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把蘭州帶入近代化門檻

蘭州織呢局是左宗棠委派人員創辦的官辦民用工業。它是我國機器毛紡織工業的雛端。局址定在通遠門外前路後營舊址,即今暢家巷南側,1880年竣工投產。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近代毛織廠。1883年8月,織呢局因鍋爐爆炸停工。不久,繼任陝甘總督的譚鍾麟利用中部廠房恢復了1882年停辦的甘肅製造局。1908年,織呢局又在清末的“新政”一聲中修建恢復。蘭州解放後,由解放軍後勤總部接收,1951年停辦。

蘭州織呢局變遷簡況

蘭州織呢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毛織工廠。清光緒六年(1880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在蘭州城南通遠門外(今暢家巷)創立蘭州織呢局,11月開工,稱甘肅織呢總局,日產粗藍呢20匹左右。

左宗棠把兰州带入近代化门槛

洋人畫筆下的左宗棠,陝甘總督期間

不久左宗棠應召進京。光緒八年(1882年)11月,織呢局的洋匠解僱。光緒九年(1883年)新任總督譚鍾麟下令停辦。光緒十年(1884年)4月織呢局裁撤。1909年6月,蘭州道彭英甲聘請比利時技術人員檢修織呢局鏽損的舊機器並配購新機,投資16萬兩白銀恢復生產,織出各色粗細呢料。1911年彭英甲離任,織呢局停頓。1914年甘肅督軍張廣建重新開工,慘淡經營,不久停辦。1918年,社會上層人士提出,放著左宗棠等購置的外國紡織機器不用,太可惜。

當局即確定由甘肅人鄧隆、牛載坤招股商辦,於1919年成立甘肅制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粗呢,1923年倒閉。劉鬱芬主甘時,於1926年恢復織呢局,改稱甘肅織呢廠,日產呢子10匹左右,第二年停產。1938年3月改為軍政部第一制呢廠,由軍政部租借蘭州織呢局的廠房、機器,於9月開工,生產軍毯、呢子。1939年冬因日機炸燬織機車間而停產。1940年夏恢復生產。1942年又改稱軍政部第二織呢廠。1943年改由軍政部與甘肅省政府合辦、擴建,稱蘭州制呢廠,廠前門楣還懸著左宗棠題寫的紅底金字“甘肅織呢總局”匾額,但當年左氏購置的機器完好的僅剩和毛機、梳毛機、烘毛機各一架。

1945年4月仍改為軍政部制呢廠租用省方機器、廠房。1946年改為聯勤總部被服總廠制呢廠,1949年春,日產機制軍毯100多條供軍用。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由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高建西接收。

選定蘭州府建廠的原因是那裡畜養的羊很多

左宗棠把兰州带入近代化门槛

《大清國》於光緒五年(1879年)一月四日又報道了蘭州織呢局的消息。《大清國》(The.CelestialEmpire)是在上海出版的一種英文週刊報。主編是英國在華著名報人巴爾福(F.H.alfour)。《大清國》載文說:要在蘭州府建立一座織呢廠已談論了很久;這計劃不久即將實現。

文章詳述織呢局進展情況,說這個企業將委託給一位久在上海居住的德國人辦理;數日前又有兩位從德國剛來到上海,其中一位名叫石德洛末(FranzStorm)是從愛克斯拉夏佩爾(Aix-la-chapelle)來的呢絨製造家,另一位叫安克(TheodorAncke),是個建築師。石德洛末先生從歐洲把蘭州織呢局所需要的機器押運來華。

他們兩位即將啟程赴蘭州府。路上須跋涉三個月。文章最後說,選定遠在西北的蘭州府建廠的原因,顯然由於那裡畜養的羊很多,所產羊毛以前從來沒有好好利用;同時考慮把工廠建在這畜牧地區的中心,比陸路運輸原料到各通商口岸好得多。繼《大清國》一月四日報道之後,二月初八申報又刊登消息稱:甘肅省蘭州府創設機器羽局,前聞特在滬上派員定購機器,現已由轉運局委員將機器等由輪船載至漢口,然後從湖北等地轉運入隴。

