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山東籍皇帝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山東培養出來的能臣、名士多如牛毛。

諸子百家:孔子、孟子、孫子、墨子、管子皆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名相包括:管仲、諸葛亮、房玄齡、王猛、劉勇……均出自山東。

不過,人傑地靈的山東,雖然人才濟濟,卻無人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號令天下的帝王。

勉強可以稱之為“帝”的只有一人——王莽。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山東籍皇帝

一、王莽其人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祖籍山東濟南。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祖孫幾代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大司馬為位列三公之上的上公,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三世五上公比東漢末年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強了不止一星半點。

王莽的父親王曼死得早,所以沒有封侯,王莽就在這一群紈絝子弟中間過著被人瞧不起的生活,叔伯和堂兄弟都地位顯赫,因而奢侈腐化,墮落不堪,唯獨他是平民,過著簡樸的日子。(“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

王莽的平日為人也皆依《禮經》行事,班固引用後來大司徒司直陳崇上表稱讚王莽的第一段話:王莽平日"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獨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孔之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公之謂矣。"

王莽至孝至仁,侍奉母親和寡嫂都很細心,養他死去哥哥留下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又廣交朋友,孝敬叔伯,他的大伯王鳳有病,他細心照料。史書說“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也正因為如此,王鳳在臨死的時候向太后推薦了王莽,從此王莽走向了政途。

由於王莽的個人修養好,仁孝名聲在望,社會上崇敬者多,以至於成都侯王商要把自己的封地劃出來一部分分給王莽,社會名士,朝中高官也都舉薦,其中包括那個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將陳湯。所以,皇帝“封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之都鄉,千五百戶。”地位高的王莽更加註意言行,拉攏人心,散家財,交義士,聲望已經超過了他的叔伯。史書說:“宿衛謹敕,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故在位更推薦之,遊者為之談說,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王莽的家庭生活很樸素,有一次王莽的母親生病了,公卿的夫人都來問候,王莽的老婆出門相迎,眾人都以為是奴僕,可見穿著一般。(“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王根死後,王莽便繼任大司馬之位,輔政一年多,漢成帝死掉了,繼位的是漢哀帝,漢哀帝不是漢成帝的兒子,他有他的祖母,有他自己的母親,所以,新外戚要當政。王莽為避風險,告老還鄉,回到封地。

王莽的二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奴隸,王莽令其自殺償命。這在漢朝絕無僅有,因為當時買賣奴隸很正常,而且,即使殺了奴隸也不當回事。有人說王莽此舉是作秀,我覺得是靠不住的,這個作秀的代價也太高了吧。這件事反映王莽是有人權觀念的,對奴隸以人來看待,從後來的改革也能看出王莽的解放奴隸的思想。

由於西漢末年社會矛盾尖銳,民生凋敝,王莽的個人修養和魅力讓人耳目一新,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發生旱蝗災害,農民四出流亡,王莽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30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不少公卿大臣也不能不表示慕效。王莽的一些舉措並不能認為是作秀,這是不負責任的。

王莽本人是一個大儒,禮賢下士,謙恭卑讓,有著良好的文學修養,崇尚上古的仁政,因此,王莽的名望是空前的。王莽的行為舉止學習周公,講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日本東洋史前輩內藤湖南說:“當時在學問上,是以古代周公所行的政治為模範。王莽最為致力於學周公,以至於打下篡奪帝位的基礎,都是模仿周公。”如果王莽的改革能夠成功,他所建立的新朝得以延續,那麼對他的評價也許會是另一個樣子。

王莽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民選的皇帝,要他當皇帝的呼聲很高,社會輿論基礎很牢,百姓和官員都能夠接受他做帝王,甚至期盼他做帝王。

二、王莽的篡位經過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山東籍皇帝

第一件事:謀權

王莽的叔伯王鳳、王商、王根接連為大司馬,家世顯赫,又由於王莽個人名望好,所以很有機會繼任大司馬職位,不過皇帝更傾向於任命淳于長,這時候王莽耍了心眼。淳于長時王政君妹妹的兒子,也就是王莽的姑姑的兒子,王莽見大司馬王根有病,便對王根說:“你有病,淳于長可高興了,就等著你死他接任大司馬呢。”這就讒言確實夠厲害,王根找了老太太王政君,王政君也氣得找漢成帝。(兒至如此!往,白之帝!)漢成帝偏袒淳于長,把他打發回封地了事,不過這樣就只剩下王莽一個候選項了,王根一死,王莽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大司馬。時年三十八歲。

