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魯迅喊出了 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 陳丹青今天都還在灌輸漢字漢語不行的言論。其實綜合起來無非一句話 1840後遺症
魯迅時代是可以理解的,那個時代國家積貧積弱,每個有志勵精圖治的中華兒女都在找出路,所以會有一些過激認識不奇怪。今天還如此這般要麼是水平問題,要麼是骨頭問題。
任何語言文字都不可能是無懈可擊的,如果是所謂完美的,那可能還會很可怕。因為那樣會變成一種信仰式的東西,給思維帶來更大的束縛。
漢語也可以說得很嚴謹,就是多加一些前言、後語。把語言表述複雜化一些,但那樣說話、作文的意義在哪裡呢?嚴謹是語言、文字的第一要素嗎?根本不是嘛。漢語也有既嚴謹又精煉的時候,並不是都不嚴謹。而且語言有一個習慣性語境,按語境這麼說就是嚴謹的狀態了,這些語境就能使得它嚴謹起來。否則我們說話難道都需要說完再解釋半天?合同、法律文書又怎麼辦?事實上所謂的不嚴謹並不會太影響實際運用。所以這個所謂的不嚴謹不會成為我們運用的問題和障礙。
然而的漢語優點卻是別的語言無法比擬的。
第一、由於大量存在通過基礎字義組詞而來的詞彙,這樣的模式,只要你學會常用的那些字,並不需要你專門學習新詞彙就能看懂。因為兩個以上字義不同的字一組合就能有一個能共鳴、有化學反應的新意思。別的語言出現新詞彙是需要學習的,否則你根本不懂啥意思。
所以這方面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儘量不要引入垃圾詞彙和零翻譯詞彙,否則都需要去學習新詞,對於這個語言的來說優勢就降低了。
第二、也正因它存在一定的多音多義,所以文學美感很強。尤其是精煉後的句子。所以你發現,中國流行音樂就是重歌詞,中國曆來都是重歌詞。今天最容易流行的歌曲也是因為歌詞寫得好或者某些方面有共鳴,有意想不到的可愛、有趣,所以才流行。比如喊麥,就節奏來說肯定不行,但他的歌詞路數很對。所以民間草根隨便弄弄似乎風頭並不太輸嘻哈。
玩字、玩歧義、玩諧音這是中國人多大的樂趣啊,今天網絡上有多少網絡熱詞不就是與這個特點有關。完全嚴謹了,你連這個樂趣都木沒有了。
第三、漢語被稱為伊甸園初音,很多語音都來源於自然的聲音。來源於自然反應。而且它是上古的精煉書面語,全世界重要詞彙都是漢語,漢語還可以用來破解歷史文化原貌,可以將混亂了的源流重新恢復。可以讓你看清楚古人是怎麼思考的。別的語言哪裡做得到這個。
更為神奇的是,全世界大多數語言都吸收了漢語語音的基礎含義,並以此出現轉義的相關詞彙。就是說漢語是一把鑰匙。更更神奇的是英語與漢語是關聯性最高的兩個語言,英語詞彙基礎語音都是漢語。英語可以視為漢語的一個分支。就是說英語的流行與漢語的即將流行似乎是天註定的,這種偶然性帶著強烈的必然性。
文字符號也是如此,漢字甲骨文就是今天絕大多數字母的源頭。那些很直觀就能發現是出自漢字的字母就不說了,說過無數次了。舉個沒說過的,比如M這個字母,你知道日本古代一直保留著這個字母嗎?你知道西方那些秘密教會紋飾裡有個很重要的符號就是M嗎?日本的M在鬼子的軍服上都有。但形態可以肯定與拉丁字母無關。其實就是因為漢字是總源頭,人類只創造過一套象形文字。M是女人生產時的形態。文字由中國人創造,紙也由中國人發明,這是註定的。古埃及莎草紙何嘗不是?古埃及人就是西進的中國人為主導的。
昨天我發 頭條微 說耐克為何是鉤子形狀?因為乃在英語裡是九的意思,鉤子、魚鉤就是九字的原型。鉤子也是法老手上的法器之一,另外一個法器連枷是打穀草的工具,在《嚮往的生活》裡出現過。為何中國建築要飛簷四角翹起,就是因為模仿鉤子。鉤子又附會蠍子,黃帝和倉頡都代表蠍子。美國的耐克明顯是文化傳承符號,乃客就是指黃種,既代表九黎,又指黃種三支系。所以乃字還是數字3的原型。江浙乃山與以色列旁邊的西奈半島是什麼意思?一目瞭然。就是西進的羌人命名的。這就是漢語的破解作用。
摩西出埃及裡說一路上吃一種食物叫瑪納,什麼東西不知道。但漢語一介入,不就是馬奶嘛。西進中東的這部分人把中亞最好的馬帶到了中東,就是阿拉伯馬,曾經的天馬。約瑟的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也很明顯就是羌人,摩西也才與妹喜是一個詞。摩西的獅子流派、被遺棄、牧羊的經歷才高度與北三苗羌人重合。瑪拿西同時也是馬奶的意思。所以漢語這把鑰匙一介入,就立馬解開了。
漢語稱為伊甸園初音當之無愧。請不要再用打什麼call來汙染這門語言了。
國病
題主說得不錯,這確實是一種偏見,我因為以前關注過這個問題,在網絡上跟人討論過,所以,我知道一點來由!
