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军阀纷争之下,百姓过着贫穷生活


民国时期兰州的孩童。这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于1933年-1934年间拍摄的兰州老照片。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看上去,那时候的兰州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干旱的气候也显而易见。

兰州街头的杂货摊儿。民国时期,甘肃长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各派军阀四处争夺地盘,很少有将精力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生产条件的。

兰州街景。1931年8月,兰州发生“雷马事变”,新编第八师师长雷中田将甘肃省主席马鸿宾软禁,欲取而代之。后由吴佩孚到兰州从中说项,才将马鸿宾释放。

在高处俯视兰州城。吴佩孚借“雷马事变”之机由四川进入甘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又引来陕军入甘,互相火并,争夺地盘,加剧了甘肃的纷乱。

黄河岸边洗衣服的妇女。这场纷乱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苦难,却给了蒋介石加强控制甘肃的机会。1933年7月,蒋介石任命其嫡系朱绍良担任甘肃省主席。老蒋这么安排还有两个目的,一是围剿红军,二是着重于西北的开发建设,为可能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

兰州街道景观。

在黄河岸边玩耍的孩童。1934年,林鹏侠历时半年多的考察写成《西北行》一书出版,她发现甘肃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问题。当时兰州城有10余万人,可是没几所学校,读过书的只有几百人而已,女子师范生不及百名。

黄河岸边背羊皮筏子的男子。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型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

一男子在黄河岸边制作皮筏子,正在往动物皮里充气,完全不讲卫生。


坐在皮筏子上的孩童。皮筏子制作简单、结实耐用,而且重量轻,一个人便可背负搬移,因此一直深受黄河沿岸百姓的青睐,至今仍魅力不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