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

余日力


这个问题非常好,可以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典型题目来分析。在分析前,请诸位牢记一点:分析历史问题,一切以主体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什么意思?即,两个主体有相同的目标,一个达到了,而另一个没有达到,并不能通过这一点,来得出达到的那个主体就强于没有达到的主体,因为二者所面临的环境不同。



所以,重点在于把我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由此,要想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那么必须得了解,宋,明两朝各自的对手实力如何,对于燕云十六州是如何定位的。

先说宋朝。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这并不是宋朝的锅,而是在后晋时期,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的江山,而请契丹出兵所开出的价码。石敬瑭这么一搞,倒霉的就是后来的后周和北宋(后汉时间太短,不算在其中)。


其实后周世宗柴荣,曾经出兵北伐,意图恢复燕云十六州。当时契丹的皇帝为睡王耶律璟,此人整日喝酒打猎,烂醉如泥,不理朝政,造成了契丹的中衰;而再加上柴荣本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战斗力强大的禁军,所以一鼓作气夺去了三关三州。但柴荣却在中途因病班师回朝,并且迅速去世,使得这一过程中断。

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后,由于内地诸国的形势发生变化,于是赵匡胤改变了策略,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先平定国内。当赵匡胤基本完成统一时,耶律璟已经被杀,耶律贤继位。耶律贤本人虽然体弱多病,但却有很大的志向,此人在自己皇后萧绰(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的协助下,大刀阔斧改革,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得到重用,辽国对燕云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而此时,燕云地区的重要性也被辽国意识到,这是他们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所以,在战略上,辽国相当重视。


所以,此时再打燕云,已经有很大困难。赵匡胤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一心经营国内,表面与契丹处理好关系(但该打还得打,并且打赢了),等待时机。然而,宋太宗继位后,由于自己的战略战术失误,导致雍熙北伐大败,禁军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回收。此时,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已经对宋朝失望,在身份认同上逐渐偏向辽国。

当童贯率军进入燕云之后,汉人甚至在反抗他们,可见,宋朝由于辽国的充分准备导致精锐尽失,加之本身军事制度的问题,导致了燕云难以收回;而辽国则对燕云地区实行南面官制度,获得了原住民的认同,所以,有宋一朝,辽国对燕云的控制相当牢固,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辽国的军事方面都有绝对优势。

再来看看元朝。在大都(北京)被徐达攻克(实际上元顺帝已经跑了)之前,元朝已经内乱很久,国力大大消耗,到了元顺帝统治末期,他们已经有了放弃中原的打算。再加上徐达本人的确算是名将,所以北伐当然推进速度很快,这加速了元顺帝的逃亡。可以总结,此时,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对于中原,元朝统治者已经准备放弃了。故,徐达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大都(燕云地区)

然而,如果明军面对的是一个新型的草原政权,像契丹那样,而不是一个面临崩溃的中原政权(元朝算中原政权,因为其无论统治区域还是财政基础 以及文化认同都符合)那么,是否也能进展如此顺利?这就是个未知数了


庭州行者


第一,是统治者想不想收复。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其实是今天的山东河北一带,秦岭淮河线以北。正好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也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按宋朝的实力如果想打,认真的打一场是能收回来的。可是统治者们算了一笔账,决定不打。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甚至曾一度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朝廷的财政收入已经足够让过上小富即安的日子了,我还费劲去收复一片游牧地区干嘛,缺战马牛羊我拿银两或者物资换就是了,我这丝绸,瓷器,香料,盐巴什么的有的是,我拿这些东西换你的战马牛羊完全是占便宜的,所以没必要去动用国本跟你拼命挣地盘。


第二,能不能打的过还是一个问题。宋朝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了,从此以后重文抑武,基本上都是书生治国,能打的武将基本没有,再加上党争,腐败,吃空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积贫积弱。跟契丹不是没打过,打过几次,但是发现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几次都让人给揍了,后来就不敢跟人主动打了,转为被动防守。你想啊,宋朝这边是拿着兵饷混日子的职业兵,契丹那边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靠着弓箭马刀吃饭的。两边一冲撞实力马上就撞出来了。


再看明军队和元军队,只能说徐达和常遇春两猛人太狠,前期跟蒙古人打的时候把人揍的一点没脾气。后来听说是这两个人带兵打过来的,守都没守直接弃掉大都跑了。


小小芝蔴


因为,明军和宋军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军队;所面对的对手不是一个等级;而且朱元璋和赵光义也不是一个等级的皇帝。



明朝军队拥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崇高的主体思想武装,又有徐达、蓝玉的名将统帅,战斗意志不是一般的强。此外,在长年与蒙古军队的作战,明军已经掌握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加上明军善用火器,军事体制也比宋军要灵活,整体战斗力是宋军所不能比的。

蒙元虽然曾经不可一世,建立了一个几乎将整个亚欧大陆涵盖在内的元帝国。但是,到明朝北伐时,他们已经光辉不再了。因此,在如日中天的明军面前就变得不堪一击。再说,当年徐达拿下大都其实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而宋军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的辽国和宋朝一样,也是如日中天,两军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拿下燕云故地,谈何容易?