第二件事:避風險

漢成帝死後,繼位的是漢哀帝,漢哀帝的母親和祖母一族興旺了起來,封侯拜相,新外戚當權,王莽自然不爽,他數次刁難。漢哀帝的母親丁氏出身不好,但是兒子稱帝,理應尊貴,所以高昌侯董宏上書言:“《春秋》之義,母以子貴,丁姬宜上尊號。”但王莽不同意,認為有失周禮。又過了兩天,未央宮置酒,內侍人員將哀帝的祖母傅太后的位置和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位置放在一起,王莽不同意,認為傅太后身份低下不配和太皇太后坐在一起。(“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與至尊並!”)這下惹惱了傅太后。王莽看情勢不對,請求辭職回家。宰相建議將王莽貶為庶民,皇帝礙於太皇太后的面子,不敢輕動,把王莽趕回了封地。

第三件事:大權獨攬

漢哀帝原本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年輕人,也很有抱負,但是由於國勢衰弱,政局混亂,外戚干政,祖母掣肘,進行的改革又力不從心,最後竟然垂頭喪氣埋在聲色犬馬中了。只理會聲色的男人沒一個長命的,漢哀帝很快就死掉了。哀帝一死,太皇太后王政君就收回玉璽,重用王莽。將百官奏事和軍權都給了王莽,又封王莽為大司馬,官復原職。迎立中山王劉興的兒子劉衎為帝,也就是漢平帝,漢平帝年小,只有八歲。不過王莽還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平帝,王莽成了國丈。劉衎的母親衛姬,系中山孝王之姬。王莽怕平帝的母親衛姬進長安後被尊為太后,不准她入京同兒子住在一起。衛姬想念年幼的兒子,幾次上書請求王莽准許她進京,王莽執意不肯。並藉機殺盡平帝舅家,以防與他爭權。漢平帝看到母親和舅舅一家被戮,很憤恨,多次對王莽不敬,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畢竟漢平帝是小孩,沒有城府。但是王莽不這樣想,恐怕日後長大了對自己不利,於是給一杯毒酒毒死了漢平帝。當然是大家的猜測,都沒有證據,也有人說漢平帝是病死的。

第四件事:安漢公和賜九錫

漢平帝元始元年的時候,群臣奏議,認為王莽有周公之賢、蕭何之能,應該仿照霍光那樣,讓王莽攝政。(“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定宗廟。故大司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萬戶,疇其爵邑,比蕭相國。莽宜如光故事。”)太后起初並沒有答應,攝於群臣的意見,只得採納,封王莽為安漢公。(故周公及身在而託號於周。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王莽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拒絕領封地,於是吏民因王莽辭受新野田的封賞而上書的前後竟達48.7萬餘人,全國呼籲要王莽領封地。這時候王莽實際上完全掌握了朝政,皇帝只是個擺設。不過這樣還不夠,元始四年(4年)又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又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之禮。九錫是九種禮器。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是最高禮遇的表示。九錫之禮歷史上極少有人得此禮遇,除非有大功或者權力比皇帝還多,因為得到九錫之禮的大多都有篡逆的事蹟,因此,九錫後來也被稱為謀篡的人,所有隋唐以後就沒什麼人願意接受此禮了,而受此之禮的第一人就是王莽,後世的曹操、司馬昭、劉裕、李淵等也受過此等待遇。

第五件事:居攝和稱帝

漢平帝死了之後,王莽選了年齡最小的親王為帝,沒有名字,因為太小了,所以叫子嬰。這時候武功縣神奇般的出土了文物,上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天下為之一振。都勸王莽用帝號,王莽推辭一番,群臣共請,後來王莽決定換個方式,言稱要以周公為榜樣,當攝政皇帝。因為“《禮·明堂記》曰‘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天子負斧依南面而立。’謂‘周公踐天子位,六年朝諸侯,制禮作樂,而天下大服’也。由是言之,周公始攝則居天了之位,非乃六年而踐阼也。《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曰:假王蒞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攝政,贊者所稱。成王加元服,周公則致政。”所以,周公暫代皇帝職權,那麼,王莽認為自己也可以學周公一樣暫代皇權,“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託之義,隆治平之化。”下令改元“居攝”,一切禮制等同皇帝。將嬰改立為太子,號孺子。也就是說是不改漢室的王姓帝王。

