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罗辑思维”兼“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提出过“国民总时间”的概念,说明大众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而几乎所有的商业都是注意力的争夺,这样的白热化竞争,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商业。

今天为您分享的是吴修铭老师的《注意力经济》这本书,本书有丰富的注意力经济的案例,讲述了注意力经济的几个发展阶段,而且还有注意力商业的逻辑。

作者吴修铭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现为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最为大家所知的是他提出了"网络中立"(Net Neutrality)理论。另外,他曾是帮助奥巴马选举的亚裔之一。

小编主要为您分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注意力经济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二是,注意力经济的商业逻辑。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第一、注意力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注意力经济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1、报纸,注意力生意的发源地

1833年,纽约市最权威的报纸是《信使晨报和纽约问询报》,发行量也只有2600份,总共只有4页内容的报纸,售价更是高达6美分(当时一块香皂才1美分)。

有一位叫本杰明·戴的年轻人,异想天开的想要做一份售价为1美分的报纸。

本杰明·戴准备不通过售价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价来赚取利润,他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销售报纸,同时依靠售卖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刊登广告)的方式来获得利润。

本杰明·戴创建了《纽约太阳报》,刚开始没有公司愿意在他的报纸上打广告,他就免费的刊登一些潜在广告主的广告。

本杰明·戴在《纽约太阳报》的创刊号上写到:

“本报的宗旨在于:以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的价格,向人民群众展示‘所有当天的要闻’,同时为广告宣传提供一种优势媒体。”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报纸每天的发行量就超过千份。在这种低于成本价的售价模式下,印刷量越大,亏损也就越大。值得庆幸的是,广告业务一直在增长,就在创刊的第一年内,广告收入就已经超过了成本,开始盈利了。

就在创刊的第二年,《纽约太阳报》每天的读者就有5000人,成为了纽约首屈一指的报纸。

本杰明·戴打破报纸业靠赚取传统的差价模式,转而靠售卖读者的注意力赚钱,他成功了。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2、广播,黄金时段的产生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电台广播正处于乌托邦阶段,播放的节目都是高大上的,其使命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卖广告。

当时纽约大剧院的所有者萨缪尔·罗斯菲尔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的广播节目推销某个品牌的皮鞋或者其它产品,那么你根本不会有听众。”这说明当时的内容生产者、广告商普遍对电台广播,播放广告持悲观态度。

1928年,白速得牙膏公司的新任总经理沃尔特·坦普林,正在寻找拯救这家濒临破产的公司的方法。

坦普林有一天在朋友家中听到一段对话式的“系列剧”《阿莫斯与安迪》,这个节目很特殊,因为当时的广播都是播放比如音乐、教育类的严肃节目,从来没有播放这种情景喜剧的。

于是坦普林买下了这个节目,而且试图去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播放,当然刚开始他们是拒绝的,经过艰难的交涉最后才同意,最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同意连续13周,每晚7点在自己的姊妹电台Blue Network上播放《阿莫斯与安迪》。

最后这个节目大火,听众的注意力都被这种“情景喜剧”给吸引,广播的“黄金时段”就是这样产生的,后来电视也沿用了这个“黄金时段”,只是时间上略有不同。他的白速得牙膏也销量翻番,公司也被拯救回来了。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3、电视,注意力霸主

广播过后,电视就成了注意力的霸主。

当电视出现以后,观众就深深地沉浸在里面,就跟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看电视时通常把灯关掉,也没人说话,就这样认真的看着电视。如果在吃饭,即使食物洒了,也没人管,因为所有人都沉浸在了电视里面。人们可以在电视面前坐好几个小时,什么也不做,就只是认真的看电视。

可见当时电视对大众的吸引是多么的强大。

比如当时有一个叫爱德华·沙利文的八卦记者,制作了有一个叫《吐司小镇》的节目,沙利文面无表情、笨手笨脚的,但是他的电视节目却成了收视率远超第二名的收视冠军。

电视注意力的巅峰出现在1956年9月9日,那天猫王埃维斯·普里斯利首次登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沙利文的电视节目,达到82.6%的收视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4、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

