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abstract

“修为还得世上炼,何须山中坐枯禅。”

keywords

江歌;鼓盆而歌;褚时健;受害者心理;量子纠缠;清净观;《红楼梦》

大家好,我是可可。

我们曾经说过,江歌妈妈的行为基本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这就是这期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

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绝不是指责任何人,而是讨论当遭遇挫折甚至“重大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自处?读完文章,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01

,

先举几个例子吧。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我们说过,妻子去世,在本能的悲伤之后,理性很快恢复,觉悟到“人之生死如气之聚散”,妻子不过是“回家”,应该高兴才对;孔夫子则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比如他哭得最伤心的是颜回之死(胜过自己的儿子孔鲤),但不管一时多么伤心,第二天依然是该干嘛干嘛。

道家和儒家的方法完全不同,一个讲“以理化情”,一个讲“中庸之道”,但都避免因情绪泛滥而内伤其身。

如果上面的例子都已久远。我们就举一个现今的例子。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说起“褚橙”,没有人不知道的。褚老爷子当年就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曾当选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但在1995年,他女儿褚映红因褚时健涉嫌腐败案,和母亲马静芬分别被收审。1995年12月,褚映红在牢房里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身亡。

1999年,71岁的褚时健被判处无期徒刑,2002年,保外就医后,74岁的褚时健与妻子在玉溪市新平县哀牢山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十年后成为“中国橙王”,此时的他已80多岁高龄!

褚老有太多理由选择沉沦了,可以感叹自己命运不济,可以埋怨政府,可以悲痛于女儿的早逝……但,这些都不能打击到他的斗志:“要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对待挫折,做人一定要心宽,不要有太多计较……我有一些老朋友,一遇到挫折就消沉下去,站不起身来了。”

勇敢者之所以不同于凡夫,最重要的是能够理性而随顺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

02

,

回过头来再看江歌妈妈,江歌离开已经一年多了,依然终日以泪洗面,形容憔悴——如果江歌在天有灵,应该不愿意看到吧!

这里有一个问题吸引我们去思考: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心灵创伤应该也是随着时间逐渐淡化的,但从江歌妈妈的表现来看,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呢?

我们这里先介绍一个概念,叫“受害者心理”。简单来说,所谓受害者心理就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这里面又可以分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错误归因的受害者。比如抱怨老板不能慧眼识英才,导致他在工作里无法发挥全部才能以获得晋升;抱怨伴侣不够体贴入微,忽略他在生活里细微的情绪体验;还可以抱怨父母不是达官显贵。

第二种则是真实伤害的受害者。第二种与前面基于主观臆想的错误归因不同,受害是客观存在的。在江歌被害的事件中,江歌妈妈显然属于这种类型。

03

,

受害者心理的普遍特征是“向外归因”,这会导致一方面把遭遇、痛苦以及报复合理化;另一方面则因为受害者心理的情绪通常是沮丧、消极、悲观、被动的,这样就会导致当事人丧失改变现状的意愿和动力。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受害者心理也意味着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放弃。

(关于“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我们在《如何让情绪与理智愉快玩耍?从女子手机掉入洱海事件中的反思》这篇文章中有详细阐述。)

而在江歌案中,江歌妈妈深陷在事件中不能自拔,从而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仅从结果来看,这与那些错误归因的受害者,觉得天下都亏欠了他们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在毁掉自己!

由此,我们隐约可以洞察到江歌妈妈内心强烈的受害者心理,这种受害者心理可以从两个维度进一步去思考。

04

,

第一、这跟中国人普遍把子女当做自己身体的某种延伸(或者叫私有之物)有关,子女背负着父母的期盼和梦想,子女的生命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父母的一种“共生”关系。

江歌妈妈接受《局面》的采访中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都和江歌说,你的命不是你一个人的,也是妈妈和姥姥的。”且不难判断,江歌父亲对她们母女的抛弃强化了这种因果。

第二、这跟事件发生后,网友的“围观”有关。凡对量子力学有些兴趣的朋友,都应该听过“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这个概念。

量子纠缠是指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而且不管彼此之间距离多远,这种影响都会一直存在。比如说一个为正电子,另一个必为负电子。但如果不观察,它本身的性质也在随机发生改变,但一旦加以观察,粒子的性质就当下确定下来,此为正,则彼必为负,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观察本身即对状态产生影响。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从而提出著名的言论“上帝不掷骰子”予以否定。

05

,

我们可以看到,网友的围观实际上对江歌妈妈起到了类似于“量子纠缠”的作用,如: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痛不足以显深情!

江歌妈妈表示,没有找到活下去的新动力(原来的动力是江歌),但大家的帮助让她自己不敢死,怕对不起大家。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我们甚至推测,江歌表面的行侠仗义、乐于助人,背后可能是童年的缺(父)爱所致,在成年后倾向于想获得他人的认同,从而不懂得拒绝——从她对母亲的抱怨可以看出,所有的不满意都藏在内心,表现出来的永远是那个好人形象“三叔”。

06

,

行文的最后,提供一种佛家对伤害的态度。佛家密宗的究竟法门无非“清净”二字(一说就错,但又不得不说),清净心即为佛性,人人俱足无缺。禅宗说得好:“迷则为凡,悟则为圣”。

了悟清净,一切违缘皆可转化为道用,此即“烦恼即菩提”“污泥即莲花”的道理,便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想起《红楼梦》宝玉皈依佛门的一段描写:

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07

,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从“大红的斗篷”到“白茫茫一片旷野”,作者暗含的隐喻不言自明。只是,“修为还得世上炼,何须山中坐枯禅。”

PS:我写这些,绝不是说我已超脱了烦恼,没有贪、嗔、痴了,说实在话,还差得很远呢!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点智慧,就是我知道修炼的方向在哪里而已。

·tips·

上一期说到斯芬克斯的那个谜面,答案是人。你想啊,人在婴儿的时候,是爬的,所以是四条腿走路,然后可以直立行走,最后老了,得杵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三条腿走路。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江歌案启示的第五种视角:受害者心理与江歌妈妈行为的另一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