居攝三年,改元為初始,群臣都知道,要改朝換代了,所以,到處獻祥瑞,王莽也認為時機成熟了,於是“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建新朝,年號“始建國”。正式登上帝位。

王莽用最古老的禪讓方式解決了朝代輪換,避免了大的社會動亂,應該說這個時期社會還是穩的,漢室衰弱好幾代,改朝換代是必然的,社會群眾也能接受,再說王莽的個人聲望極高,又拉攏人心,民心所向,因此,王莽的篡位顯得理所當然。再者說,從表面來看,王莽的篡權用的是和平方式,王莽封子嬰為安定公,“封爾為定安公,永為

新室賓”。而後又感覺自己的篡逆,留著眼淚說:“昔周公攝位,終得復子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群臣莫不感動。

三、王莽的“社會主義”改革

王莽在執政期間嘗試進行改革,班固就曾評價說:“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顯功,以自尊盛。”但是王莽的改革藉助帝王的支持才行遊刃有餘,所以,他稱帝后更加加快了社會改革的步伐。他的改革源自儒家的經典《周禮》,他認為儒家所描繪的社會是最好的社會,因此,他的理想要通過他的雙手把他變成現實。也有人說是“託古改革”,但是真正的上古誰也不知道啥樣子,所以,王莽這個大學者只有根據自己掌握的儒家理論進行實踐。

王莽的改革分為如下主要內容:

1、教育改革

首先王莽擴充太學,增加博士、太學生名額,為學者“築舍萬區”,在郡、縣、鄉聚都設立學校,設置經師;又網羅通曉逸禮、古書、天文、歷算、樂律、兵法、文字訓佑、醫學方術以及能教授五經的士人前後數千人,推行教育。當時的田舍郎劉秀就是通過在太學的深造,提升了道德學識能力和擴展了交友圈子,從而創建了東漢皇朝。

2、土地國有和禁止人口買賣

西漢末年,漢室衰微,土地兼併日益猖獗,高官權貴憑藉其權勢和雄厚的資本,肆意侵吞土地。如元帝時曾出任丞相的匡衡,竟隱瞞侵佔封田多達四百傾。至成帝時,更多出現了像丞相張禹那樣的“內殖貨財,家以田為業”的集官僚、地主、商人於一身的豪富顯貴。由此可見,西漢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要比武帝時期更為突出。針對這一棘手的社會問題,成帝時陳湯曾建議朝廷利用遷徙豪強的辦法,來制止肆虐無忌的兼併之害,但終因群臣的抵制而作罷。一些大臣曾先後提出限田的主張,試圖對土地兼併加以限制。此建議雖然被哀帝採納,但一紙詔書根本制止不住兼併的風潮,最終由於大官僚和外戚集團的強烈反對作罷。王莽認為貧富不均已經發展到了極端,嚴重地威脅著社會的穩定。只有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長治久安。根據儒家學說,上古時代,之所以人人富足,是因為土地均等。因此,王莽規定,人均土地一百畝,多佔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還是普通百姓,立刻要無條件交出土地,分給貧民,土地不許買賣抵押。天下田稱為王田,為國家之田,不是私人所有,平均地權。這種思想只有共產主義人士才能想象的出。

關於王莽的這項改革,詔書內容如下《漢書王莽傳》:

莽曰:“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

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

欲,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

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蘭,制於民臣,顓斷其命。奸虐之人因緣為利,至

略賣人妻子,逆天心,悖人倫,繆於‘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書》曰‘予則

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後被此辜矣。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

罷癃鹹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父子夫婦終年

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

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錯。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

遭以虜逆賊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

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

制度。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

事。”

分開來講,大致有這麼幾個思想:

(一)田地國有,稱為王田,私人不得買賣。

(二)男丁人均土地一百畝,八戶人家為一井,一井九百畝,其中中間的一百畝為皇糧。

(三)佔田過限的人,把天地收歸國家,再分餘田與宗族鄉鄰和其他窮人。

(四)無田的人,政府給田;所謂“如制度”,似是依“一夫一婦田百畝”的辦法。有田不足此數的亦當由政府補足。

(五)現有的奴婢,不得買賣,奴婢稱為“私屬”。

王莽限制人口買賣雖然沒有最終徹底根除奴隸,但至少做到了漸進的消減奴隸的目的,原有的奴隸,一律恢復自由民的身份。當時就有三百六十萬奴隸獲得瞭解放。應該說是人性化的一面。