当来到互联网时代,就开始出现注意力商业的巨头,比如谷歌就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家。

和谷歌同时代的其实有很多搜索引擎公司,比如:莱科思、麦哲伦、远景公司等,但是最后谷歌跑到了最后,因为谷歌算法很棒,代码十分严谨,设计优雅,只是在白色的页面上简单地放一个搜索框。

谷歌当时也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搜索的量是上来了,但是公司无利可图,不知道怎么挣钱。当时谷歌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就说到:“我感觉自己像个笨蛋,我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无利可图”。

总共有两种方式将注意力转化为金钱:其一是,收取入场费,就像演出一样收门票的钱;其二是,转售获取的注意力,这也是注意力商人的商业模式。

后来谷歌就是靠转售获取的注意力来赚取利润的,具体做法就是——“搜索结果竞价”的方式,将搜索结果中的网址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谷歌是一个成功的注意力商人,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二、注意力经济的商业逻辑

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就是:首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大众注意力转售变现。

吸引大众注意力就是注意力经济的核心所在,罗辑思维、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提出过“国民总时间”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描述大众注意力的,而注意力商业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的争夺,而注意力的总体是有限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同行业的,行业以外的也在和我们竞争大众注意力。比如,做游戏的,它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做游戏的,直播、短视频、电视剧、聊天软件等等所有吸引大众注意力的都是它的竞争对手,因为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用户花在其他的时间长了以后,玩游戏的时间自然就短了。

那要如何吸引大众注意力呢?下面将介绍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一,是名人;其二,是内容。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1、依靠名人吸引大众注意力

名人总有天生的吸引大众注意力的能力,比如,很多商品都是找明星做代言人;电影都喜欢请大明星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名人吸引大众注意力的能力,而注意力商人更应该用好这一点。

比如《人物》杂志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名人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子:

在《人物》杂志以前,美国没有这类专讲名人故事的杂志,而《时代周刊》的卢斯看到了这一商机,《时代周刊》给《人物》杂志投资了4000万美元,这是杂志历史上最大的投资之一。

《时代周刊》的亨利·R·卢斯认为:“新闻可以、也应该通过讲名人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讲那些每天最吸引人、最出名的人的故事”。卢斯还进一步解释说:“人们对大众并不感兴趣,倒是很关注那些活跃着的个人”。

《人物》杂志靠名人吸引力大量的注意力,第一期就卖掉了100万份。1976年—1980年,《人物》杂志拥有全美最大的读者订阅量

,到1991年,它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杂志,而且到今天它也依然保持了这样的地位。

《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注意力变成生意?

2、内容为王

另外一个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就是好的内容。

在公众号的领域,好的内容更为重要,比如,公众号“笔记侠”就是因为将商业大佬的演讲整理为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的演讲笔记,让用户能从中学到东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现在“笔记侠”都已经估值过亿了。

另外们看一下奈飞公司:奈飞公司靠邮寄DVD起家,后来靠在互联网上播放视频大获成功,现在成为最大的流媒体播放平台之一,现在奈飞公司的股价已经超过了迪斯尼。

奈飞公司能做到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它们把内容放在第一位。

《纸牌屋》就是奈飞公司的第一部现象级作品,2013年首次开播,奈飞公司就将该剧13集全部发行,立刻就引起了轰动。

人们深度参与节目,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口气连续好几个小时的观看,有很多的观众甚至都是一口气将13集全部看完的。

现在奈飞公司自己将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投资在了内容的生产上,它也靠优质内容的吸引,靠无广告式的沉浸式观看体验,获得了大量的订阅用户。

这个时代,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几乎所有商业都是注意力的争夺,而吸引注意力的能力,就成为了打造商业帝国的最核心的能力。

恭喜您,又读完一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