最后就是领导人的差距。其实宋军一开始是占有优势的,开局良好。不过,赵二不是什么雄主,打仗也不怎么厉害,白白葬送了宋军精锐。


而朱元璋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吧。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布衣,消灭群雄,驱逐蒙元,开创大明,这样的皇帝,千年难得一遇。在这样的雄主领导下,明军的战斗力显然就不同凡响。


这些历史要读


不要拿宋300年和明100年比!没有可比性

你100年对100年就好!

一般来说:

开国前期的领土范围

几乎就是一个王朝最大的领土范围

(当然,也有很多是前期大一统积攒实力,中期发力的。譬如“汉武帝”)

但宋朝显然不是!前期就是个“不完整”国家(燕云)


咱们看宋明前期两代皇帝都干了什么。

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

即位后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

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宋太宗赵光义接手的宋

明:朱元璋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

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完整的大一统)

朱棣接收的明

要说原因还是在于:

1、内外部形式不一样(可以看地图和文武制度)

2、辽、元抵抗之心不一样。(元朝想回家)

3、民心不一样(宋朝多次失败民心不可用)


痛苦源自无知


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割让给契丹人开始,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徐达、常遇春攻克为止,历时400多年的时间,才重新回到中原汉人建立的王朝的版图之中。

那么,为什么宋朝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呢?因为元朝的军事力量到了13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处于衰落状态了,军事镇戍体系到了14世纪的时候,也彻底崩溃了,所以,朱元璋才能崛起,并且明朝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宋朝称之为的燕云十六州。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元朝的军事史,元朝建立以后,元朝的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与新附军四个等级,当然这样的分类是按照诸军队的组成人员与蒙古贵族的亲疏远近而分的。

(蒙古骑兵)

蒙古军由蒙古族组成,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即已建立,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疆域的扩大,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一些士兵,用以镇戍各地,形成了探马赤军,在打败了金朝之后,蒙古人收编了大量的由女真人和契丹人组成的降军,这部分军队被称之为汉军,南宋灭亡之后,南宋的降军被称为新附军。

忽必烈时期,元朝军队又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宿卫军和镇戍军,由蒙古人组成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主要驻扎在北方,重点防卫的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镇戍军则主要是由汉人组成的,但各地镇戍军的兵力是不平衡的,江南地区的镇戍军最为强大,因为要保护大运河的通畅,确保江南的财赋能够供应大都的需求。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固定草原传统,所以,元朝出现了“汉化迟滞”的现象,在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立即进入了衰落状态,这种衰落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镇戍军系统管理的混乱,因为在汉地的军队,不再以靠劫掠为生了,需要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元朝因为“汉化迟滞”而无法有效的管理这支军队,进入到14世纪中叶以后,各地的镇戍军已经无法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了,更糟糕的是,当时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的战斗力也进入到衰落状态了,在14世纪的几场重大战役中,蒙古骑兵不能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13世纪,驰骋于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在破灭。

元朝军事力量衰弱的同时,是明朝军队的崛起,朱元璋的军队在北伐中原之前,已经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军队,在战争中,朱元璋的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涌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此外,明朝能够很快攻克大都,成功把原来的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还归功于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以前,一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想要统一北方则非常的难,明军北伐中原,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由南方统一北方的过程,为什么在明朝以前,南方的政权很难统一北方呢?因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打仗打的是钱粮,南宋以前,南方经济实力弱于北方,自然而然,很难统一北方。

而且,北方地势平坦,南方的政权若想北伐,一旦进入到华北平原,等于是长途奔袭,而无险可守,有后顾之忧。

因经济与地理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东晋祖逖北伐、桓温北伐以及南宋宋孝宗北伐的失败。

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了,朱元璋首先就占领了江南,定都南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为了应对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朱元璋还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明军北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取山东,然后由河南入潼关,占据潼关和河南的军事要点之后,得以以秦岭、黄河、淮河为依托,第二阶段,进攻黄河以北的地区,并攻克大都,第三阶段,由大都南下,攻入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朱元璋的北伐是步步为营,而不是孤军深入,正确的北伐策略,为明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腾飞说史


