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1084976995


关于瓮城,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瓮城最早是出现在汉代,可是随着陕北榆林石峁遗址的发掘,将瓮城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两千多年!



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城址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

由此,将我国瓮城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年代向前推移了两千多年。


瓮城是作为城池的一种防御设施而存在,为了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建设者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其高与大城相同,其形状或圆或方。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在原始社会及冷兵器时代,瓮城在城市防御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如合川钓鱼城,就曾抵抗蒙古军队很长的时间。

石峁遗址,修筑在我国远古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汇的黄土高原北部。有人猜测,这是黄帝的都城,而又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夏都。

直到今天,究竟是谁建造了这样宏大的一座城?人们不得而知,而这座城池修筑的如此坚固,又是为了防御谁?人们还是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石峁遗址的城市建造者,为城市修建出如此大规模的瓮城,可见,当时他们想要防御的敌人,实力应该也是挺强大的吧!


Ko文史迷离


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它是在城门外口加筑一个高与大城相同的小城,它的形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是长方形。圆形的小城,就像是一个瓮,所以呢,就把这样的城称为瓮城。而方形的,有时候也就称为方城。

之所以会出现瓮城这个建筑,主要是由于古代国与国之间总爱发生战争。要攻占一个国家,从军事进攻的角度而看,一个城池最薄弱环节,就是它的城门。因为厚重的城墙是很难被击破的,而且城墙上还有城池的守军,他们居高临下,占据着地势的优势。


守城者只要砸下一些重物,就会对攻城士兵造成很大的伤亡。


而进攻城门,只需要向前冲锋把城门撞开。城门一旦攻破,这个地方基本上就算沦陷了。

所以城池的防卫者,肯定会对城池加大保护力度,增强它的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者是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防卫者会设置瓮城。说白了,瓮城就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那么瓮城的具体功能是什么呢?

一、 保卫城门,为城门设置一个双保险


瓮城的首要功能就是保卫城门,它发挥着双保险的作用。因为它的设计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增加一道防御系统。

因为在古代城门非常厚重,关起来很费劲。它不仅仅是个体力活,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古代的城门为了防止撞击,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呢。

横木要完整地插上去,也得需要两个人抬。所以当进出城门的时候,敌人突然冲出来,守方还来不及关上城门,那就悲催了。

设计了瓮城就是为了拖延敌人的攻城时间,而且难度也大大地增加 了。这样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

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城门的形制限制。这样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使用器械的数量,敌军的战斗力肯定在短时间内遭到了削弱。而且瓮城内已经集结排列好了守军,时刻准备着迎敌,痛击来犯的敌人。

二、 瓮城攻守起来比较灵活


瓮城内设有碉堡、箭楼等攻击武器,还有垛墙、闸门等防御手段,这样就攻防为一体了。

当敌人冒入瓮城的时候,马上关闭瓮城,可以把敌人围在瓮城中。在城上的弓弩手,就可以借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以配合瓮中的军队,消灭敌军,对敌人实行关门打狗的战略,也就是瓮中捉鳖。

瓮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不用非的在城墙上进行防御,有了瓮城,就可以在瓮城中排兵布阵。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对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

所以说,瓮城对于敌军而言,作战方式灵活,可战可退。

三、 瓮城的藏匿作用

瓮城可以高筑墙,在瓮城内可以设藏兵洞。有的瓮城可以藏匿3000名士兵呢,这样当敌人攻进来的时候,守方可以利用藏匿的方式,采用各种手段,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在不打仗的闲时,瓮城还可以用来储备物资,储藏粮食。这也算是一举两得的作用。


瓮城在历史上抵御了很多敌人的入侵,保护了城门和城池的安全。它是统治者得以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可谓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创举。

目前保存最好的瓮城是南京的中华门,西安的瓮城也有所保留。在了解了瓮城的朋友们,如果喜欢可以去看看,看看古人防御的智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搜一下南京的中华门就知道了。。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瓮城遗址。。。

照片是曾经南京的通济门。原世界最大最复杂最具功能性瓮城。


辣手摧玉米棒子


瓮城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城门关起来很费劲——所以进出城门的时候,如果敌人突然冲过来,我方还来不及把城门关上,那就完蛋了。

现在很多人用惯了自动门,对于特别大特别重的门都没印象了。小学的时候,校门就是很大的铁门,虽然门下面有轮子,但是很多生了锈,推起来特别费力。那个时候班级执勤就要关校门,一个小朋友根本推不动,要四个男生一起推。当然小朋友人小力气也小,但这个场景还是说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门,关起来是个体力活。

