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佛學有什麼關係?

空軍伯爵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文學、生活、科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那麼與“佛學”到底有沒有聯繫呢?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離苦得樂,每個宗教都承認死後還有生命,如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易經》的法則是“原始反終”,生命來了像如同它的開始,回去了又是那個地方,“故知死生之說”,死沒有什麼可怕。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比如心裡不寧靜,或在生死存亡之際,卜了一卦,是否準確?如同在事急的時侯禱告菩薩、拜求佛祖一樣,或許在這中間想出辦法來、找到生路來,得到了精神上的最高寄託,但與宗教不同的是,宗教信仰是有依賴的,是把自己交給另外一種看不到的神,而易經的卜卦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決問題,找到所應走的道路,這也是“八卦相蕩”的道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生命有個來源,哲學上稱為本體;宗教家稱作主宰、神、上帝、、道;而《易經》上稱之為“”,“乾知大始”,一切萬有都是從乾而來。




“生死、晝夜、剛柔”

我們知道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即宇宙間生與死的問題,而《易經》認為生死不是問題,“明乎晝夜之道則知生死”就是說明,人活著的時候,像白天一樣,天亮了的時候;人死了,就是休息,像太陽下山了,天黑了。不過有一點,他們承認生命的延續,等於印度佛教的輪迴之說,在文學上描述為“羽化而登仙”。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上面4句話是中國文化的原則,出自《坤》卦,佛家思想也有“因果報應”之說。






對於《易經》的觀點,一種是很神聖的看法;一種是很討厭的看法,總之不知道它說些什麼。我們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面——即任何一個人,無論智慧怎樣髙,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一面始終不懂。於是古今中外,有許多方法。

《易經》原來是研究卜卦,透過了這個方法而想得先知,後來人文文化的發展,到周公、孔子以後,透過了這個卜卦的神秘色彩,而加進去人生哲學的瞭解,因此《易經》不像西方文化。

外國任何宗教,不管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的教主並不跟人講道理,只是教人虔誠相信;《易經》是從宗教的性質來的,但卻要講道理,不可盲目的信。也就是說當我們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拜佛求菩薩呢?所以《易經》是透過宗教的性質,來告訴人生的道理。這也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由宗教而教化人生”的含義。




有些事之所以會看不懂,認為高深,是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


善為易者


新時代我們應該用更開放包容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易經和佛學到底有什麼關係?我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應該易經和佛學的共同點,二者的內容都屬於哲學範疇。探討的都是一些人類思想,社會終極問題。

其次,易經探討的易理,與佛學的佛理有異曲同工之妙,。易經探討了變與不變,易與不易的道理,而佛經探討的則是有常與無常之間的空性輪迴。

最後,二者對人生,社會,發展思考的終極反思上,有著殊途同歸的道理。易經和佛經對個人的修身養性,探討人生的終極疑惑都提供了各自的方法,不同的體系和不同的視角。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嶄新時代文化背景下,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秉承著一個寬容和開放心態來,互相學習,不同領域的內容,從而打開更多扇窗戶,去發現各自不同的美景。歡迎關注皇叄藏,有,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可以一起探討。



皇叄藏


《易經》和佛教的關係,就相當於高山和死狗的關係,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周文王被殷紂王關押時,在獄中寫下的《易經》。已知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文王寫易經的時間應該更早。所以,易經誕生的時間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實際上,《易》作為占卜書,其基本思想應該出現的更早,周文王應該是歸納前人學說的集大成者。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著作,因為風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並被尊為群經之首。《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容易讀懂,為此前人特地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中國哲學中的對立統一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推導出了事物相生相剋等等繁雜的哲學系統。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歷史、軍事、風俗等諸多方面的奧秘。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佛本行集經》,該經文主要介紹釋迦牟尼從生到死的全過程,是一篇典型的神話故事,就相當於中國的《西遊記》。故事中的釋迦牟尼,出生前就已經是在兜率天居住了4000年的菩薩,菩薩就是神。下凡後是從他媽摩耶夫人的左咯吱窩鑽進子宮,然後在子宮裡面給各路天神講法,十個月後又從摩耶夫人右咯吱窩鑽出。從它孃胎出來就可以繞地七步走一圈,還十分猖狂地叫囂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是何等的喪心病狂。就這樣一個瘋癲痴狂的魔頭,居然被捏造成了佛教的祖師爺。

