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儒家文化中的財富觀

◆◆

文 |石祿生

前言

中華五千年,華夏文化一脈相承,厚積薄發,最終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東方哲學體系。至明末清初,中華儒文化的積累已然抵達了歷史的高峰,儒家知識沉澱閃耀著智慧的光華。

也就是從這一時期起,廣大讀書人的家庭乃至士大夫階層的宅第,興起了儒家文化字板刻制之風:即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板為載體,在其上刻制儒家經典語錄或記述儒家聖賢格言,用於家中擺設,以自勉或激勵家人遵守儒家為人之道。

這些字板文化,可謂字字珠璣,無不是儒家智慧的結晶。對於今人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啟示意義。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清代 儒家文化八屏字板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現藏有一套制於清代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撫去灰塵,頗為驚豔。該套字板記述了宋明清三個時代一些理學名家或儒風大家的哲理思想,每一屏單獨記載一個人物,總計八屏八個人物。

因此,該套字板每一屏都是獨立成篇的啟示格言,屏塊之間可忽略次序。筆者試著分別予以解讀。

1

中國古話說“富不過三代”。通常語境下,人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十多八九又是哪個富貴人家出了敗家子,或者說哪個富人的子女有敗家跡象。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實際上,通常富貴人家在三代以內會逐漸出現家道衰落的現象,究其原因,並不一定必然是出現了“敗家子”,也有可能是其子孫不善守業,或缺乏商業能力,又或沒有刻苦打拼的良好秉性。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怎麼說,在富貴家庭,一代不如一代,是普遍的規律;而其中出現“敗家子”的幾率,也確實很高。

因此,“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句老話,其實指向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富家子弟的守業問題,二是富家子弟對待金錢的態度問題。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守業問題,其本質說的是富二代、富三代們,對家族財富的邊界,如何進行有效維護或拓展,放在商業社會,歸根結底就是富人子女的商業能力問題。

這個問題牽涉的面太廣,我們不做闡述。本文著重談第二個問題:守業過程中,如何駕馭金錢?

其實在廣義的儒家思想中,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家統一認可的金錢觀是這樣的:勤儉節約為本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能夠做到勤儉節約,是另一回事,起碼在觀念意識中,中國人是一致接受這一準則為“正版”思想的:大家恨不得把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當做是勤儉節約的聖賢境界。

所以說,這種理論意義上的、具有廣泛傳播率的金錢意識形態,至少在我們的精神深處傳承了數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

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傳統的節約觀似乎有了潰敗的跡象。也難怪,有的新生代創業者做一個PPT,造一個商業概念,就能融來以億美金計的資本,再把企業搞上市就成了百億級的富豪;人們動輒炒一套房的收益,就能勝過節衣縮食數十年。在這樣的社會現實面前,人們很難普遍再堅守勤儉節約的經濟觀。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君不見,最近微信朋友圈很流行這樣一句話:“接近什麼樣的人,就會走什麼樣的路 。窮人只會教你如何節衣縮食......”

換句話說,人們越來越相信,一個人越是節衣縮食,他就越深陷窮人思維中不能自拔,從而導致受窮;而受窮的結果,就是越加節衣縮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看見沒有,節約這種事,不再被人們視為積累財富的法寶,反而被當做是受窮的陷阱。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其實,思維清晰者應該能想明白:勤儉節約總歸是好的,它的價值意義斷不會失卻。勤儉和節約,從來都不是受窮的罪魁禍首。

但的的確確,凡事走了極端,就會扭曲其本義,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也一樣:

勤儉節約過了頭,那就是吝嗇,它將直接摧毀當事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缺乏自信,失去創造力;至於說毫無節約意識,花錢大手大腳者,金錢也不會一直青睞他,必有衰敗的後果。

對於中國人尤其是富家子弟到底該持何種金錢態度,明末理學家陳龍正(號幾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祖父傳業不可廢,然須約己周人,當舍處,雖多弗吝,不當舍時,雖少弗妄,則業不墜而德可行。”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如圖所見,這就是品藏文化公司所藏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中的一塊,上書陳龍正即陳幾亭的財富觀。

當然了,陳幾亭是站在守護祖傳家業的角度來說這番話的,但其中透出的財富哲學,無疑適用於所有人。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他所說的大意是:“祖父輩傳下來的家業不可荒廢,作為子孫後代守業者,自己要勤儉節約,但也要學會接濟他人,該花的錢,再多也不要吝嗇,不該花的錢,再少也別胡花,只有這樣,家業才能不衰敗,還能樹立德行。”

2

貴為理學大儒的陳幾亭,寥寥數語,闡述了行之有道且有效的財富觀:節約為本,但別吝嗇;要捨得做慈善(救濟他人)。

該花的錢花,不該花的不花。顯然,陳幾亭的金錢態度,在今天的人看來,十分接地氣,完全超越了傳統儒家文化中一味強調節衣縮食的泛泛之談。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那麼,哪些是該花的錢呢?結合陳幾亭的慈善觀念,他所指的就是,對他人的救濟性的支出。

