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沙江鎮大墓里村:小小的甘薯讓畲村大大變了樣

霞浦沙江鎮大墓裡村黨員致富能手牽頭組建合作社,讓該村通過發展甘薯產業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

東南網10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夏斌)一畦畦修整有序的田地裡,村民們正在為甘薯後期管護忙碌著;甘薯合作社產品展示廳裡,來自浙江的客戶正在瞭解品種豐富的澱粉、粉絲系列產品……近日,記者來到霞浦縣沙江鎮大墓裡村,感受到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畲村正煥發著新活力。

近年來,在村支部帶領下,村民們依託合作社不斷做大甘薯產業。去年,全村甘薯種植面積1500多畝,出產精製幹澱粉700多噸,加工精製粉絲50多噸,總產值520多萬元;80%以上村民從事甘薯產業,人均純收入11530元。

強化隊伍建設,培育脫貧主力軍

大墓裡村,現有286戶、1269人,原來交通不便,生產條件落後,村民以種植水稻為主。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僅3120元,被列入市級貧困村。

如何改變貧窮面貌?村支部決定以強化隊伍建設為抓手,推動農村黨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該村積極推行“三向培養”工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黨員致富能手逐漸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力軍。

村級黨組織強化了凝聚力和戰鬥力,如何因地制宜帶領村民謀發展?

大墓裡村村中的土壤為沙質黃土,且中低海拔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合種植甘薯。經調研,村支部將目光鎖定甘薯產業。

村兩委主要成員外出考察,並經村民代表大會確定,選擇甘薯作為“一村一品”發展項目。

2010年底,註冊資金60萬元,由村支部兩名黨員幹部和3名黨員致富能手牽頭組建的“三民甘薯澱粉專業合作社”成立了。

主導產業發展,列入責任清單

2011年,甘薯合作社從浙江引進新品種“瑞薯8號”“平陽紅”,全村試種60多畝,當年豐收,社員人均增收3000多元。

嚐到甜頭的社員積極性更高了,不少外出村民也紛紛返鄉,加入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新吸納社員103人,甘薯種植面積增到800多畝。

村裡把發展村級主導產業列入黨支部責任清單,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引導村民發展生產。村兩委成員多次帶領黨員和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學習甘薯種植、加工和產品銷售經驗。同時,通過邀請省市縣農技專家現場培訓、開辦職業農民培訓班等方式,為村民提供各類技術幫扶。

2013年以來,合作社先後舉辦培訓班8期,培訓村民976人次,提供生產幫扶資金160多萬元。村裡還建立甘薯高產栽培示範基地、新品種實驗基地,改種從省農科院引進的“泉薯9號”“福薯系列”等品種。

“合作社剛成立,我們就把貧困戶列為重點關注對象,積極動員他們入社。”村黨支部原書記雷石英說。合作社成立第二年,村裡18戶特困戶全成為社員。

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機制的帶動下,貧困戶在品種引進、信息服務、技術培訓等方面優先享受“一條龍”服務,免費提供薯種、統一配送肥料、優先保價收購。截至去年底,18戶特困戶中,已有11戶成功脫貧。

設立“齊創”黨小組,打響品牌

2013年12月,農業部甘薯研究所所長深入大墓裡村調研,稱讚該村在我國南方地區單個建制村中種植甘薯面積最大、畝產高、品質好。

雖然甘薯種植、澱粉加工獲得成功,並初步形成較穩定的產業和市場,但村支部和甘薯合作社並未滿足,把發展的眼光轉向澱粉深加工,力求把一塊甘薯“吃深吃透”。比如,原來一公斤澱粉售價10元左右,現在加工成粉絲,每公斤售價可達50多元。

去年3月,村支部深化“黨支部+合作社+致富能人+農戶”發展模式,專門設立“齊創”黨小組,把部分黨支部成員以及黨員中的種植大戶、群眾骨幹組織起來,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打造省級示範社,成功註冊“山哈”品牌。

“近年來,我們從各渠道爭取資金扶持,共投入500多萬元,新建廠房、引進設備、改進工藝,澱粉、粉絲等甘薯系列產品的產量大大提高,品質也更有保障。”村支書鍾國清說。

實行統一標準耕作、統一購置生產資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銷售“六個統一”後,純天然、無汙染、無添加的“山哈”甘薯系列產品漸漸打響品牌,客商紛至沓來。

“發展甘薯產業,不僅促進本村村民脫貧增收,還帶動周邊鄉鎮村莊的甘薯產業發展。”沙江鎮黨委書記葉小舜說,該鎮的古縣、南屏以及鄰鄉水門等村種植甘薯農戶已達1200多戶,種植面積6000多畝。

栽種120多畝東槐楊梅,打造230多畝的櫻花、紫薇、海棠花木基地,規劃畲族特色風情村……當下,村支部又在著手壯大鄉村旅遊產業,進一步帶動甘薯系列產品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