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族的族谱都能追溯到三皇五帝大儒大贤,是怎么做到的?

仙纹传奇


现今族谱撰修,在世系追溯上,

常以始祖(或始迁祖)为分界线,始祖以后是近世世系,始祖之前,则是远代的追溯,这是宋以后(也即近世族谱)纂修族谱的基本范例。也正因为此,近世族谱对始祖的追溯,最早也只是在宋朝

但一些族谱编纂者也会追溯始祖之前的世系,简单的可能只涉及始迁祖之前的迁徙情况,比如李氏族谱追认李恪为始祖,然后简单说明其后代怎么迁到这儿来的,这种追溯比较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述,甚至有的还会加上“相传”二字,所以也很值得怀疑。与此相反,有的宗族在修族谱是,就会不厌其烦的追溯到始迁祖之前,甚至形成完整的世系,这类族谱通常先来说明姓氏的起源,如朱姓追溯到颛顼,说颛顼后裔有一人名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峡于邾为附庸”、“战国时为楚所灭,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为朱氏”,接着与本支情况相接,叙述迁徙情况,最终为什么以及怎么迁移到这个地方的如果复杂一点,可能形成完整的世系,从姓氏起源的第一人开始,一直追溯到本支的始祖,然后再从始祖开始接续本支世系。

王氏族谱中的“姓氏源流”

王氏族谱中的迁徙过程

王氏族谱中的“古系”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宋以前所留下来的传统,魏晋以后,世重门阀,所以谱牒兴盛,对于门阀士族,在修谱牒时,常常会往上追溯,这种习惯延续到唐代,甚至形成姓氏学。所以凌迪知在《万姓统谱》中言明“考之《世谱》曰,五帝三王,无非出于黄帝之后。黄帝一十五子,而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异者姓异,则知凡有生者,皆一人之身所分也。”

也就是说,大多数姓氏都是出自黄帝,他十五个儿子,有十四个儿子都是各种姓氏的第一人。另一方面,族谱既然是“尊祖敬宗”,所以对士大夫而言,当然是越追的远越来表现其诚意。

当然,也有不少宗族,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认为是攀附,所以不屑为之,后世族谱典范的宋代苏氏族谱,就仅纪录始祖以后的事迹。族谱通常短者三十年一修,长者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修,而每次修谱人都不一样,对于这种追溯行为也持不一样的态度,但总的来说,大多族谱都会追溯始祖之前的情况,只是有的简单,有的会很完备。


楚邾


有时候,真真假假只在一念之间,过去的事,谁也没经历过,谁也无法断定它的真伪,作为后来人,不管是“三分真,七分假”还是“三分假,七分真”,只要信其有,则为真,不信则假,如此而已。


古人记录族谱的作用是饮水思源,让子孙万代知道自己的先人筚路蓝缕的过程或丰功业绩的过往,不管是纪念还是训示,都是一种聊有成效的教育后人方式。

而这种方式也极贴合各个朝代上层统治者与下层黎民百姓的意愿,因此,族谱被广泛流传开来。

然而族谱的真正大面积普及,却并不久远,大致与祠堂的普遍化相当,都是源自宋代忠君爱国思想的泛滥,以及程朱理学的官方、民间推广,这是儒家思想重新定义后产生的直接后果。


然而,宋代距今也不过一千余年,那时的宋人如何知晓自己祖先的过往,而宋代又是古代封建王朝主客户四处流串的年代,各地百姓互迁有无,加上经济文化的大繁荣,自然促使很多移民开始修造族谱和祠堂,以便把自己的身世写个一清二白,至于其谱系的真伪大致有以下情形:

(一)口耳相传的父辈教导,加上宋人的考证,勉强成型的族谱世系。

(二)攀附时局权贵,捏造近似的郡望大家,以便抬高自己身份,后世便以讹传讹,这点宋代莆田人郑樵便有重点提及。

(三)改姓以便跟随当地名门望族,使自己家族地位得到提升。

(四)确实有族谱从头到尾不断传承。


以上,除了攀附可以把自己和历史名人挂钩之外,名人因权力与地位远优于一般群众,其后代存活并发展壮大的机会也会高于一般人家,而在此情况下,其后代留存至今的概率也就大的多,再说历史上名人之多,总有人能攀上关系。

至于三皇五帝,我们对于远古的认知也仅限于他们,自然在更往前追溯时,也只能和他们联系上,而这点不管是宋代,还是商周,中国人的想法倒是传承的很好,爱给自己抹金,好与不好,各随人评说。


圭海四记


我们彭氏追溯到黄帝,能准确的确定我祖是黄帝八世,首先得知道黄帝的真实年龄,黄帝生于公元前2599年 ,昌意公生于公元前2562年 ,在历史上,37岁生育第二胎 ,属于正常现象,昌意公之子颛顼 ,生于公元前2513年,49岁生子也属于正常,因为旧社会生女是不计算本族繁衍的。到八世篯铿公生于公元前2325年,从第三世的公元前2513年到八世的公元前2325年,188年,代距为37.4,属于正常代距。从篯铿公到宣公的公元前74年,为2439年,代距为26岁多,属正常代距。在这里每一代就不细致的衍算。比如黄帝到周文王是多少世呢?黄帝生于公元前2599年,周文王生于公元前1152年,还有人说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是多少世呢?有的姓氏说28世,有的姓氏说34世,最多的算到了43世,我说是49世,为什么?有49世呢,我根据多家姓氏计算代数,得知,大多数人是各行其事,只知自己姓氏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确定黄帝到本姓氏的得姓始祖,其中就有漏掉的现象,我综合多家姓氏得姓始祖都是周文王之后裔,把多家谱摆到一起一看,发现从黄帝到周文王有49世,不知正确与否,可供黄帝后裔们研讨。


用户00588524706


族谱在东汉时期开始兴起,晋朝和唐朝皇帝有让各臣子上谱的规定,带动民间修谱热潮,宋朝各姓氏修谱盛极一时,明朝清朝发展到顶峰,谓“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大部分大姓氏的族谱都是从旧谱老谱承修的,对于秦汉以降的先祖显祖的历史人物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对秦汉上溯的所谓先祖显祖,就当是传说吧,如果追溯到炎黄时代,可信度就很低了。


安山峡水


族谱嘛,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族谱被毁掉了!能追溯到三皇五帝的话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这是真的,这本族谱是从三皇五帝时期流传下来的,不断的摘抄得以保存至今!二是,这个家族的祖上与神话中的大贤同姓,认为自己有这种血脉,自己加上去的!毕竟,中国古时候对于这个姓氏是很重视的!都希望自己有个牛一点的祖宗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