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龍重灸關元的體驗(又漲知識了~)

王正龍重灸關元的體驗(又漲知識了~)

【穴位取法】

由臍中心至恥骨聯合上緣,作為五寸,仰臥,當臍下三寸處。

【主 治】

諸虛百損,四肢厥冷,六脈微細,真陽欲脫,中風脫證,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腫腹脹,疝氣,虛癆咳嗽,潮熱,咯血,大小便失禁,溏瀉,便秘,尿頻,遺尿,遺精,陽痿,白濁,閉經,不孕,癃閉,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關元的關,就是閉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樞紐之意,就像古代的關隘一樣;元,就是對「元陰元陽」的簡稱,好比古代關隘所保護的對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為處所、樞紐。關元穴主管胞宮精室,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故稱關元穴。

王正龍重灸關元的體驗(又漲知識了~)

關元穴為任、督、衝一源三岐之源,所謂「腎間動氣」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是統攝元氣之所。為肝、脾、腎三陰與任脈之會穴,小腸之募穴。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手太陽經主降,具有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肝、脾、腎屬足三陰經主升,具有儲藏營養的功能。從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統之血、心所主之血、腎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氣,其物質來源都依賴小腸不斷地吸收供應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

而小腸之所以能吸收營養,全都是依賴命門真火(腎間動氣)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門真火充盛,必須灸小腸募穴關元。因為真火屬陽,只有灸才能興陽(為針所不及),而陽之發生須以真陰為物質基礎。小腸內容食物為陰,消化吸收功能為陽,灸之則陽生(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陰長(被吸收的營養物質增多)。氣屬陽,血屬陰,既補氣又補血(元陰元陽)。因此,關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諸虛百損」。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小腸的蠕動是促進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當機體死亡後,血壓已經降為零,但只要小腸還在活動,門脈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壓。傳統中醫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裡,因此,心臟與小腸的協調活動,是保持人體血壓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氣為血之帥,氣運則血行。

《難經》上說:「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元。所謂生氣之元者,為十二經之根本也,為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元。」

這段話,闡明瞭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的動力是來源於腎間動氣。因此,可知小腸的動力也是來源於腎間動氣。腎間動氣稟受於先天,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此原動力,在人出生後,需要由小腸不斷地吸收營養來充養,才能繼續發揮作用(這就是後天補先天的道理)。

一般來說,一個人年過三十以後,陽氣逐漸趨向衰退,宜常灸小腸募穴關元,可以增強小腸消化吸收營養的功能,不但能治諸虛百損、真陽欲脫等症,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王正龍重灸關元的體驗(又漲知識了~)

宋.竇材所著《扁鵲心書》雲:

「真陽元氣虛則人病,真陽元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兩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健康。

中風病,方書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多無效。此非黃帝正法,(若)灸關元五百壯,(則)百發百中。中風者,乃肺腎氣虛,金水不生,灸關元五百(大)壯(必愈)。」

明.張介賓著《類經圖翼》雲:「關元主諸虛百損,……,但是(只要屬於)積冷虛乏,皆宜灸,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矣。」

雖然,上文說:灸法不問虛實寒熱,只要屬於「積冷虛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須懂得「十四經脈」以及「陰陽」的變化規律,若懂得「十四經脈」,就必須懂得針法。「言針則寓灸,言灸則隨針」,針與灸並用,同時又懂得用藥,才是好中醫為之奮鬥的目標。其真才實學,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輩通過鑽研理論和相關考試才能掌握的。

因為,凡是陰虛、陽虛或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病症,多屬於虛症。所以,對於體制較強、病情較輕者,用針刺關元,可以收到一定療效。但對於體質較弱、病情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復原益氣、回陽固脫、溫腎健脾之功。所以,凡屬於實熱證,均宜針刺藥疏;凡屬於虛寒證,均宜灸法;凡屬於厥陰證,應慎灸。

王正龍重灸關元的體驗(又漲知識了~)

張仲景《傷寒論》說:「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難復也。」

意思是說:微為虛之脈,數為熱之脈,虛熱盛則真陰虛,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為邪上攻,則為煩逆。且陰本虛也,更追以火,使虛者愈虛;熱本實也,更逐以火,使實者愈實。陰主營血,而行於脈中,但追逐之餘,無有可聚之勢,以致血散脈中,彼艾火之氣雖微,而內攻實為有力,焦骨傷筋,大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養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於氣脈之中,精血從「丹田「一外散則難復於源也。終身為殘廢之人,誰職其咎耶?

