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微信公众号:37

度心理(ID:psy-37),欢迎分享!

你曾跌落过“恐怖谷”吗?

你还记得范冰冰生日那天,李晨曾花费30万美金,请求俄罗斯裔加拿大艺术家Marina Bychkova制作的专属范冰冰的新娘娃娃吗?虽然满心欢喜吃狗粮,但还是有不少网友被那个娃娃吓得不轻。

你还记得各类人型机器人的出现总是引发一波评论热潮吗?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还是有许多人惊呼恐怖。

你还记得杜莎夫人蜡像馆频上微博头条吗?其中就有田亮被自己倒吊蜡像吓坏了。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为什么看到李晨送给范冰冰的生日礼物后,金钱也不能蒙蔽群众的双眼?

为什么人型机器人没有给人带来熟悉感,反而是细思极恐?

为什么象征着身份和认可的蜡像竟然能把本尊吓坏?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你已经跌落了“恐怖谷”!

什么是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效应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当机器人与人类相像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她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

随着恐怖谷的提出,人们不仅在机器人身上遭遇了恐怖谷,开篇的几个小故事也表明了恐怖谷效应会出现在各种似人非人的物体身上,比如布娃娃、仿真蜡像、腹语木偶等等。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教授(Masahiro Mori)在《能源》(Energ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恐怖谷》(The uncannyvalley)的文章。上图便是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论模型,随着事物与人类相似的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好感度首先不断上升,例如毛绒熊、玩具机器人等,我们会觉得很萌,很可爱,这种好感会直升到达一个制高点。

这时如果事物再逼真一点,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人们的好感度就会跌落“谷底”至反感水平,比如尸体,即使外形还是人样,但我们知道那不会动,没有生命体征,与我们有差异,我们就会觉得恐怖;那如果尸体会动了,甚至说话,就成僵尸了吧,此时我们的恐怖只会有增无减,因为我们深知僵尸和人还是有差异,并且我们对这种差异异常敏感。往后,随着相似度继续提升,人们的好感度又会有所恢复。

什么时候会出现恐怖谷?

第一,介于非人类与人类边缘的存在,试图打破界限,穿越边缘时,可能会引发恐怖谷效应。达特茅斯学院心理及脑科学研究员Christine Looser和Thalia Wheatley 对假人模特的脸进行逐渐变形,直到变为真实人类的脸。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发现当假人的脸开始看起来像真人时,恐怖谷效应就会出现。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第二,恐怖谷存在的关键转折点在于我们是否相信那些类人的个体有和人类一样的思想。哈佛已故心理学教授Daniel Wegner 与神经科学家Kurt Gray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只有在认定人型机器人有和人类一样的感知与思考能力时,才会产生不安的情绪,那些没有思维能力的机器人并不会让人类害怕。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第三,当机器人的外表与行为出现不匹配时,会引发恐怖谷效应。博尔顿大学的Angela Tinwell研究了许多种类的不匹配,包括语言同步、语速及表情等。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她观察到,非人类个体在被噪音惊扰时,脸下部流露出的惊讶表情在人类看来尤为诡异,因为这种行为会让人直接联想到具有心理特征的人类。还有专家表示,最诡异的组合莫过于快乐的脸配上惊恐或愤怒的眼神,因为这暗示着该非人类个体或许在试图压抑某种不快的情绪。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我们为什么时不时会跌落“恐怖谷”?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即当人们感觉到“不对劲儿”的时候,大脑处于无法识辨当前状况的状态,类似“恐惧”的感觉就会产生,简言之就是:超出认识范围。当一个事物接近人类的长相时,我们的大脑认知可以把它明确地划为“非人”的存在,这是个安全的存在,不会产生歧义,此时我们会因为它“和我们有点像”而觉得它分外亲切、可爱,似乎能够交流、沟通。但如果当这个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大脑开始将把它切换成“人”。

但又因为并没有达到贴合度100%,因此“怎么都觉得哪儿有点儿怪”,就像恐怖电影里常见的诡异的音乐配上开心的仿真布娃娃脸,这不同于人们的正常反应,甚至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于是好感度就会骤降。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2、进化机制

部分科学家认为“恐怖谷”实际上是进化而来的,并且可能与交配和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有关。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优秀配偶的辨识能力和对劣质配偶的规避能力。“似人又非人”的存在表征了低存活率、育率,因此引发了我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在人类的经验世界里,这样的怪异的外表往往预示了恶疾、病菌和随之而来的死亡,会使我们产生极为自然的规避行为。

只要想一想天花病人的外表,我们内心深处涌起的第一感受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了——这一点是用外在的教化都难以消融的。这也就是为何我们会对重病病人、尸体会产生本能的反感的原因。另一方面,“似人又非人”的存在象征了异化了的人类自身,在更深的层面上会激起人类对于“存在”的困扰,这种困扰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当代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困扰一样,提示我们去思考,何为“人的存在”。

当你走进杜莎夫人蜡像馆时,那些逼真的蜡像让你产生一丝恐惧?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so.com/doc/6136796-6349959.html

[2]https://baike.so.com/doc/6561454-10444506.html

[3]知乎.「恐怖谷」现象是怎么产生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8654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