而且也是个技术活。以前的城门,为了防止被撞车,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横木要完整得插上去,可能也需要两个人抬。现在有时候去参观古城,如果赶得早,正好遇上开门,整个门要开起来,也可以好一会儿。如果打仗的时候,关门要这么许多道手续,那就可能有危险。为什么呢?敌人的先锋可以强行冲过来,赶在城门合上之前,拼死挡住不让你关上。然后铁骑大军再冲一冲,整座城就完蛋了。

也许有人要讲,以前守城门的士兵,都受过训练,关城门应该很熟练吧。即使关门的人很熟练,战时,人员物资进出城门,往往速度会很慢。举个例子,南朝侯景之乱的时候守台城,梁军被堵在城里。这样下去早晚粮草都要吃完。怎么办呢?有人就想组织一次主动出击。想法是好的,但是没打赢,没打赢以后,大家就拼命要往回逃。逃一逃,自相踩踏不说,到了城门口乱作一团,后面的急着要回城,守城的人害怕敌人跟上来,想早一点关城门。这样一来,无端增加了许多损失。

怎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瓮城啦。

瓮城可以有两道甚至多道门,这样大家进出城的速度就快了。进了城以后,也不能进入主城,因为还有一道门!只能先在瓮城里等一等。等瓮城的门关上,主城门再开,这样就没问题了。敌人跟进瓮城了怎么办呢?不要紧,瓮城周围都是城墙,安排好弓箭手,来一个射一个。所以说,有了瓮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城门进出的问题啦。


在野武將


瓮城的设计参照子宫,多层保险之用。

大家想一下生物学中子宫的设计,有膜一阴道一子宫口一子宫。每一道都是一层保护,只有强壮的阴j才能突破到子宫口(),但是还是进不去,最后微小的精子冲击去也是死伤无数,只有少数能冲破层层关卡游到子宫(进城),如果子宫口紧闭,精子是很难冲进去的。

反过来,出城也是一样,宫口不打开,阴道口不打开,也是难产。

所以瓮城的设计就是增加距离,增加关卡,增加面积(士兵量的容积),增加体积(墙上弓箭手投掷手的立体打击)。





一心一意行不行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因此瓮城最初就是作为防御城池出现的。

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偏开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说起瓮城,就不得不提到“瓮中捉鳖”。当敌军攻入瓮城时,守军只要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同时关闭,即可使敌军成为瓮中之鳖。

一、瓮城源变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从三代开始到后世,瓮城的名称和形制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先秦称“闉”,汉代叫“曲城”或“回门”,唐代称“羊马城”或“曲城”,宋代叫“瓮城”或“羊马城”。瓮城到宋代时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形成国家制度。《武经总要·守城》提到:“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大约三十步……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此外,
宋代还突破常规旧制,提出建造内瓮城的理论构想。

瓮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性建筑,其根本作用就是防护,具体来说有三点。

二、屏卫城门

瓮城首要的功能就是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瓮城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再加增一道防御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的时间和难度也大大增加,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和城门形制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使其战斗力在短期内遭到削弱,而此时在瓮城中已经集结排列好的守军,还可以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三、攻守灵活

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在单一城池的防御形态下,守军往往只能坚持死守,而有了瓮城的防护后,守军可以在在瓮城中排兵布阵,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十分灵活。

四、四面夹击

瓮城建筑的四周都是高墙,墙上布置有弓弩手。待敌军攻入瓮城后,城垣上的弓弩手,便可借由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配合瓮城中的军队,消灭敌军,打造出“瓮中捉鳖”的形势。

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是我国军事史上的又一创举,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军事防御系统。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先秦至宋代的瓮城演变初探》、《瓮城溯源: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


历史风云录


瓮城,是古代城池或关隘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防御工事,设在城墙的外围侧面,与城墙相连,一般是圆形、弧形或正方形,因为形状很像人体的曲池穴,所以又称为“曲池”。

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瓮城是南京的中华门。

瓮城内设有碉堡、箭楼等攻击武器,垛墙、闸门等防御手段,具有攻防为一体作用,当敌人冒入瓮城时,关闭瓮城门,可对敌人实行关门打狗的战略,成语瓮中捉鳖也是源自于此。

因为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明初开始中华门迎来了最大规模的建设。

考古发现,东晋时期匈奴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地区修筑的统万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瓮城,历史上的中国北方战乱最多,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连年混战,修建瓮城尤为兴盛,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手段。

中华门有3道瓮城,每个城有千斤重的闸门。

而最早出现瓮城记载的是北宋时期官方修订的兵书《武经总要》,在城防工事里详细介绍了瓮城的作用。瓮城修筑有箭孔、敌楼、堡垒,内置有重炮、强弩等,还有各种守城器械和防护设备。

此外中华门的瓮城有20多个藏兵洞,闲时用来存储物资,战时可藏匿3000名士兵。

北宋以后,除元朝外各朝代城池修筑瓮城非常普遍,在朝鲜的汉城、水原,日本东京的皇宫都发现有仿中国设置的瓮城。目前保存最好的瓮城是南京的中华门,西安的瓮城也有所保留。


