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古立村弄白屯有一片106畝的“水泡地”,因為地勢低窪,逢汛必澇,糧食產量極低。今年2月,都安盛興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將這片窪地作為糧改飼種植點種植高杆玉米。今年6月,這片窪地收穫青貯玉米飼料近300噸,收入達10萬餘元,昔日的“水泡地”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這是都安瑤族自治縣積極探索的生態綜合治理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發展路子的一個具體例子,它實現了生態修復和扶貧產業共同推進,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處石漠化片區,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屬石漠化區域縣,山多地少,窪地、坡地、山地佔耕地面積比重大,這些地塊因易澇、土壤流失嚴重和產出率低被閒置丟荒,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薄弱的產業基礎為脫貧攻堅帶來巨大挑戰。

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近兩年來,都安瑤族自治縣緊抓國家實施糧改飼項目機遇,在“牛、羊、飼”上做文章,按照“因地制宜,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又養又種”的原則,通過加強組織保障、資金扶持、示範推動、因地施策、治用結合、種養共進等辦法,積極推進窪地種植高杆玉米、坡地種植牧草、山地種植構樹的糧改飼立體種植模式,帶動種植業和養殖業融合發展,助推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據悉,今年下半年,都安縣利用低窪地改造種植高杆玉米“糧改飼”2萬餘畝,佔全縣低窪地約10%。2014年以來,都安縣通過實施糧改飼項目等治理石漠化面積107.08平方公里,初步實現了山青水秀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糧改飼”工作還與當地扶貧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為了有效破除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瓶頸,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力發展貸牛(羊)還牛(羊)產業項目,計劃到2019年底養牛達到20萬頭,養羊達到100萬隻,實現“千山萬弄百萬羊”和“戶均一頭瑤山牛”的目標。“糧改飼”工作根據牛羊養殖青貯飼草料需求,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機械化種收等方式,根據各鄉鎮地形、土壤等條件,對不同地形實施不同品種種植。

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今年上半年,都安瑤族自治縣共完成糧改飼種植面積5.1萬畝,預計年底可生產青貯飼草料38萬噸,可以解決全縣3.2萬頭牛、26萬隻羊的飼料供給問題,全縣“糧改飼”初步實現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農戶種植收益好、企業收益增多規模持續擴大、貸牛(羊)還牛(羊)產業發展前景好,牛羊產業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糧改飼”項目規模的擴大,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農戶通過糧改飼種植,一些丟棄的荒地被重新利用成為增產增收地。按照每畝土地相比傳統種植增收1600元,種植群眾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實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雙贏目標。貧困戶通過糧改飼種植,既能滿足自家貸牛羊的飼料需求,又能通過土地出租或牧草出售獲取收益,增加收入,有效激發貧困戶脫貧摘帽的內生動力。龍灣鄉加範村民羅建寧,今年2月流轉20畝地用於糧改飼種植,今年6月,他以每噸350元的價格賣給了村裡的養牛合作社。“玉米收割機一會兒就割完了,我當場拿到了兩萬多元,以前收玉米得天天在地裡掰棒子,今年不僅省力,還增加了不少收入。”羅建寧說。

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同時,“糧改飼”項目有效地滿足了全縣牛羊產業對飼料的需求,有效緩解養殖企業對牧草料需求的壓力,降低企業外調飼料成本,促進企業擴大規模養殖。目前,都安縣已建成3個萬頭種牛養殖基地,5個規模羊養殖基地,成立了148家牛羊合作社,形成“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社、戶有牛羊”的格局。通過近兩年的發展,都安縣肉牛從9.27萬頭髮展到近15萬頭,肉羊從69.42萬隻發展到近80萬隻,帶動受益貧困群眾2萬餘戶近10萬人。

據介紹,都安瑤族自治縣將繼續科學有序地推進“糧改飼”項目建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再擴種5萬畝糧改飼項目,實現全縣年糧改飼達10萬畝的目標。(文/人民網 韋崇凱 圖/河池網 龍隆 攝)

廣西都安:助推脫貧與產業發展多贏 這種新模式“功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