王莽的政策是有利於窮人的,把土地拿來重新分配,沒有地的,國家配給,這在此後的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就再也沒人敢這樣提出來,直到新中國的建立。

3、成立“物價局”,禁止商人盤剝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山東籍皇帝

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大城市設立五均司市師,分別設置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用來管理市場、平準物價。“諸司市常以四時中月實定所掌,為物上中下之賈,各自用為其市平,毋居它所。眾民賣買五穀布帛絲綿之物,周於民用而不仇者,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萬物昂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其賈氐賤減平者,聽民自相與市,以防貴庾者。”也就是每季中月由政府評定物價,叫做市平,所評定的物價即為市平價。當市場物價高於市平價時,政府以市平價強制購買物品,再以市平價賣給百姓;當市場物價低於市平價時,則由百姓與商人自由買賣。政府確定市平價時,並非任意評定,而是根據各地市場實際需求而定,且根據物價變動情況三月而評定一次。同時要以保證商人不折本錢為限。這樣一來,由政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監督物價,有利於防止商人囤積居奇、壟斷物價,剝削百姓。這制度雖然與武帝所行的平準法有點相似,但用意則極不相同,後者目的在政府贏利,前者則在維持一定的物價水準,便利消費者而防止商人的囤積居奇。讓我聯想起我國現政府的保價糧,給農民最低保障,防止商人盤剝。

4、稅制改革

(一)個人所得稅:對一切工商業(包括漁獵牧畜,巫醫卜祝,旅店經營以至婦女之養蠶,紡織和縫補。)取純利十一分之一,叫做“貢”,政府收入的一貢即為放款與人民的本錢。貢稅與現代所得稅的異點在前者沒有累進的判別亦沒有免徵的界限。

(二)處理無業遊民:無業的人每丁每年須繳納布帛一匹,不能繳納的由縣官征服勞役,並供給其衣食。

(三)打擊荒廢土地:不耕的田和城郭中不種植的空地皆有稅。

5、建立行國家信貸制度

這項措施絕對是超乎尋常的經濟理念,是國家放款的創始。人民因祭祀或喪事所需,得向政府借款,不取利息;還款期限,祭祀十日,喪事三月。人民因經營生業,得向政府借款,每年納息不過純淨贏利的十分之一。充分考慮貧民百姓的拮据,以免青黃不接時地主趁機欺壓,矇騙和賺取暴利。

從皇帝到百官,都實行浮動工資制,相當於績效工資。如果天下豐收,皇帝就享用全額生活費,如果出現天災,或者治理不當,就按比例扣減生活費。百官的工資也根據百姓的生活水平浮動。百姓豐衣足食,工資就高;百姓餓肚子,官員也要跟著餓。

6、鹽鐵酒等產業國家專營

在漢武帝時國家已實行鹽鐵和酒的專賣,其後酒的專賣廢於昭帝時;鹽鐵的專賣,宣帝時廢而旋復。王莽除恢復酒的專賣外,更推廣國家獨佔的範圍及於銅冶和名山大澤的資源的開採,這其中其實明確了國家對山澤湖泊資源的控制。

詔書如下:

“夫鹽,食餚之將(將帥);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鐵,田農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藏,五均賒貸,百姓所取平,仰以給贍;錢布銅冶,通行有無,備民用也;——此六者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必仰於市,雖貴數倍,不得不買,豪民富賈,即要(要挾)貧弱。先聖知其然也,故斡(謂由國家經營)之。”

他的理由很簡單,這些東西不是私家小戶所能製造的,但又是必需品,雖然再貴,都要買,那麼就有可能被奸商所投機倒把,坑害百姓。所以要收回國有,通行有無,統一調配,備民用也。