前幾年,在一些文人中間,不是流行「這國怎?我陷思,定體問」這一套嗎?
這種「偏見」就是這些這群人搞出來,真正懂語言學的人,不會下這種似是而非的判斷,語言表達嚴謹與否,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是否嚴謹。
你的腦子裡的思維不嚴謹,你就是用火星人的火星語,也不可能將你的思維表達得嚴謹。
我一般總強調人犯錯誤不可避免,對待他人無關宏旨的錯誤,要抱著「理解之同情」的心態,加上網絡匿名,噴人的成本很低,所以,很少言之鑿鑿的給任何人下非常負面判斷。但是,我今天真的要當一回噴子:
這些文人
口口「理性」,聲聲「反思」,卻與「嚴謹、理性」毫不沾邊,不學無術,還要跨行評論。雖然很多人談論這個問題,但是寫成書而且流傳甚廣是兩個人,一個是香港大博士陳慶釗,一個是鳳凰臺的邱震海。
這位叫陳慶釗的「博士」,寫了一本書叫:《中文不是理性語言》
見:http://www.red-publish.com/en/book/2119
書的介紹是:
看了書的簡介,簡直能把人嚇了一跳:竟然還有這種因果關係?原來根源在我們說了幾千年的漢語身上?
大博士就是吊,我們沒文化的吃瓜群眾,畢竟是圖樣呀。。。。。
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就是語言學外行寫的書,結論可以說是張口就來,信口雌黃:
第一,他憑什麼說「中國人做事論道比較情緒化」?何以見得呢?那研究心理學,豈不是有【心理學】和【中國人心理學】?
第二,他創造了兩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詞彙:漢語是「感性的藝術語言」,不是「理性的科學語言」,其實,我大概能懂他說的什麼意思,但這屬於亂用術語,思維混亂的結論。
語言學上從來沒有什麼「理性語言」這個術語,英文中是有個【rational language】一詞。可以翻譯成【理性語言】,是指的計算機專業中的人造的【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如:編程用的【C語言】,又比如離散數學中【數理邏輯符號】就是一種【形式語言】,如下圖的《集合論》的符號:
高中學歷,稍微懂點數學、或者知道一點電腦編程都應該懂。
與之相對,法文、英文、中文等等,就叫做【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
如果是以【rational language】這個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自然語言】是所謂的「理性語言」,這是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的一個問題——
不管那一種自然語言,詞彙絕對不是一詞一義,語法規則絕對會有反例,有些句子根本不符合語法,但它就是對的。還有,自然語言還要根據上下文、語境、環境等多種冗餘信息進行判斷,怎麼可能理性邏輯?
正因為【自然語言】的特點,所以,至今電腦程序很難完全代替人類進行自然語言的翻譯,當然,這個問題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高、全新的算法漸漸得到改善,至於能改善到什麼程度,我不是計算機專業,我不敢亂說。
正因為【自然語言】有歧義,模糊的缺陷,幾百年前說法語,也懂拉丁文的萊布尼茨,就想發明一種完全嚴謹邏輯的語言,發生分歧,不需要爭論,只需要計算,
萊布尼茨的這種想法,最後由英國人喬治布爾完善,也就是今天的數理邏輯,可以說萊布尼茨是程序員的祖師爺!
但今天,還真有人發明一套「邏輯語」,見度娘詞條:
「邏輯語」詞彙來自包括漢語、英語、俄語在內的7種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
語法就是【謂詞邏輯】,詞彙沒有歧義、言文一致、形意一致、文化中立,也就是陳慶釗要的「理性語言」。
但是很顯然,這種語言幾乎不可能被日常應用:
自然語言中的「隱喻、比喻、移情、雙關」等修辭手法不能被使用,人類的想象思維活動,不能被這種語言表達、被這種文字記錄。或者記錄非常麻煩,必須註釋、給出量化。
好比「美麗」這個詞,因為很模糊,有歧義,無法量化,在邏輯語中就沒辦法用。
另外,「演繹邏輯」只是科學的一部分,搞科學研究也需要「想象、聯想」能力。說簡單一點就是「猜測」,然後實驗、推理、再驗證。
所以,這麼大的博士,以這麼牽強的理由,下判斷中文不是「理性科學的語言」的結論,我覺得是很搞笑的。我還真搞不懂!
為什麼要設計「邏輯語」這麼奇怪的語言呢?
