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的美感,也蕴含科学道理

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为了访古寻春,于元和12年游庐山大林寺,喜见桃树繁花似锦,象一片片红霞、白云在浮动,流光溢彩,逗人喜爱、令人陶醉。山风送来浸人肺腑的清香,使游人不饮自醉。遂呤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的美感,也蕴含科学道理

桃花热烈艳美,象微醉少女,又似佳丽俏人,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拿它作诗入画。因其开于早春二月,先叶而发,所以在江南被视为春色的代名词。苏东坡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春之女神来得快,桃花便也发得早。纵使是我国的黄河流域,桃花也是三月开放。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的美感,也蕴含科学道理

可是,白居易笔下的庐山大林寺桃花却为什么偏要等到红消香断芳菲尽的四月才盛开呢?自居易写这首诗的日子是唐朝元和12年农历4月初9,即公元817年4月28日。按现在的气候情况看,阳历3月上旬,在庐山脚下的九江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而山上大林寺的桃花4月才开,大约晚一个月左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的美感,也蕴含科学道理

地势的高低和地温的冷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香炉峰在庐山北部,峰顶水汽郁结,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大林寺的位置就在现在的大林路,海拔1200米。气温是随着山地的升高而降低的,大约山地平均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5—0.6度。所以当山下的气温15度的时候,山上大林寺的温度是8度上下。山上桃花晚放,气温低是主要原因。平原城镇,地势开阔,气候暖和,地温较高,桃花自然开得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的美感,也蕴含科学道理

另外,土壤的性能、人口的疏密等,对桃花的开放也有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给人以诗的美感,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