7、改革幣制

對幣制進行了改革。先是加鑄錯刀幣、契刀幣、大錢三種貨幣,與原來的五銖錢同時流通。規定錯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錢一值五十,(“錯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錢,一直五十,與五銖錢並行。民多盜鑄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挾黃金,輸御府受直,然卒不與直。”)這實質上造成了貨幣的貶值,引發了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百姓、乃至很多小商販也很快破產。同時,商人和百姓對王莽貨幣心有疑慮不加信任,都以五銖錢用之,而錯刀幣、契刀幣、大錢基本上沒有被流通。於是,王莽於始建國元年將五銖錢和錯刀幣、契刀幣一起廢除,改鑄小錢和以前的“大錢五十”並用。並下令嚴禁攜帶銅、碳,以防民間私鑄錢幣。這時民間又謠傳大錢還要被廢除,幣制還要改革。百姓對王莽的貨幣也就愈加不信任,且都認為五銖錢攜帶方便,慣於使用,而王莽的錢幣大小不一,不易攜帶,又不易分辨,所以民間私下廣為流通的仍然是五銖錢。於是王莽嚴下令,凡是攜帶五銖錢的,或是謠傳大錢要廢除的,比照“誹謗井田制罪”處罰。由於新幣一直不能流通,次年王莽又改鑄寶幣六種,即金幣、銀幣、龜幣、貝幣、錢幣、布幣,共分二十八個等級。但是,由於貨幣名種繁多,在流通中極為不便,百姓生活更加混亂。

幣制改革王莽最失敗的,在於可操作性不強,在金屬幣時代,錢幣的本身是有價值的,而王莽忽略本身質量等因素,硬性的規定它的價值,自然盜鑄就多,這一點,王莽沒有考慮到,即使能考慮到,也控制不了。畢竟不是今天的紙幣時代,多大面值的錢幣本身紙張並沒有這個價值。

四、王莽的失敗

王莽的失敗是由於他的改革,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而這些人恰恰又是國家機器的核心層,往往是政令所出,下面不作為,行政處於癱瘓狀態。又因為此,激化了許多社會矛盾。特別是錢幣改革和土地改革,觸及範圍廣,使反對派牢牢的抱在一起集體責難。就拿土地國有來說,“王田私屬”的詔令公佈後,遭到了占人口10%的貴族、官僚和地主們的強烈反對,他們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新法的實行;而且由於農民沒有改革的主動權,占人口80%的廣大農民也對此政策不滿,原因是因為“井田聖法”在貴族、官僚和地主的強烈反對下沒有得到實行,沒有土地的農民不僅沒能得到政策許諾的土地,反倒是政策將農民禁錮在“王田”(有的原有私田也被變為王田)裡當牛做馬,獲利更少且毫無自由。在利益集團的迫持下,公元12年,井田制(王田制)壽終正寢,“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向大土地所有者投降妥協,依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樣,王莽試圖解決土地兼併的改制完全失敗了。王莽的五均六莞改革又觸及了商人的利益,商人不能盤剝,自然沒有利潤,沒有利潤自然就要鬧意見,最後王莽就是死於商人之手,可見商人憎恨的程度。

王莽的改革徹底的破壞了他的執政系統,因為所有的官員和大戶幾乎全部遭殃,原本支持他登基稱帝的後來都受到利益的破壞,紛紛反對。在整體的行政機關集體反對的情況下,改革步履維艱。

國力衰微、根基不深、政策太急、朝令夕改,是王莽改革的錯誤和失誤,沒有循序漸漸,一連串的進行快速的社會變革,是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接受的。特別是貨幣的改革,太亂太雜,又不科學,操作起來難度大,引起經濟混亂,通貨膨脹,不能不說失敗。

又加上長期的戰亂,自從王莽巨攝起,戰亂未平,內憂外患,國家機器運轉困難,而且王莽也主動出兵,連續發動對東北、西南各族和匈奴的非正義戰爭。曾派10餘萬人鎮壓西南的鉤町族,其中有十分之六七死於飢餓病困之中;又從各地徵發30萬人進攻匈奴。沉重的徭役、兵役負擔,戰爭的騷擾,使各族人民遭到了極大的痛苦與災難。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方農民相繼起義,朝廷數戰不利,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乃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管之禁。

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

可憐唯一的山東籍皇帝王莽只在位呆了16年,就一命嗚呼了。

五、結語

王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用他的實踐來實現他的理想,雖然失敗了,但不能因此否定他,一般認為王莽是一個偽君子,偽儒生。而我恰恰認為那些持續兩千年的所謂正統的歷代儒生更是虛偽的,他們既然信奉儒家文化,卻極少有用自己的實踐去實現儒家所認為的社會形態,只知道鑽牛角尖,把儒家文化發展成只會忠君思想的洗腦教條,拋棄了儒家根本的社會大同的美好向往。

王莽是一個為實現自己的社會理念而奮鬥的君王,是一個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書生和君王,歷史上僅此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