宋朝和明朝面对的敌人不同,北宋面对的是正在上升时期的辽国,契丹铁蹄冠绝天下,北宋缺泛对负辽国骑兵的办法。南宋面对的金国也是如此所以三百年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明朝面对的是遥遥欲坠的元朝又有民族解放的口号所以一战收复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后晋太祖石敬塘为夺取天下和契丹国联合灭掉后唐,做为报答把燕云十云州割让给契丹国。燕云十六州是中原门戶,南方一马平川,中原王朝的军队很难挡住草原骑兵的进攻。所以,从后周时侯起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北宋立国后采用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全国的战争。可惜能争贯战的赵匡胤死得太早,宋太宗赵光义在北伐北汉国时打败过辽国援军,打算挟胜利之威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一路连胜辽军。但宋军有个弱点,在每次作战之前,赵光义都要画好作战阵法,驻军‘在那里,怎样进攻必须按阵法执行,这就限制了军队将领的灵活性。高梁河之战后宋军精锐全军覆没,赵光义屁股中了一箭偷个驴车才逃回来,从此宋军被打断了脊梁。南宋时自保免强,收复中原都实现不了更不要想燕云十六州了。明太祖朱元璋时大元已经遥遥欲坠了,1355年刘福通的红巾军北伐打到元朝的上都,北方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1367年朱元璋派大將徐达和常遇春率25万百战之师北伐。明军己经找到对付草原骑兵的办法,。一,明军中装备大量火器,这是对付骑兵的利器。二,朱元璋发布文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民族复兴的号召力量鼓励士气。三,朱元璋制定了正确北伐策略。先山东再河南然后收复陕西断大都两翼支援。元顺帝只能向大漠逃走。1368年明军解放大都城,失去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胜利回到中原政权手中。





关东侠客


我说一个观点,可能大家不一定赞同,但这却是事实。

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是明朝收回来的,应该算是元朝收回来的。

中原国家失去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也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强大,与中原国家变弱的过程。

(燕云十六州区域图)

燕云十六州是在五代的时期失去的。有人骂石敬瑭是卖国贼,是他为了当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了契丹辽国。但其实,石敬瑭本来就是沙陀人,而沙陀人本来也是北方民族。是唐朝末年的时候,由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唐朝统治者把沙陀人引进来帮忙。可以说,燕云十六州的失去,首先要怪罪于唐朝的腐败与衰落。

当燕云十六州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手里的时候,真正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做大,创造了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燕云十六州的地域内,聚集了古代汉唐时期修建的几乎所有的重要军事设施,包括长城,包括那些军事重镇。不仅如此,燕云十六州里,还有大量的耕地,可以生产丰富的粮食。

因为这两点,可以说很好地确保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

(石敬瑭)

在以前,北方游牧民族住在大草原、大戈壁上,没有屏蔽。汉唐时期,总是长期受中原国家的打击。中原国家会依托燕云十六州的军事重镇,深入草原,长驱直入,千里追击。因此,北方游牧那时候总是不断地向更远的地方逃遁。

但是逃遁以后,他们又不得不卷土重来。为什么呢?因为草原的出产不丰富,他们缺乏粮食,还有茶叶、丝麻等必需品。他们不向中原索取,不到中原去抄掠,真的没有办法活下去。

但是,有了燕云十六州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过日子了,他们可以安定下来,甚至把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也因此,北方逐渐发展出辽国、金国、西夏、蒙古等多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这在没有获得燕云十六州的匈奴、突厥那里,是不可相像的。

(岳飞)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朝拿不下燕云十六州,那是必然的。而不能一味地骂宋朝统治者软弱,骂他们不能善待杨家将、岳家军这样的积极抗击北方的英雄。

在北方游牧民族经过了多次生长和融合以后,蒙古族终于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同时战胜了南方中原民族,实现了中国南北的大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收回燕云十六州到中国地盘内的其实是元朝。

而从元朝到明朝,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

那时候,元朝虽然只统治了中原不到一百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矛盾变得十分尖锐,各种灾害也频繁发生。总之,元朝的统治已经走向腐朽。而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取代了元朝,成为中国新的朝代。

所以说,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其实是元朝,而不能说明朝。


张生全精彩历史


表面上,这是一个问题,其实涵盖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宋朝几百年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2.为什么明朝一年就搞定。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宋朝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后,后面几代中原帝王都有收复燕云的决心和行动,最可惜的是周世宗柴荣。他发兵欲收复燕云,连战连捷,一个月不到便收复三关三州,气势如虹。可惜天妒英才,在进攻幽州时,年仅30多岁的柴荣身患重病,不得不抱憾退兵,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了。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好的机会,但失去了。