就是為了證明語言學上一個有名的假設:
【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美國人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係的假設,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倚賴於語言。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闡明瞭語言結構決定某個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思維習慣。
這個假設分為強弱兩種:
強假設:語言完全限制住了思維的發展的可能。
弱假設:語言會對我們的一些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那麼,也就是說:【漢語不嚴謹】導致【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可以看做是【薩丕爾-沃夫假說】的【強假設】。
但是,【強假設】已經完全被學術界否定,【弱假設】還沒有成為定論,因為:
1、人類的大腦(硬件)和思維活動(軟件)太複雜了,我們目前所知有限,並不是很清楚。
2、建立實驗模型驗證的話,太過於複雜,考慮的變量太多,解讀方式多樣,無法得到嚴謹、排他的結論。
3、而恰恰實驗表明,否定和支持【弱假設】證據、結論都有。
所以目前,【弱假設】懸而未決。
但是,如果從「誰舉張,誰舉證」,「疑罪從無」的角度來看,既然假設不能被證明,那麼,【弱假設】就是無效、錯誤的。
綜上所述:
且不論【中文不嚴謹】這個判斷根本沒有辦法成立,而且就算【中文不嚴謹】,也沒有證據能證明會導致【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所以,從語言學學術角度,陳慶釗的書根本就是狗屁。
我看到其他答主,動不動大談「法語、英語、德語」,而且下一些諸如「德語嚴謹」這般似是而非的判斷,我就想:下這些判斷,你精通這幾門語言嗎?
我曾經在文章中說過:我是沒什麼語言天賦的渣渣,是隻懂點英語的【壓線狗】,所以,我只能談談英語和漢語。
以我的的個人經驗來看:
寫層次結構比較複雜的長句子,英文似乎是要好用一點,漢語需要多一點時間組織,漢語似乎要用短句子表達比較清楚,特別是寫學術論文的時候。
但這完全無關宏旨,我覺得完全可以規避,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影響。
我還是那句話:語言表達嚴謹與否,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是否嚴謹。
再者,如果陳慶釗的論斷成立,漢語不嚴謹,影響了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所以中國人獲得不了諾貝爾獎,西方語言才是嚴謹的。
那麼,非洲很多前殖民地都是以英語、法語為母語,很多黑叔叔英語、法語說得很溜,為何他們連自己的國家都管理不好,一直都是貧窮愚昧,就不談什麼諾貝爾獎。
我搞不清陳博士所說的【邏輯思維】是個什麼東西,我看來邏輯思維強,是反應在數學、幾何上的。
一般一個國家的初等教育都是說自己國家的母語,中國初等教育也是漢語。而且孩子可塑性較強,如果漢語導致中國人邏輯思維差,中國孩子就能反應出來。
從初等教育來看,中國學生恰恰要甩比西方學生幾條街,獲得最多的奧數獎,聯合國搞的國際測驗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英國人都跑中國取經。
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獲獎學生的樣本有限,但這位陳博士,能拿出比我更好的數據來證明嗎?
所以,我真的搞不清這個博士所說的【邏輯思維】是什麼東西嗎?
邏輯思維只是創造性思維的一部分,而且邏輯思維好,並不代表就能創新。
因為邏輯是機械式的運算。是從已知條件,也即前提中,推導出隱藏在前提中的東西,並不能產生新知識。
所以,創造性思維,關鍵要找到正確的推導前提,也即所謂的歸納法思維。邏輯思維一般是指演繹法思維。
比如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邏輯推理部分十分簡單,最富創造性的是,可謂愛因斯坦的【哥白尼翻轉】:將光速不變當做前提,加上隱含前提:相對性原理,再進行推導,就很好的解釋了當時科學界頭頂的烏雲:邁克爾莫雷實驗。
你會證明勾股定理,或者懂初中數學,就能懂狹義相對論邏輯推理部分。
香港媒體中不少這樣的奇葩,有個叫陶傑的傢伙,那真是一個活寶,天天在報紙上講『邏輯』,白人就是邏輯,中國人就是沒邏輯,他就是服他的白大人。
而他的白大人,跑到中國來取經,跟中國人學數學和邏輯教育。
無知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還自以為掌握真理,我是他真的沒臉在報紙上寫文章。
一口廣東腔爛英語,天天在報紙上大談英文,他對西方學術一無所知,只是無腦跪舔,總想扮演英國的Mr.All known,卻是個十足的Mr.Bean,英國的豆子先生最大的滑稽之處是不知道自己是小丑。
不過你不得不服,人家就是香港人封的才子,他就是能靠賣文為生。
我在想,陳慶釗博士如此外行,他專業是學什麼的?
在香港觀堂利諾書院的網站,查到了陳慶釗的學歷,真是吊炸天,分別是兩個野雞大學的商科碩士和商科博士:
這個所謂的Bulacan State University 的,就是菲律賓 的一個野雞大學,以前我國縣級幹部,組團去這個大學拿博士學位。交錢就可以,甚至不用讀,你自己去想,這是個什麼大學?
當然,你會說這是【唯學歷論】,【工商管理博士】就不能研究語言學?
當然可以,但是,你想一想,憑今天的人類的學術體系的複雜程度,跨行研究基本上是值得懷疑的,所以,所謂民科除了被害妄想狂一樣的亂叫,正兒八經的科學工作者誰搭理他們?
