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點明:防患於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中醫點明:防患於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治未病”思想啟蒙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則安,居安思安則危;未病思防則健,未病不防則病。把影響身體健康的微兆扼殺在萌芽中的治未病理念,是醫學的綱領,攝生的法則,是最超前的預防醫學思想,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治未病的科學內涵

中醫點明:防患於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1、“治未病”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兩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

2、歷代醫家對“治未病”的思想和內容進行了挖掘和提升,對其理論和應用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唐代藥王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要求醫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要善於預防疾病,防患於未然。其次,醫聖張仲景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貫徹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篇》中雲:“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治病防變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變的體現。

3、“治未病”觀念,其思想價值在於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人們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於未然。

二、治未病理唸的現實意義

中醫點明:防患於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1、逐漸形成維護健康的意識和觀念

無論是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或欲病施治、防微杜漸,還是已病早治,防止傳變及瘥後調攝,防其復發。其核心是無病早防,欲病早治。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逐漸形成維護健康的意識和觀念。

2、敦促樹立正確的健康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隨著醫學的發展而逐漸深入。當前“疾病醫學”逐漸向“健康醫學”轉變,醫學觀注的對象也將從“已病人群”逐漸向“未病人群”擴展,對待疾病的策略從“有病求醫”向著“預防為主”轉變,醫學干預的切入點逐漸前移。而環境汙染、生活快節奏、不良生活習慣使心腦血管、惡性腫瘤、呼吸系統、代謝紊亂等現代病種已成為健康的最大殺手,這類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

以自我保健為中心的養生法則告訴我們:防病於未然,治病於初始階段,是治未病理論的精髓。可以說“治未病”對於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發揮著主導性作用。

3、降低醫療費用,節約醫療資源

中醫點明:防患於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國民健康對社會的意義,不僅是提供發展基礎、健康問題的解決,也能促進經濟增長。對於單個患者,可以通過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一個個體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限與數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還可以為國家節省大量的治療花費,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

總之,“治未病”思想的實質是對生命的尊愛,是醫學的最高目標和最高境界,值得我們每個醫療機構、每一個醫務工作者去傳承、發揚。

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說中醫」特輯,瞭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