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生命的關鍵在這個地方

現在我們把名詞重講一下,呼出去叫安那,吸進來叫般那,中文叫出入息。上次說過,人在胎中是不用鼻子呼吸的,所以胎兒沒有出入息。但是胎兒自己有股生命的功能,自己有息,有生有滅,是生滅的現象。比喻來說,就好像是電流一樣,記住這只是比喻。但是生滅不是中斷的,而是相續不斷地。

胎兒出生,臍帶剪斷了,嘴巴里的髒東西挖出來,開口“哇”一聲,原來生命裡的氣呼出去,然後鼻子吸入第一口氣。最後死的時候又再呼出最後一口氣。佛經、密教、道家都沒有交代清楚這一點,嬰兒從生下來到死亡,都是呼吸自然往來;但是胎兒沒有鼻孔或毛孔的呼吸,是靠一股用今天的話說是能量的作用,不斷地膨脹收縮,生命就逐漸成長。真修息是修那個作用,不是呼吸往來的作用。這一點要先交代清楚。

現在一般的呼吸修持方法叫數息觀,分數息、隨息、止息。包括日本禪宗在內,大家都把呼吸往來當成息了,他們講的數息,不是指那個不呼不吸生命本源的息。中文裡“息”是休息之意,《易經》觀念的息是成長的意思。呼吸往來是消耗放射的作用,吸進來呼出去是生滅法;但是“息”不是消耗,而是不進不出,停止在那兒。這個是了生死的法門。

中國的天台宗講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關係分成四種:一進一出很急促的,只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時的呼吸,叫做“喘”。不急促的往來呼吸叫做“風”。比較深長的,寧靜了的呼吸,譬如在打坐或者睡著時,很細,連自己都聽不見聲音,只在鼻尖上有感覺的叫做“氣”。你觀察人的睡相,如果還有呼吸往來,這人沒真正睡著,腦中沒有完全休息。有那麼一剎那,這人不呼不吸了,那是真睡著了,那是“息”的境界,完全寧靜了。普通人在靜坐或睡眠時碰到這個境界是很短暫的,馬上又回到呼吸往來境界,氣又一進一出。

一個人打坐時,在他旁邊可以聽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是在散亂,哪裡是打坐!有經驗的老師只要一看一聽,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動了,息也就動了。有時一個人在極度專心工作時也會有暫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極度驚嚇的時候也會如此。這是因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關係。念頭清淨了,呼吸也放慢了。瞭解這個,對於你的身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長短,佛經說:“息長知長,息短知短。”而息充滿全身也知道,息導致全身每一個細胞起變化也知道,這個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釋錯了,認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進一出的呼吸上,變成在練氣了,這是大錯特錯。道息長短,是要知道這個不呼不吸暫停期間的長短。開始時,這個暫停的期間是很短的,慢慢練習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它配合,氣就能充滿你全身。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