又比如:我是學工程的,假如我說我自學成才,要幫你做心臟搭橋手術,你敢嘛嗎?
加上這本書完全是外行的臆想,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一本沒有經過同行審核的爛書,不具備什麼參考價值。
臭雞蛋不需要一個個嘗,有經驗的人看一眼就知道。
哪知道陳慶釗博士意猶未盡,他又出了一本,看了簡介就讓人噴狗血的書:
他又自創一些奇形怪狀的術語,還跨行玩起【腦科學】:
「漢語作為一種圖形文字」是什麼話?世界上那一種文字不是線條組成的圖形?
「中國人二元性思考模式」,先不談他難道鑽到每個人中國人的腦子裡,能知道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他所說的「二元性思考模式」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我們知道哲學上,有笛卡爾有【身心二元論】,還有【二元對立】,思維方法上我聽說過「二元思維、多元思維」,但根本就可以好壞優劣之分。
如果要講【邏輯】的話,就是要「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1始終是1,是1就不是0,不能同時為0又為1,【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是邏輯學的基本公理。
但是他的【二元論】真的很奇葩:
大部分的華人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二元性思維結構,這種二元性思維結構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上,絕大部分的老百姓是用語音區來思維,他的思維特性的行為表現是實際、勤奮、刻苦、順從、忘我,比較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
藥都不服,但不得不服這傢伙,我看到這裡一口水都要噴出來:
他是怎麼知道中國老百姓腦子是這樣想的?什麼語音區思維就服從,容易接受權力支配?
他把每一箇中國人的腦子掀開看過?
再退而求其次:選取一定的樣本做過心理學實驗?但他根本就沒有做心理學、腦科學實驗的能力呀。
答案很顯然:腦補。
先不論從漢語能不能推論出【華人比較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難道說了幾千年漢語的中國人【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
中國人從兩千多年前就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秦代以後,朝代更迭大致就是一部造反史!英國到現在還有貴族,九十年代才取消議會的貴族世襲席位。
【腦科學】這一套就懶的評論,一個野雞大學的商科生大談【腦科學】你覺得靠譜嗎?
無獨有偶,鼎鼎大名的鳳凰衛視的新聞評論員邱震海,也是有一套差不多的「二元論」。
邱震海曾經去「理性嚴謹的德國」留完學回來以後,大談德語和德國思維方式,如何嚴謹,稱要用「德國嚴謹」做新聞:
我是沒留過學的中華土鱉,我也不懂德語,我在網上曾遇到過有一批號稱是【留德華】的群體。
那裝B,真的裝得令人髮指,開口「你治學不嚴謹」、閉口「你不像做學問的」,好像去了德國個個都成了康德、黑格爾。
你要說德國不好,真要跟你急!
他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人成熟嗎?》,洋洋灑灑大概有幾十萬字:
書名就敢用來具有十幾億人的集合【中國人】,還大言不慚的診斷出:中國人【缺乏一場民智的啟蒙】,那種俯瞰眾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勢是一覽無遺!
我是很服,這些動不動下【全稱判斷】的人,何況還是每一個獨一無二,行為、思維都不確定的的個體:人。
而且很明顯,書名提問已經暗示了【中國人不成熟】,也就是說,十幾億人中,就他是成熟理性的,所以他能診斷出來【中國人不成熟】。
要靠他的【德國理性】,來啟蒙你們這些腦子不開化的中國人。
他是留學過德國的人,閉口開口理性,他應該把康德的文章《什麼是啟蒙》好好讀一讀。
啟蒙說簡單一點就是:叫你用自己的腦袋,正確的方法想問題 。
理性跟人的語言、行走能力一樣,人人具足,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未啟用,並正確運用,而是輕易相信別人的思考結果。
西方的啟蒙運動主要是針對宗教社會下的那些愚民,相信《聖經》句句真理,相信牧師是上帝的代言人。
康德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應該跟我們學走路、說話一樣,嘗試正確運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依賴他人。
並不是邱震海那樣,自以為是的站在雲端,向大眾灌輸那一套你自認為正確的空洞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這麼簡單的道理,老師教過,開明的父母教過,中國聖人、西方哲人都講爛了,要你啟什麼蒙?把自己啟蒙好。
陳慶釗與邱震海惺惺相惜,節選邱震海書的「精彩」部分,寫了幾篇長文,發表放在自己的專欄: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author/alexchan/)
他似乎很認同邱震海書裡的金句,因為邱震海書裡的判斷,跟他十分相似:中國人「沒理性」、「思維缺乏穿透力」,「情緒化」,「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德語嚴謹」「漢語無邏輯」等等之類的。
我看了這幾篇文章,陳慶釗用的一些腦科學的術語,天花亂墜,但囉裡囉嗦,不知所云,就是不能將一個簡單的問題講清楚:【使用漢語】和【中國人缺乏理性邏輯】的因果關係是怎麼樣的?
如果說我理解能力差,讀者可以自己去看,看我說得有錯嗎?
