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聽了一件小事後,立即將一官員免職,體現出他的睿智

唐太宗聽了一件小事後,立即將一官員免職,體現出他的睿智

唐朝時期流行寫詩,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都有能作詩的。於是,關於詩歌的逸聞趣事就特別多。今天和大家分享兩則發生在貞觀年間的故事。

01

唐太宗召見李義府的時候,以鳥為題令其作詩。李義府當場提筆寫了一首,末尾一句為“上林多許樹,不借一枝棲”。太宗看了,說道:“吾將全樹借汝,豈惟一枝。”說完,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

唐太宗聽了一件小事後,立即將一官員免職,體現出他的睿智

太宗此言,也許只是一時間的玩笑話,但卻一語成讖,從此李義府真的就青雲直上,歷任門下典儀、監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到了唐高宗時,因善於迎合,建議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成為武則天的心腹。藉著武則天這棵大樹,李義府一直當到了宰相。

02

貞觀年間,皇宮裡的太醫院需要一味叫杜若的藥,朝廷的度支郎下令讓坊州進貢。度支郎為什麼會讓坊州進貢呢?原來,南朝時期的大詩人謝眺曾有詩曰:“芳洲多杜若”,度支郎由此斷定,芳州出產杜若。

唐太宗聽了一件小事後,立即將一官員免職,體現出他的睿智

命令送達後,地方官哭笑不得。因為坊州不產杜若。州判官據實回覆說:“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讀謝眺詩誤。郎官作如此判事,豈不畏二十八宿向下笑人?”

這件小事情傳到唐太宗耳朵裡的時候,他也覺得很好笑,怎麼會有如此糊塗的度支郎呢?明顯就是業務不熟。於是,他下令,免去度支郎官職,提拔那個敢於指出錯誤的判官為雍州司法。

通過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些歷史信息:上級的指示來了,並非是直接就到下級,中間還有一箇中轉部門,這個中專部門根據下級的職責分工和具體情況對指示進行批示,下級根據批示進行辦理。

唐太宗聽了一件小事後,立即將一官員免職,體現出他的睿智

在這個環節中,如果中專部門出現一個像故事中的度支郎那樣不懂業務、混亂批示的人,那對下級的執行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後果。這個小故事中的判官還好,敢於一針見血指出錯誤。但很多時候,這樣的例子是不多見的。下級服從上級,很少有官吏敢於明確地指出上級的錯誤。於是,當下級接到了錯誤的批示,很多官員就會選擇敷衍,到了實在敷衍不下去的時候,便強行執行。最終受害的是誰呢?當然是老百姓。

唐太宗是睿智的,當他聽到這則令人發笑的事情後,立即免掉那個度支郎的官,原因就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