所以,唐.孫真人《千金方》雲:「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此為良醫。若針而不灸,或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不要,藥不針灸,尤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耳(只恨時下知道用藥同時又明晰針理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學者須深解用針(之旨),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在此不論針法,只談灸法。

我經常接觸的患者,都是氣血兩虧非常嚴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膿灸。對於臨床實踐的體驗,我認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療病情較輕的疾病,而對於重症、危症,隔物灸無異於隔靴搔癢。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須重灸,只有重灸關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壯元陽、補腎精、益骨髓的療效。對於糖尿病、高血壓、哮喘、氣管炎、肺結核、中風、心臟病、慢性腎病、類風溼、脊柱炎等對於西醫來說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過重灸關元等,都可以治癒。

當對關元穴施灸二三百壯後,會出現「通竄」的感覺,哪裡有病,就「通竄」到哪裡。比如:子宮有病,就會「通竄」到子宮;前列腺有病,就會「通竄」到前列腺;大腸有病,就自然「通竄」到大腸,直至病除為止。就好像計算機的「殺毒軟件」一樣,根本就不需要認為去操控,「殺毒軟件」會從頭到尾、從裡到外的將「病毒」全部搜出並殺滅,全憑真陽元氣的自然造化功能,絕對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在對患者施灸時,一般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都應該堅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關元穴不覺疼痛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直至小腹如熱水袋一樣溫熱舒服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現的情況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況。比如:喉嚨幹痛、口渴、目赤、頭痛等症狀,許多古今醫生都認為是灸過火了,通過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認為大可不必,因為灸關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強臟腑功能,有助於恢復「元陰元陽」。

人體「陰陽」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規律的,元氣逐漸充足了,「陰陽」就必定按照其規律運行,該升的就自然會升,該降的就自然會降,根本就不必用人為的方法去調動升降。

就是說,等寒邪被驅除以後,「上火」的症狀就自然會消失,根本就用不著灸足三里來「引火下行」。因為人的身體內部是非常「聰明」的,艾火通過穴位的作用,激發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藉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驅淨,真元就會恢復「藏而不洩」的功能,將散在外面的熱量收回來,根本就不會出現繼續上火或或發燒的情況(對物體越加熱,物體的溫度就會越高,這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而人體則不然,如果寒邪已去,發熱的狀況就會自動消除。但如果小腹溫熱以後,依然繼續施灸,此時才會出現傷陰過火的現象,會出現超高血壓,但也不會發燒)。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醫學教授們,都是對「陰陽」不甚明瞭的人。

因為,「陰陽」是人體的神靈,是不可思議的,只會比大腦更神奇,絕不會比大腦更愚蠢。

若灸至不疼、腹中溫暖後繼續施灸,才會出現「過火」的現象,才有可能會導致「陰虛陽盛」的「厥陰」證候。若施灸時仍感疼痛,並仍有「通竄」感,此時不論有無「過火」的情況,放膽施灸,一般不會有任何危險。

而且,在灸關元的時候,會有熱流從「氣街」通向腿部,腳上會出汗,腳尖會向外出涼氣,這就是陰邪下行外出的表現(這就是治療風溼、類風溼的原理),用不著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後,穴位上有強烈的燒灼感,這是熱氣一時沒有散開,睡一夜,燒灼感和「過火」的症狀就會全部消失。第二天繼續重灸,症狀可能又會出現,再睡一夜,又會消失,幾天後就不會再出現,就證明在體內造成這種現象的邪氣已經被祛除了。如果太陽穴疼痛,是陽氣開始生髮、寒邪將要祛除的表現,一般睡一覺就能消除。至於其它症狀會出現幾天,就要看病邪深淺的程度。

王正龍重灸關元的體驗(又漲知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