三月初八,申報又發一消息:前報道甘肅蘭州府創設織呢機器局,採用羊毛織成呢絨各物。現聽說向外洋購取的各種機器業已來滬,正準備託招商局的輪船帶至漢口,再由水陸提運到隴中。然而該機器共有大小箱籠1200餘件,恐怕運費先已不貲。

左宗棠翹首盼望中,胡雪巖來信了,說是派人辦礦,一切用費由他捐辦,還說捐購一臺掘金小機器,附鑽井機器一同運來,讓賴總兵檢查。開河、鑽井、織呢機器,都已買到,只是湖北、西安、沿途各處運解分合,快慢不齊,所以到貨時間有先有後。

機器已經買妥,左宗棠即緊鑼密鼓建設織呢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毛織工廠在蘭州誕生

左宗棠把兰州带入近代化门槛

織呢局內景

蘭州織呢局是在製造局的基礎上創辦的,其性質依然是官辦軍工企業,名稱是甘肅織呢總局。

賴長主持製造局和織呢局兩個局的局務,但主要精力放在織呢局。他把廠址選擇在蘭州通遠門(今小稍門)外暢家巷南側前路後營基址,這樣可以不必另外購買民基,又可以營地作堡。兩個局在一起,織呢局的機器安裝和維修及一些簡單的機械製造,均可由製造局承擔。興修廠房的事仍由賴長主持,協辦的人員只能管書記簿賬,不能參與局務。

左宗棠指示賴長,在機器未到之前,當務之急是三件事:一是蓋廠房;二是積極備料,採購精細羊毛;三是人員培訓。先把圍牆打起來,房屋陸續添蓋,至關重要的是房屋要堅實,不在美觀,也不可過於狹小,必須考慮廠房能擺下機器,還要夠工匠住的地方。如果辦成了,將來再擴建。羊絨難以久儲,就先採購若干,以免臨時停工待料。人員培訓,就是讓原先學習織造的工匠趁此時間互相仿效。同時從陝甘軍隊中挑選賦性靈敏又好學習的士兵到織呢局專心學習,派人指導,學成後就是當地自行培養出來的師匠,一代一代傳下去。

左宗棠還說,庶事半功倍,業精於勤。今天的學徒,都是日後的師匠,將來一人傳十,十人傳百,由關內而及新疆;以中華所產羊毛,就中華織成呢片,普銷到內地,甘肅人自然會享其利。1879年初,從德國購得的織呢機器全套60餘架,由石德洛末押運來華,又從上海運蘭州。4000箱機器中有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梳毛機,織布機,洗毛機,起毛機、烘乾機、剪毛機、染色機、壓光機、上光機、蒸刷機等。這些笨重的機器裝在一條貨船上,由招商局的輪船拖運到漢口,在漢口又將這些機器用民間小船水運,或人抬肩扛背運到西安,然後由蘭州的一個名叫席步天的大車戶組織畜力車運往蘭州。

機器非常重,很難運,所以鍋爐得拆散了一塊一塊地運,遇山口地帶,有時得開鑿了才能把大件搬過去。蘭州大車戶把兩輪車改為四輪車,在車的傳運部位安裝了滾動部件,加快了速度。

儘管如此,機器運輸在路上費掉了好幾個月的工夫,直到當年10月,部分機器才開始運到了蘭州,又有一些則一直到1880年3月,還沒有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輾轉曲折,機器的最後一批於1880年5月解運抵甘。

同年9月16日開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毛織工廠在蘭州誕生。廠房分東廠、中廠和西廠三部分,東廠為紡線織呢車間,中廠為動力機修、辦公地,西廠為洗毛及整染車間。局裡僱用的13個德國人分別擔任經理、領班、教習、翻譯員等,負責機器安裝,技術指導、徒工培訓。從德國請來的呢絨專家石德洛末到蘭州後擔任織呢局的洋總辦。中國負責人選的廠地叫洋總辦看,洋總辦認為不妥當;又選另一塊地,洋總辦說水源不足。中方說,水源自可解決。洋總辦同意了。

文 / 魯正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