而且,這傢伙曲解引用資料簡直是顛倒黑白,他引用中文大學張學新的一項研究,來支撐自己【說漢語,沒邏輯】的結論:
辛虧我以前讀過張學新的論文,谷歌學術中的論文題目:
張學新教授的研究成果:
發現中國人在閱讀漢字文本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腦電波,是其他拼音文字沒有的,指出漢字的獨特性,提出漢字拼義理論。
論文沒有給出任何褒貶,也沒有說學漢語會學成沒邏輯的腦殘,甚至是褒揚漢字的特殊性。
因為這是香港中文大學很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所以,當年在學術界很轟動。因此我讀過。
香港中文大學在對這項研究的介紹,是對漢語漢字的褒揚,而非貶低:
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249
可見這人有多麼不誠實,這種有明確信息源的信息,他就能曲解到這種地步,那些沒有信息源就可想而知。
後來,陳博士再接再厲,又寫了一本【民主腦】,大意是中國人說漢語,所以導致腦子缺了【民主神經】,搞【民主】也很難成功:
我還真是服了他,他就跟漢語漢字懟上了!
所有的書都是漢語漢字寫的,那以他的理論,他的書也是毫無邏輯?
大膽提出設想當然是沒問題的,但是陳慶釗的問題在於:跨行研究,又沒有做功課,結論如此之草率,以致你看了簡介就知道毫無價值。
陳慶釗他的這套理論,在他們那個那個圈子裡非常流行,一些文人經常引用,比如最近去世,號稱【殖民三百年】的那位,還有這位這本書的作者:
他引用這位大博士的「研究」的時候,口氣大到了什麼地步:
他們這類人很多,還有一個打籃球的,天天在網上博客宣傳「漢語漢字把人學成腦殘」這一套!
哲學羅素那句話說得真沒錯:
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愚人和狂熱分子總是對自我如此肯定,而真正的智者內心卻充滿疑慮
這些人都有一副相同的德性:自己感覺在雲端俯瞰眾生——堅信自己的正確,相信自己比所有人中國人都聰明。其實,是由於自身經歷和先入之見,導致陷在自己的偏見中無法客觀的看問題。
反思我們文化中的糟粕,不是不可以,也是需要的,但上述幾個人的論述,完全是劣質、膚淺、衝動的胡說八道。
我一直就認為兩個人的反思點評很有道理:
第一是楊振寧先生:華夏文化在學術的思維方式表現為:重歸納(Induction),輕演繹(deduction)。
第二是陳寅恪先生:華夏文化思想的特點跟古羅馬人很像:注重實用,不究虛理,長處短處皆在此。
當然,這也是一家之言,不要因為這兩個人名氣大,就認為是金口玉言。
比如陳寅恪說中國人在建築、繪畫、雕塑方面,比不上古希臘人,但是這個話的時代背景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新的考古發掘顯示,比如:寫實雕塑,比同時期的古希臘一點都不差。
至於說建築方面,我個人覺得還是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中原文明最少成本、最易得的材料肯定就是夯土,沒必要用石材。
不過,古希臘人真的很逆天,我是很佩服古希臘人思想深邃和嚴謹。
----------------------------------------------------------------------------
最後我說點歷史:
【德語Deutsch】 的詞源意思是【人民的語言】,德國這個國家誕生很晚,德語標準語誕生時間也很晚。馬丁路德用德語翻譯《聖經》以前,德語是一種有多種方言的土話,就別談什麼「哲學語言」了。
日耳曼人曾經無比自卑,認為法語才是理性、優美、高貴的語言,德國皇帝、貴族都以說法語、拉丁語為榮,跟下等人才講德語。
到了黑格爾那裡,又稱【德語是適合思辨的語言】,黑格爾又不懂漢語,就稱【漢語不適合思辨】,錢鍾書還為此狠狠的黑了一把黑格爾「無知」。
這跟今天很多人不懂一門語言,就以刻板印象就認為這門語言如何、如何一樣,
而法國人也同樣,1654年7月,帕斯卡寫信時候,因為找不到對應的法語詞彙,只能用拉丁語表達。於是帕斯卡略帶憤慨又無可奈何的說:法語一點價值也沒有。(見《16世紀的不信教問題:拉伯雷的宗教》)
英文也經歷了相同的過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用拉丁文寫的,因為,英文當時非常土的土語,當時的人認為不夠莊重,且難以表達複雜的思想,而英文今天成了全世界的學術語言。
拉丁文曾經被歐洲日耳曼蠻子視為吊炸天的高貴語言,認為拉丁文優美又理性,但是,曾經的古希臘人認為拉丁文是野蠻人的土話。
所以,我以為:語言並不是靜態的,語言和思想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不斷完善,內涵不斷豐富。
像中文、英文、法文這樣歷史悠久,人文深厚的語言,我認為是「歧義、嚴謹」二者皆可——
「歧義」製造微妙的一語雙關、「可解與不可解」的朦朧意境,文學、詩歌需要,
「邏輯嚴謹」,使之表達思想準確無誤,科學、哲學、法律需要。
所以,對待這個問題:
不要學韓國人的妄自尊大:韓語諺文宇宙第一。
也沒必要跟這些人一樣妄自菲薄:說漢語會成腦殘。
我想對這個回答下有些對外漢語專業的人士說:
漢語的語法無定式,非常靈活,不等於無法表達嚴謹邏輯的思想(把這句話好好理解三次)。
因為嚴謹的邏輯表達,只需要非常簡單的語言。邏輯說簡單一點就是【重言反覆】。
比如一個三段論推理,可謂非常嚴謹,也非常簡單:
1、人必有一死。
2、蘇格拉底乃人。
3、蘇格拉底必死。
這不嚴謹、不簡潔、不易懂嗎?