之后,赵匡胤夺取后周江山。作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也是雄才伟略,打算一统天下,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纷乱局面,收复燕云自然也在其计划之中。不过,他必须分清先后主次,做一个二选一的选择。A.先南后北,先扫平以南唐等国为首的南方割据势力,再集中兵力北上,收复燕云;B.先北后南,先收复燕云,然后举兵南下,平定南方。

很明显,前一条路容易,后一条路比较困难,因为占领燕云的契丹远比南方割据势力要强大得多。最终,赵匡胤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扫平了南方。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赵匡胤确实错过了收复燕云的最好时机,因为那时的燕云割让不久,人心还向着中原朝廷,那时北伐,收复燕云的希望很大。但是咱们得承认,站在那时的角度,站在宋朝开国的角度,先南后北没有错,毕竟南方羸弱,先打南方是最稳妥的考虑。等到平定南方之后,那支柴荣打造出来的精锐禁军也老了,开始有了暮气。以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为首的开国将领也老了,收复燕云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后,曾发起规模庞大的两次北伐,打算收复燕云。然而,终究因为他自己的失误以及宋军的战斗力问题,功亏一篑。

更要命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君王由于看到五代十国武将作乱造反的例子太多,对武人们有了恐惧,从而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这么一来,国家确实安稳了,兵乱少了,但军队的战斗力也急剧下降,在对外战争中就不行了。

在这以后,尤其澶渊之盟以后,宋与契丹之间达成了默契,再也没有大规模战争,双方开始了长达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契丹人也逐渐牢牢控制了燕云十六州。

再之后,更强大的女真崛起,宋室被赶到更南边——南宋,收复燕云更成了痴心妄想。

简单来说,宋朝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重文轻武”的政策,加上运气不好——遇到了两个北方少数民族最强盛的时期:北宋遇到契丹,南宋遇到女真。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宋朝几百年没搞定燕云十六州,明朝为啥很快摆平?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朝统治阶级其实早已失去对天下的掌控。朱元璋打下南京以后,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稳步发展,不急不躁,先把周边的敌对势力(如陈友谅,张士诚等)都消灭干净以后,再举兵北伐,进攻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京畿大地——也就是当年的燕云地区。

此时的元朝暮气沉沉,远非当年与宋朝对垒的气势旺盛的契丹和女真,根本抵抗不了徐达和常遇春的北伐大军。面对实力和气势都远在元军之上的明军,只能是连战连败,最后匆匆逃离首都大都(今北京)。明军北伐全面获胜,轻松收复失地。

总体来说,明军北伐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元朝统治末年已经不得人心,蒙古人的统治导致天怒人怨。大明则是新兴政权,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以新锐打老旧,自然轻轻松松便收复了失地。

自身实力不同,遇到的敌人不同,结果自然迥异。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自古以来北伐成功有三要素:精兵主力;稳扎稳打;对手弱。基于这个模式我们就可以简单分析了。

1、宋初的两次北伐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灭了北汉后,挟全盛之威,全军东下,进围幽州。在初期取得较大成功,但辽军援兵陆续到达,且耶律休哥等不世出的名将加入后,战局逆转。宋太宗也屁股中箭。此战宋军并未稳扎稳扎,直扑其核心城池。对手契丹相当强悍,其骑兵冲击、迂回都表现优异。条件都不具备又怎么能成功呢?

986年,宋太宗趁辽朝国君新立,做了庞大的作战计划,以三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牵制辽军主力,中路、西路军负责经略山后,迂回山南,对辽军做大包围之势,迫使辽军在幽州平原决战。此战吸收上一次作战教训,做了广泛动员,且稳扎稳打。但依然有个缺点,辽军战斗力强悍,辽军的动员力依然强悍。战争的结果对宋朝而言就是军事灾难。

2、宋朝的其他北伐

宋徽宗时期得到幽州,纯粹是金人给赠送的。至于南宋那就更不具备收复河北的可能了。

3、明初的北伐

朱元璋的北伐是其统一江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且对江南社会有强大的动员力,以此为基础北伐。

在北伐战略上,也是稳扎稳打,不长驱直入。剪羽翼差不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更关键一点,元朝自己已经不统一,关中李思齐、张良弼各自为政,王保保守山西不出。这样的机遇很难得了。

强兵主力、稳扎稳打战略、内部分裂的对手,才促进了北伐成功。

总结:

