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體檢還得癌,是儀器不准或醫生不專業嗎?

在臨床上,常常會看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病例,比如25歲的卵巢癌、27歲的肝癌患者,雖然疾病不同、病情不一,但都有一些共同點:沒有病史。

每年體檢還得癌,是儀器不準或醫生不專業嗎?

即使有些上了年紀的患者也會充滿疑惑的說:“兩個月前剛進行了體檢,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實在想不通為什麼突然就得了癌,讓人無法接受。”這不禁讓人想到了之前的一條新聞,武漢青山區的吳先生在單位的組織下去正規醫院參加體檢。體檢後拿到報告“一切正常”,可是 3 個月後,咳嗽日漸嚴重,去醫院檢查,竟是肺癌晚期,結果失去治療機會不幸身亡。

這究竟是檢測機器不先進?醫生不專業?還是什麼問題呢?

單位包括個人,常見的體檢套餐多是針對一些常見病,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相對應的血脂,血壓,血糖這等比較容易檢測的指標,而針對腫瘤的體檢要複雜的多。現在隨著大家對腫瘤的重視,許多體檢套餐都增加了針對腫瘤的檢查項目,各種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甚囂塵上,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腫瘤標誌物能 100% 查出腫瘤。

而且體檢仍然不可能將全身各個器官都探測到,總會有遺漏。一些發病率不高的疾病,更不可能動輒就上 CT、MRI、PET等重磅檢查,另外,有些檢查是有創性的,比如腸鏡,不可能每個人每年都做。

對癌症的診斷是複雜的,往往最初不能依靠單一手段來發現確診。這往往造就了我們得到了正常的體檢結果,卻在不久之後被診斷為癌症的原因。因此,對癌症的篩查並不是把體檢項目簡單疊加就可實現,它需要腫瘤專科醫生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進行評價,進而做有針對性的檢查。

  • 癌症家族史:癌症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具有家族病史者比一般人患癌症的機會更高,一定要積極進行預防癌症的定期檢查,每年一次。
  • 常接觸致癌物質:即職業癌症,包括放射線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化工廠油漆廠職工、核電站、礦山工人等,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做防癌檢查。
  • 癌前病變患者:一些癌症在發病前,可能會出現某種良性疾病,如果未能積極治療,或治療不及時,就有惡化的風險。比如多發性結腸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典型乳腺增生,乙肝或者肝硬化患者等。進行積極治療,定期複查,爭取在疾病處於良性階段時扼殺在搖籃中。
  • 中老年人:癌症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升高,所以中老人年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定期防癌體檢。

健康體檢是一個由大到小篩查疾病的過程,發現問題後將範圍一步步縮小,明確疾病。對於體檢大家要理性看待,檢查時注意醫生提示,積極配合。主動告知醫生你的身體狀況,健康狀態,家族史,病史等情況,增加針對性體檢,並且根據體檢報告諮詢醫生是否需行進一步診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