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梯子往下走,同批志願有落差

順著梯子往下走,同批志願有落差


昨天說了,要重視第一志願的選報。有些同學問我,如今是平行志願,不分一二三,每個學校都是第一志願吧?

我不敢苟同,如今都成第一了?每個志願之間不用拉開梯度了?不是的,第一還是第一,往下無論幾個志願仍要拉開梯度。

前幾年,高校錄取是志願為王,完全按照志願先後投檔,於是,出現一個問題,低分志願在先,錄取了,高分志願在後,可能高校已經錄滿不讓上車了。造成高分落檔的現象。

如今一改過去志願優先為分數優先,無論報幾個志願,若高校第一次投檔不滿,第二次投檔時誰分數高誰先出檔。

貌似無論志願先後,都能夠排上。道理不錯,問題是好學校往往第一次投檔的志願已經全部錄滿,你若沒有出檔,後面的幾個志願又是填報一樣的層次,說985都是985,說211皆是211,那麼就可能坐滑梯落檔。

所以,一本二本每個批次志願之間還是要有一個分數落差。

往年有些考生,第一志願沒有被錄取,而第二、三等志願與第一志願又沒有足夠的梯度,結果就可能從第一批重點線上滑入第二批錄取的普通院校,造成“一落千丈”的局面。

順著梯子往下走,同批志願有落差


例如:昔年一考生,高考成績666分,他第一志願報了北京大學,往下志願分別報了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名牌學校,結果,北大的錄取線為668分,他以2分之差落榜,而他所報的其他學校都是熱門名校,電腦系統都是一次投檔學校即錄滿,往下不要了。如果他在第一志願北大之後,填報幾個一般一本院校,錄取的可能就很大。

他的失敗原因就是填報的志願沒有梯度。所謂院校之間的梯度,一般是指學校錄取分數線的差距,這個差距是由學校的辦學實力、知名度、招生計劃數、學校地理位置等因素決定的。一些錄取分數線比較接近的名牌院校可以說是在同一個梯度上,如果所報志願在同一梯度上。

這個梯度如何把握?有經驗的老師建議錄取分差在15到20分左右。一個批次起碼有三個層次,第一次出不了檔,還有第二次,還有第三次。只要報的好,分數又合適,不會坐滑梯。

所以,第一志願是標杆,是頂樓,往下志願要順著梯子走。會走到你心儀的大學。

你關注我,我陪伴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