的區域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形勢已經大不同了,此時無錫城市智力配置是往上走還是往下走就顯得格外關鍵。

「政協大講堂」同濟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院士 講授“人工智能的城市規劃”

此外,與其他城市群相比,長三角的優勢在於面積、人口和經濟增長率,短板在於地均GDP、人均GDP、人均專利數。無錫若能搶佔先機補齊這三大短板,啃咬硬骨頭、敢接燙山芋,將有可能成為城市群的骨幹和領袖。上海正在建設全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無錫要利用好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融合與協作。吳教授研究發現,上海的專利權與無錫的專利權的聯合創新是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的,但是這種搭檔配合是無組織的,在此基礎上合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有可能產生更大效應。他提出,有必要建立起長三角創新聯盟包括無錫與上海之間的創新聯盟,搭建共同創新的平臺,同時建議在無錫設立歐美同學會長三角中心,提升城市創新要素集聚力。(市政府辦公室朱永福整理,表示感謝。演講稿未經吳志強院士本人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