說到這裡,我們彷彿能從陳幾亭的觀念中嗅出幾分熟悉的味道。沒錯,在現代企業家中,無論中外,好像都無師自通地多少吸收了一些陳幾亭的思想:

遠至老一輩的世界級商業富豪如李嘉誠、邵逸夫、洛克菲勒,近至現下的世界財富大佬如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無不是慈善大家。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李嘉誠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邵逸夫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洛克菲勒

這樣的財富境界,改革開放後富起來的中國企業家們,也逐漸學到了,做慈善的富豪們比比皆是。

即便是企業家之外的有識之士,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陳幾亭在數百年前為有錢人指明的道路:“約己周人”,即自己勤儉節約,省出更多的錢做慈善。

比如近期爆出新聞:香港演員古天樂,一方面拼命接戲全年無休,努力掙錢;一方面對自己摳得不行,至今用著滑蓋手機,而他的錢,大多數都流向了內地貧困地區,他憑藉一己之力,捐建了100多所小學。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古天樂的慈善行為令人肅然起敬,而他的金錢觀,顯然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陳幾亭設想的境界。

雖然古天樂十多八九並不知道歷史上有過陳幾亭這個古人,但儒家文化下的財富觀,總是會以某種奇特的方式,跨越時空,重疊在一起。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說到陳幾亭呼籲富家子弟在守業過程中,要捨得做慈善,他的主張算不算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呢?

答案是:非也。

實際上,陳幾亭是歷史上以組織形態方式做慈善的第一人。

早在崇禎十四年(1641),陳幾亭就在他的家鄉浙江嘉善,牽頭成立了同善會館。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同善會館通過陳幾亭等人的組織和呼籲,募集到了規模驚人的錢糧,對周邊的災民和難民實施了大面積的救濟,其慈善成就被載入史冊。

而同善會館,也成為了江南有史以來最早興起的民辦慈善組織,同時也是中國慈善組織的雛形。

話說回來,在儒家文化字板中記載的陳幾亭財富主張字句,第一句話是“祖父傳業不可廢”,也就是說,他本來要闡述的主題應該是“守業”這一層面。那麼,他轉而對慈善救濟的捨得問題大書特書,算不算偏離了主旨?

實際上,在陳幾亭看來,救濟他人,亦是守業的一部分。在現代企業語境下,有一個詞叫“企業公民責任”。一家有抱負、有前途的企業,應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勇擔企業公民的責任,對社會付出愛心或回報,而這種行為會反過來促進企業本身的發展。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所謂好人有福報,企業也是一樣的。由此可見,這才是陳幾亭的守業見解中,最出彩的部分。

3

圍繞陳幾亭的儒家財富觀,行文至此,筆者愈加覺得陳幾亭這個人了不起:他深刻地預見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富人、企業家階層,以及大企業本身,將主動地肩負起救濟他人、回報社會的責任。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但是,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陳幾亭並不為公眾所熟知。在此對他做一番簡要的介紹: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陳幾亭,本名陳龍正,籍貫為浙江嘉善,1585年生人。他是讀書人出身,按通常的規律,本該以考功名、走仕途為第一追求,但他心裡所想,卻是做學問(理學研究)和做慈善兩件事。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嘉善縣

直到四十九歲那年,陳幾亭才勉強考中了進士。後來他曾趕赴北京任職,做過中書舍人,相當於內閣秘書。但他在仕途的時間並不長,大部分時間都是找藉口“賦閒”在家,以研究理學、推行慈善事業為樂事。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除了前述財富觀,陳幾亭還說過一些在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話語:

其一,陳幾亭有一個朋友被任命為浙江紹興太守,他為了向後者表達寄語,就寫了《與紹守書》勉勵對方:“天下之治亂在六部,六部之胥吏盡紹興。胥吏在京師,其父兄子弟盡在紹興,為太守者,苟能化其父兄子弟,則胥吏亦從之而化矣。故紹興者,天下治亂之根本也。”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陳龍正《幾亭全書》

大意是說:治理天下,主要靠朝廷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六部的智囊人物(即軍師、師爺一類的人物),大多是紹興人(紹興出師爺)。這些師爺雖然人在北京,但他們的父兄都在紹興啊。你這當太守的,如果能教化好他們的父兄,他們就能反過來教化好師爺。如此一來,天下就大治了。

其二,作為理學家的陳幾亭說過:“君子有二恥:矜所能,恥也;飾所不能,恥也。”

互聯時代,創富方式改變,節衣縮食還有用嗎?

意思是說,君子有兩種羞恥,一是炫耀自己的長處,二是掩飾自己的不足。換句話說,陳幾亭主張,君子之道,為人要低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切忌不懂裝懂。

陳幾亭這麼有才,但他崇拜一個人,即明代最後一個儒學大師劉宗周。1645年,清軍相繼攻克南京和杭州,明朝版圖接近全面陷落。

作為儒學大家,劉宗周以死明志,絕食而亡。對此,陳幾亭很是欽佩,他決定效仿。於是,時年61歲的陳幾亭,亦絕食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