精兵主力、稳扎稳打、对手弱,三个条件全具备才能成功。如果只具备一个或两个风险就很大。

参考文献:

曾瑞龙《经略幽燕》

《明太祖实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北宋无法收复的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很容易就收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决定因素,而宋明两代在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在燕云十六州所面临的形势都完全不一样。

宋明时代军队装备的差别

首先石头君要说的是天时的差别。其实宋明之间只隔了不到100年,但这却是南宋和明朝之间的间隔,而跟燕云十六州相关的时代其实只有北宋时代。所以这其实和明朝是间隔了二百多年的。

那么这二百多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军事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类从几乎完全的冷兵器时代过渡到了火器大量应用的时代。其实北宋时也不是没有火器,比如有些人就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应用火器的战役就是靖康之耻前一年的汴梁保卫战(石头君另一篇回答说的很详细)。但北宋时期的火器其实还非常原始,对左右战场局势起不到根本作用。

明军火铳,朱元璋的义军已经成建制装备火器


而到元朝末期,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大量装备铜火铳等各种比较成熟的火器了,这使得蒙古骑兵的优势相对于北宋末期金国骑兵对北宋步兵的优势已经大大缩小。

而除此之外,北宋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大的问题是战马奇缺,中原王朝丢失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地区之后,没有地方能够大规模养马,所以在华北平原面对北方骑兵几乎完全无法抗衡。

而朱元璋的起义首先是在江南地区发动的,比如朱元璋最早称吴王就是在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而在江南地区,本身北方骑兵的优势就不大,所以军事实力不强的南宋才能以长江和江南水系为依托,和蒙古周旋了几十年。但在元朝时期,大量蒙古骑兵还是南下驻守在江南。而朱元璋起事之后,通过在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的江南地区和蒙古骑兵作战,缴获了大量的战马,所以朱元璋时代明军在战马方面相对于北宋时代,其实劣势要小的多。

人和的差别成为决定性因素

除了双方在装备上的差别之外,更多的差别其实是在面临的对手方面。北宋时期所面临的是统一的辽王朝。辽国既占有漠北,保证了其巨大的骑兵优势,又占有燕云,使其文明水平和之前的游牧政权相比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但最大的优势是辽王朝的统一比北宋还早了30年左右,所以其内部高度团结,能够形成合力,对北宋在军事上能够始终保持碾压式的优势。

而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朱元璋起事时,面对的也是统一的元朝,而且实力更强。但其实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元朝末期,元廷实际上很长时间面临的最大危胁都不是江南义军,而是自己内部的内讧。

元末军阀混战形势

元廷的内乱首先是两个汉化蒙古军阀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所率领的豫军和孛罗帖木儿所率领的川军之间的内斗。公元1360年开始,双方在山西一带大打出手,争夺地盘。而这其中还牵扯到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和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答腊的矛盾,结果元顺帝一度利用孛罗帖木儿,故意让其攻破大都城,迫使太子出逃,投奔王保保。

王保保曾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

而王保保和元太子不久之后又向大都进军,反攻孛罗帖木儿,结果元顺帝见势不妙,又设计把孛罗帖木儿给杀了,并封王保保为左丞相和河南王,让他南下去肃清义军。但王保保到了河南之后,不但没有去打朱元璋等江南义军,反而以元顺帝的圣旨为借口,试图收编周围四个亲元汉蒙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和脱列伯的军队。这四人辛辛苦苦自己趁乱世拉起的队伍,哪肯轻易让给王保保?结果他们和王保保先打了起来,一年时间就爆发了大小上百场战役,自己先打成了一锅粥。元廷不但调停未果,还在调停过程中把几路军阀都得罪了,最后闹到没有一路军阀听从元廷调遣。

明军北伐形势图

而朱元璋正是看准元军自己内讧的时机,在公元1368年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而王保保等各路军阀却眼看着明军渡过黄河仍在山西等地按兵不动,不顾元廷要求其勤王的命令,坐视明军向北京逼近。最终无兵可用的元顺帝在明军攻至大都郊区之后弃城北逃。元廷基本放弃了在中原的领土。

而王保保等人直到明军占领大都,休整完毕,又出兵山西直接进攻他的领地之后,才加入战事,但此时显然为时已晚,中原大局已定。不久之后山西等地也相继失守,王保保也逃往漠北,燕云十六州尽数被明朝所占领。

所以明朝能够顺利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军事科技进步和元廷的严重内乱,而这两项因素在北宋时都不存在,所以北宋始终无力收复燕云也并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