邏輯真正難的是,條件較多的時候,很難理清、判斷邏輯關係,做邏輯運算。也就是英文所說的more is different。
語言是「無罪」的,「有罪」的人使用語言的人。如果你自己的腦子一團漿糊,什麼語言都無濟於事!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個說法沒錯,漢語沒有部分歐洲語言嚴謹,特別是法語。
聯合國的公文可以由英語漢語等寫成,但最標準的版本是法文版本。
原因有兩點。第一,中文容易產生歧義的語句較多。比如夏天的時候可以說,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的時候你也可以說能穿多少穿多少。如果你結合了語境而且聽的是語音,是能夠理解的。但如果沒有上下文,而且是閱讀的文字材料,你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讀懂他的意思。
第二點,詞彙的原因。學過英語的都知道名詞有複數形式,動詞有十六個時態。學過德語的知道,一個詞是分陰性陽性和中性的。而漢語一樣都沒有。這些詞有不同形式有什麼用呢?最關鍵還是讓語句減少歧義。比如漢語的我吃飯了。是一句有歧義的話,可以是吃過後說也可以是快要吃飯的時候說。但是英文裡動詞有時態,肯定不會讓你產生歧義。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但是盲目的自信只是自大而已。
我的公眾號:正念力行。一般寫工作方法,讀書筆記和excel的使用技巧,如感興趣可以關注。
馭風者1979
這不是偏見。這個提問從用語上就會導致很大的爭議,我認為,分析討論問題,首先定義要明確,不能最後都陷入“名詞之爭”。
一、“歐洲語言”是什麼,包不包括英語?英語現在不是歐洲地區級語言,而是全球性語言,但從起源上看確實屬於歐洲語言。假設要在語言的“強勢”與否上作比較,漢語在將來也唯有英語這個對手,所以我將只談英語,說實話我也只懂點英語。二、漢語與英語如何比較哪一個更“嚴謹”?三、談到這些,接下來才是這是不是“偏見”以及這種“偏見”是從何而來。
某種語言與他種語言比較是否更為嚴謹這個問題,既然是語言,首先當然是從詞彙量上來比較。《漢語大辭典》收錄漢字二萬餘,詞語三十八萬餘,《牛津英語辭典》收錄單詞六十萬餘。實際上,按照國外學界的估計,單從數量上看,《牛津英語辭典》的收錄僅僅是冰山一角,英語單詞早已遠遠超越一百萬,因為“世界上光是真菌種類就有60多萬種”。
其次是否“嚴謹”,可以從被使用的領域來看。中國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國勢也蒸蒸日上,但是遺憾的是,在國際學術界英語是絕對的通行語言,國際排名前二十大學幾乎全在英美,在當今發展最為迅猛和對未來最具深遠影響的信息技術和理工農醫領域,英語呈“一統江湖”之勢,當然是否能“千秋萬代”,還在未知,但現狀是漢語無法望其項背的。
再其次,怎麼看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語言現象。現在外國人學漢語的,據說己經超過三千萬,但是坦率說,基本上只是出於要麼是個人興趣,要麼是文化娛樂領域,要麼就是做生意賺錢,舍此無他。我們自己呢?我老是被那些“最什麼之一”、“或如何如何”、“被指什麼什麼”之類的表達煩得不得了。更應當注意的是,英語對於任何其它語言是開放的,任何語言中的詞彙、表達,只要英語認為是可用的、合理的,吸收!拿來主義!我們以前說的“Long time no see”已經完全為英語所肯定(好萊塢與中國或華人毫無關係的電影中已經使用)就是證據,這表明了這種語言至今仍然是生機勃勃的。
作為中國人,我也有基本的民族自尊心,但是有時候有人說到中國有什麼不足,我也確實沒法說這就是一種偏見,也不會去追究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簡明自在
是的,我的這番話跑題了,但不能不說出來,您可以選擇現在立刻離開
有些人居然能從『語言』扯到『民族性、『工業革命不可能從中國開始』……
又在玩弄各種名詞,實際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有眾多的人口組成的。每個人的思維恐怕都很難說是一致的,思維方式也很難說完全一致。況且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相差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大,在具體事務的操作中,沒人會拘泥於各種主義的條條框框。
實際上,人的思維是不能用什麼主義去貼標籤的。人的思維並不總是遵循一成不變的路線,人又不是機器,哪有那麼精確?可是詞語這個東西具有遮蔽性。已完全可以自說自話的劃定一條分界線,這邊的人屬於經驗主義,那邊的人屬於理性主義。這條線真的存在嗎?夠嗆。但是邏輯辯論常常會使用這一招,而且屢試不爽。
先劃定一個界限,貼上一個標籤,然後就可以開始歸因了。經驗主義是high的,理性主義是low的。這樣的分析方式,是自己在騙自己。哲學思辨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
人腦無法處理模糊的量,必須想盡辦法把模糊的東西變成涇渭分明的東西,也就是“質變”。這個過程不知道要打多大的折扣。
人在總結經驗的時候可能會發生歸因錯誤。你把英美現在的地位和他們的思維方式掛鉤,思維方式當然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不那麼容易改變的。實際上等於是變相在說,英美的先進是孃胎裡帶出來的,別人追也追不上。
我認為你不該把現狀和思維方式
掛鉤,因為這是無法證偽的。你排除了偶然性的因素。
社會環境,經濟發展都會塑造人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也一樣,人也會塑造社會的形態。這是個複雜的互動過程,也是迭代過程,會具有混沌效應的,因此即便你能對過去好好的總結,獲取經驗,但是無法對未來做判斷。
我倒是不認為思維方式是孃胎裡帶出來的,我也不認某種思維方式就一定屬於某個民族,如果是那為什麼『文藝復興』前會是那麼一副德行?