图文绘历史


瓮城,顾名思义,“瓮中捉鳖”也。

瓮城一般为方形或者半圆形,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城门,在城门内外形成防御性地带,是一个缓冲区。城墙做为古代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城门作为沟通内外的交通要道,是战略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又最为薄弱的地方。

敌军兵临城下之际,城门首当其冲,怎么为关城门争取时间?如何保护城门不被攻破?如何将冲向城门的敌军截杀?如何争取足够的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这些都是守城之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瓮城应运而生。瓮城分为内瓮城和外瓮城,区别就是在城门内还是外。外瓮城居多,瓮城的墙垣略低偏薄,一般为半圆形和方形的附郭,门道一般在侧面,和主城门曲折相通,这样能更好的保护城门,缺点就是平时通过城门的时间加长,而且不利于车马通行,所以,帝都的一些主要城门口,瓮城门道在城门的正方向上,方便出行。

瓮城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并没有定论,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古城无疑是现在已知的建有瓮城的大型古城,石峁古城最晚为夏朝早期的古城,其战略防御体系相当完善,甚至是让人非常震惊的,古城设有内、外瓮城,城门有三道,还有马面,敌人想要通过城门进入古城是相当困难的。况且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就处于被动局面,所有的大门一关,来个瓮中捉鳖。瓮城内部也有储存室,利于屯兵和储存兵器、粮食等。

隋唐时期的人们似乎对瓮城不怎么感兴趣,有些城就没有瓮城的出现,但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随着藩镇割据,连年混战的开始,瓮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主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军事加量的强弱形成反比,军事力量强盛,瓮城可有可无,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那么瓮城就是必不可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瓮城在一些城郭,还能发挥防洪的作用。


萧晓四姑娘


瓮城,顾名思义,像一个瓮的城,把敌人瓮中捉鳖。一般是在内城外再设一道城墙和一个城门。这样敌人先头部分进来后,只要把瓮城的城门关上,瓮城内的敌人就无处可逃了。因为城门作为平时进出的通道,战斗时容易成为首要攻击目标,所以瓮城也相当于是双层城门的作用。具体形状是城门内外的圆形或者方形小城,一般与城墙同高,侧向开门。

瓮城不单有外瓮城,还有内瓮城。从考古发现来看,内外瓮城的结构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具备了。2012-2014年在陕西神木城西南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发掘出了一座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先进的东城门遗迹。其中就包括内外瓮城。文献中也有记载先秦时期的瓮城。《诗经·郑风》就说“出其阇,有女如荼”。是曲城、阇是城台,大概对应的就是瓮城和瓮城城门。

本人去过不少古城墙,其中一些都有这样的遗迹,印象比较深的有江苏南京的中华门遗址、苏州的盘门遗址、安徽寿县的寿县古城遗址,都有这样的结构。大家感兴趣不妨亲身体会一下。


林屋公子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其包围的空间狭小,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是中国冷兵器时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城市防御设施,它的作用:

一、保护城门安全,减少城门遭到敌军破坏的几率和程度,最大限度保护城市安全。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攻城战一直都是战斗的重要一环,由于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的城市如:北宋东京城、平江府(苏州)和襄阳等城池,城高墙厚,光靠人力攀爬或者用器械轰击,几乎无法损害到城墙的安全,所以这些城池的城门往往会成为敌军攻城槌等武器攻击的重点。

因为只要毁掉城门,敌军就会一拥而入,城池也就被攻破了。所以瓮城的出现使得城门的数量由一道变成了两道,而且由于瓮城内部空间狭小,缺少容纳大量的士兵和工程器械的空间,可以有效减少敌军攻击第二道城门的人和器械的数量,同时由于瓮城四周都是高墙,守城士兵可以围布四周,从容消灭进入瓮城的士兵。

二、作为藏兵洞,缩短守军出城突击敌军的时间。

在中国古代攻城战中,往往不能死守城池,在有些情况下,守军也需要派出猛将带兵冲击敌阵。所以当城池建有瓮城时,冲击敌阵的士兵可以在瓮城里集结,大大缩小了打开城门的时间,一旦冲击结束,这些士兵也可以顺势退回瓮城之内,城墙上守军的掩护,有效保存有生力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城池筑城体系曾发挥过很大作用。如四川合州的钓鱼城,宋军依托它从1259年开始,抗击蒙古军队和元军多次进攻,坚持20年之久。又如明朝初年,明政府为防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海岛、海岸、海口筑城体系(见明代海防筑城)。有效地保障明军阻止和打击了倭寇的多次入侵,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而瓮城只是这个城池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为中原政权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