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急診科是怎麼打造優質服務的?

在第一輪“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結束後,健康界出版了《貼眾而行——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2015—2017年)百佳案例》

,我院6例優秀案例入選。

協和急診科是怎麼打造優質服務的?

本文將分享入選《貼眾而行》一書的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管理案例——“九心”急診 十分服務,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有一條新聞炒得沸沸揚揚——急診科醫護成功搶救患者,家屬卻要求賠償被剪掉的衣服和找不到的證件。故事的結局是,參與搶救的醫務人員經過討價還價後湊了1000元給患者家屬。北京協和醫院(下稱“協和醫院”)的急診科封閉管理5年來,搶救患者15,000餘名,剪過的衣服可以填滿王府井百貨大樓一層服裝專櫃,但從未發生過索賠衣物事件。醫院把管理放在提高醫療服務、提高醫療質量安全的第一位,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糾紛的發生率。

大家想象中的急診科可能是這樣的:就診基本靠人搶,患者基本靠地躺。急診服務的滿意度還有“四大坑”——排隊時間長、就診環境差、突發事件多、永遠都少一張床。這些要素導致急診科的醫療服務滿意度差,急診醫療安全質量難以保證。於是,急診科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九心急診”。

所謂“九心”,是指急危重症患者搶救中心、不明原因患者診療中心、待住院患者等候中心、慢性患者康復中心、老年患者滯留中心、終末患者關懷中心、突發事件處理中心、“三無”人員收留中心以及各種社會問題的彙集中心。

“九心急診”是醫療大環境,但協和急診科人每天努力提供“十分服務”。急診科給患者提供的方便盒、針線、雨傘、嘔吐袋、鮮花、綠植、掛在病人床頭的小玩具等,都體現了醫護人員滿滿的誠意。此外,還有學生志願者擔任急診綠馬甲,24小時服務,隨時為患者排憂解難。然而,做到這些就夠了嗎?顯然不是,“十分服務”的根本是管理舉措。為此,急診科連出分級診療、搶救室封閉管理、制定SOP、急診信息化四大重拳。

急診管理重拳之一:分級診療

為了讓重患者不多等一分鐘,讓輕症患者減少排隊時間,協和急診科在患者邁進急診大門的第一時間就對患者進行分級,從重到輕分為4級。不同級別患者做到分區域診療。I級患者直接入搶救室,II級患者由高年資醫生接診,Ⅲ、Ⅳ級患者由低年資醫生診室接診。這樣既保證了醫療安全,又減少了排隊糾紛。

急診管理重拳之二:搶救室封閉管理

全封閉、零陪伴,提高服務,待患者如親人,所有患者的衣物交由家屬保管。對於昏迷患者,搶救時剪衣物前要先徵求患者家屬同意,即使是沒有家屬的病人,也會將衣物整理清楚,放入專門的袋子中,交給後續趕到的家屬,並簽署衣物交接單。

只有封閉管理才能做到工作環境整潔安全,這一點很重要。整潔安全的工作環境少不了物品的精細化管理,不僅診區要合理優化,物品擺放也要合理優化。各種物品分類打包存放,比如氣管插管盒、困難氣道車,大大提高了搶救效率,再也不會出現氣管插管時的混亂場面。

急診管理重拳之三:制定大量SOP

急診最怕什麼?病人在不該失去生命的地方失去了生命,比如各種轉運路上…… 協和急診科把病人按照病情分為4級,不同級別的病人配備不同的轉運小組以及轉運物品包。

此外,急診還怕什麼?突發事件。北京作為首都,安全保衛是重中之重。為此,急診科在醫務處的領導、協調下,制定了多科協作的急診紅卡流程。流程自2013年至今,共啟用17次,成功救治患者80餘例。制定如此多的流程,都是為了消除急診安全隱患。

滯留長久,根本不想走的;入院困難,想走卻走不了的;一線醫生經驗不足放走了不該走的患者;多學科交叉的病情導致留下的患者不知道歸誰管……這4大安全隱患是每一位急診科醫生心中的痛。

為此,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制定更多的制度規避這些安全隱患。

針對滯留的患者,協和急診安排專人管理,讓患者不管是躺在床上還是躺在地上, 都能享受到三級醫生查房;面對入院困難的問題,加強急診留觀功能以及急診病房—EICU自循環,消化病人,減少對專科病房的入院需求;加強與二級醫院的轉診聯繫、醫聯體查房等形式,增加入院出口;一線醫生加強培訓,特別增加准入考核制度,通過才能來急診,“急診不是你想來,想來就能來”。另外,急診總值班24小時在線,隨時解決一線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交叉學科患者的治療嚴格遵守首診負責制,依託以病歷書寫為依託,發展急診MDT。

急診管理重拳之四:用大數據說話

大數據時代來臨,協和急診科依託醫院HIS系統,挖掘和患者安全相關的各種數據,從而制定出最優化的科學決策。

“十分服務”為科室帶來豐厚成果。2007年,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稱號;10年後的2017年,“青年文明”稱號再次落戶協和急診科。

“‘九心’急診,十分服務”,一直是協和急診科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