一切都在變,無外乎時間長短罷了。 如果一定要把某種思維方式和某個民族捆綁,然後把現在的優勢地位和這種思維方式捆綁。
這種行為和古代帝王沒什麼不同,劉邦草根出身,登上皇位以後,總要編出點神話,感應生子之類的,他爹瞬間就不是他爹了,他是上天的兒子。朱元璋也有很多神蹟,小時候在廟裡掃地,泥塑的佛像會自己走開,等他掃完了再坐回蓮花座上。
總之,這種歸因方式實際上就是說,某某人有現在的成就是早有跡象,由來已久的。從小就天賦異稟,成長過程有各種加持開掛。因此旁人就不要妄想向他效仿了,學也是學不來的。
實際上,這種種的說法和理論都是在穩固既得利益者的位置,有些人就這樣自覺或不自覺就著了道了。
儒家學說在歐洲近代啟蒙運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洛克、休謨、魁奈、霍爾巴赫、萊布尼茨等人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的尊孔,目的用孔子的思想反對專制政治,反對愚昧的宗教狂熱。打破歐洲封建世襲和神學統治,催生髮展了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人權觀、博愛觀、理性觀、無神論觀等現代觀念,促進了人文、政治、經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說的發展。
伏爾泰在《論孔子》中寫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孔子思想是理性,民主和公平。法國1793年憲法所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以及法國1795年憲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宣言》都寫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別定義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這一排名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確認。
我知道有人要跳出來“批儒批孔”了,這些人對儒家的理解無非是固守程朱理學的腐儒!宋朝大概算是儒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宋末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是不是儒生? 在沒有民族國家概念的年代儒學充當了這個凝聚力的來源你怎麼不說?人家顧炎武還能在沒有民族國家概念的年代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你就選擇性無視了?
我沒系統研究過儒學不敢說他有多好,也不像有些人自以為是敢於隨意批判儒學,我只知道我從小接觸的文學和哲學思想裡面有不少出自儒家經典。對於此只需要批判性地接受而不是照單全收,更不是全盤否定!!
我不認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有什麼錯誤,這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嗎?講忠誠,守信義,講法度,多學習,孝親愛老,有什麼不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誠信是重要的一條,這就是對儒家理論的傳承而並對非來自國外,友善這一條則源於儒家的“仁”,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儒學思想自然有它的弊端,因為其是歷史的產物,自然會受到歷史的侷限!但儒學思想同樣有其值得提倡和傳承的合理內容,比如他的文學成就和哲學思考,討論一下儒家思想或者說孔孟之道哪些對當今有用哪些無用不好嗎? 用現在的價值觀世界觀來批判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思想體系有意思嗎?至於一棒子打死不?
只要有點文化的人都不會否認一個事實:基督教的歷史是反對信仰自由的!儒學的西傳與造就的遠超西方的物質與精神文明與理性秩序,這是西方近代文明奠基者敢於反對和擺脫基督教信仰壟斷而尊華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才有他們理直氣壯的敢於提出“信仰自由”這個概念,並視為最基本的人權之一。問候是:為什麼基督教剝奪信仰自由、反普世價值這一陋習,伴隨洋槍洋炮而席捲東南亞,成為這些國家社會亂源之一?基督徒和我們所有的中國人能否正視這一基本事實呢?明白以上道理,就明白了為什麼包括華盛頓這些美國總統否認自己是基督徒的原因了。否則,不要談什麼民主價值,你根本不懂那是否則一神教獨大以後的成果之一。
西方啟蒙思想家用孔子思想理念來抨擊歐洲的封建專制主義和天主教的思想專制,倡導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一百多年後,眾多中國人卻反過來用民主、反愚民奴化教育的口號反對孔子的儒家……可笑,可笑啊
再一次提醒:
試探人間道
有著五千年歲月的漢語在古代時就已經完善了漢語的邏輯思維,如諸子百家的文章,老莊思想,孔孟之道,奇門遁甲,孫子兵法等等都說明了漢語的邏輯思維是其他語言不可能達到的!