佛教全部幻想“理論”都是出自於2600年前的古印度,今天的佛教徒,也仍然是跪拜的2600多年前的佛教經文。恩格斯認為,幾千年都一成不變的理論,除了神話,就只能是宗教。所以,宗教理論是完全站在科學、社會發展進步和人性對立面的歪理邪說,與現實生活沒有任何關係。



吊打悟空


佛學提倡倒過來的認知:印度語叫“彼岸”,其區別於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此岸”。佛學認為一切變動著的物質世界皆非“實有”,因為它們可以被分割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它們是有“分別性”的。有“分別性”的事物皆不可能“永恆”,它們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著,有生有滅,此起彼伏,永無止境。佛祖追求的是永恆的真正的沒有時空分別的實體世界即永恆世界。或者也可以去這麼理解,當下宇宙誕辰前的世界,或者“易經”未誕辰前的“無極”世界。佛祖利用“心物相應”原理,提倡人要從內心去追求這個極樂世界………


00785713405


易經是中國本土文化,是純思辨形式與純數與形完美結合的文化形態;佛教是外來宗教文化更多的是思辮上的精巧。易經在中國年代之久遠和後世才傳入中國本土的佛教本無法作時空發生性的比較。硬要作文化傳承式的比較,那麼,就其思辯形態而言,佛教盡顯上古時代神秘主義的虛幻(萬事皆空);易經卻是上古時代人類存續的一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數理鏡像,虛實一體寓意無窮!佛教、佛學中太虛式思辯盡顯思辯空靈之美,但不著實際!美是美就是永不結果!易經作為上古時代人類對外部自然的物質鏡像,其現代性科學釋義(若有這個能力),將為未來的大科學架構奠定現實基礎。這可以說就是易經與佛學的關係


梁文慶2


佛學,如何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佛學更多的是看破紅塵,我們更應該的是看開不看破,很多事情明白不說破,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悲天憫人,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恕,大事講原則立場,小事糊塗講風格,也就是說厚道一點,厚德載物,有點像彌勒一樣,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我理解為大度寬容待人友善,周易更多講變化,變化是有規律的,恰到好處自然而然,過猶不及,盡人事聽天命,看開不看破紅塵,就是儒釋道三修了


提升自我


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1丶易為中華文化之源。考古發現,遠在8000多年前的古墓中就有了易的符號。易經是中國最早的文化元典,為百經之首。其乾坤丶陰陽等概念奠定了中國人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易經中體現的文化元素丶價值取向丶思想理念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

2丶佛作為一種宗教,誕生於尼泊爾,最早盛行於北印度地區,後分化為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佛教在向外傳播過程中,進一步分化。向東南亞一路傳播的稱南傳佛教。向西藏、蒙古傳播的一路稱藏傳佛教。向中國、朝鮮、日本一路傳播的稱為漢傳佛教。東漢時期,佛教傳至中國,南北朝時達到極盛。佛教逐漸溶入中國社會,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尤其對中國民間影響較大。


趙凡丁201


佛學破論是佛學研究易經文化寫的佛學。但當前研究破論的不知有沒有!當代看到的是佛事文化,未遇有破論文化的。道家黃庭經,也是易經文化,孔子詩經,也是易經文化。但引用的是星命學論述易經!鬼谷,老子,墨子,朱子,孫子,這些都是易經文化的結晶,墨子數學,物理,化學,為主,朱子以曆法為主,孫子以氣候,地理位置,士兵在環境下的心理反應為主,,,,,,,,,


藍先生易學研究


兩者相輔相承。研究佛教是為解釋易經的疑問,為什麼這樣說,學佛同時研易的人,易經所產生的相,數等等失靈?佛教為什麼不倡導算命?大概如此吧。佛教是研天的,叫宇宙秘密。所以佛教知道如何化解易相的變數!實戰中易大師必輸佛教大師!所以學佛快樂著!不服可以試試!算命是無用的!為什麼?易不知因果!而佛教全知!為什麼算不準?在此!


天地人日月空


佛學的踐行必須靠易經理論的支持才行,禪宗的自悟源自於道家的開悟,佛教中土化已後,非但藉助於道家學說,也藉助於中國的儒家學說甚至藉助於法家學說,才使印度傳入中土的佛法更加奇妙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