春秋先賢們的思想已經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深刻的理性和思辨思維,不知道那些專家們是否讀過這些著作?現在總有一些人試圖否定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不知道他們想要往哪裡去?
我覺得不應該說成是偏見,嚴謹與否並不能表示語言的好壞,就比如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比英語更嚴謹,可是它只適合編程適合機器去理解,而漢語卻更適合人類,因為人類可以思維跳躍可以抽象思考,根本不需要有些累贅的嚴謹。但是機器語言就必須嚴謹,因為機器不會自己思考不會跳躍思維,最起碼目前還不會。
現在的人真的傲嬌,自己說不清話怪語言,自己掙不了錢怪社會,自己沒自立能力怪父母,我有什麼好說的呢?本來這世界就是強者生存論,當我們再次站在世界之巔時看看還有誰會來詆譭。
笑搞
認為漢語不如歐洲語言嚴謹的偏見產生於一些人認識上的浮淺。個人認為,歐語是小學機械形語言,漢語是大學智慧形語言。學習歐語只可以鍛鍊人的記憶力,學習漢語可以同時鍛鍊人的記憶力與思維能力。無論是形象思維能力、還是抽象思維能力在學習漢語中都可以得到提升,學習歐語是絕對做不到的。說漢語不如歐語嚴謹,是因為漢語太豐富,而一些人的寫作與理解能力不夠。只要有一定的漢語寫作水平,並認真一些,一定能寫出無任何岐義的文章。由於人們口語上的習慣和寫作時的隨意,漢語文章容易出錯不假。我就是其中之一,只怪自己學漢語不好,怪不得漢語不嚴謹。文章嚴謹不嚴謹,主要靠事實與邏輯。事實清楚、邏輯分明,就不可能讓人產生岐義。即便有錯字、病句,讀者也可以理解文章的思想。漢語分古代漢語與現代語言,古代漢語更加精煉,但也有許多無任何意義的千古文章,只是不容易讀懂。大眾化的現代漢語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並不能說明漢語不嚴謹。不嚴謹的是人們的腦袋,而不是漢語本身。
漢語言的魅力在於它由象形文字組成,裡面有無數的歷史智慧。指鹿為馬、肓人摸象、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守株待免、刻舟求劍等等這樣的成語典故,四個字中有豐富的內容與智慧,讓歐語如何表達?漢語並不存在嚴謹不嚴謹的問題,我們的頭腦不嚴謹才是根本問題。
近代中國落後了,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漢語或其他的東西落後,而是人們的頭腦落後了。人們最需要改變的是頭腦,而不是其它具體的東西。漢語當然需要改進,但首先要改變一些人崇洋媚外的頭腦。學習別人的語言是必要的,但不要忘記自己是誰。
漢語的確不容易學好,就因為它高深。最後留給網友們一個問題,假如讓歐美的孩子們象中國人學英語一樣學漢語,會怎麼樣呢?歐美的孩子們會自殺嗎?歐美會因此而發展不動嗎?
貧孝康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歐洲語言文字的形成與語言文字的分化。希臘地理位置位於地中海,處於非洲、歐洲、亞洲的交匯點,註定了歐洲文明及歐洲文化的歷史使命只能由古希臘來擔當。
歐洲文字的根是源於古埃及象形圖化文字聖書字,歐洲又受兩河流域鍥形文字(蘇美爾文明),及西奈象形文字(今敘利亞一帶)影響,前兩種文字的特點都是書寫相當複雜,註定了其文字只能掌握在少數統治階層及祭司手中,普通大眾無法得到普及。後一種西奈象形文字被希臘接受後有字母化趨勢, 一直到中亞的腓基尼(黎巴嫩)出現書寫簡單的字母文字的出現,被古希臘接受形成後來的歐州三大文字,拉丁語系、日耳曼語系、斯拉夫語系。
縱觀歐洲文字的形成,幾乎都是外來文化影響,所以歐洲文字與歐洲本身沒有血脈相連的血源關係,也就是沒有文化的向心力。沒有文化向心力的語言文字,註定了歐洲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註定了歐洲各國在語言文字的各不相同。作為表音字母,字母數量較少的拼讀文字,其好處是初期較容易為普通人接受,有利於普及與傳播。到後期逐漸反映出它的弊端,歐洲字母拼音組詞,每一個詞都是獨立的,有新的事物出現就心須從新拼讀組詞,隨著時間的推延其組詞量越來越大。以英語為例其總詞彙量約為98萬,英語母語國家,初級英語讀物單詞掌握量為4000左右,中級大學為10000,高級專業性20000,語言專家學者70000至80000左右。相隔100年的文獻已較難讀懂,相隔幾百年的文獻需要語言學家來解讀。
因為歐洲語言文字組詞,大部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解讀比較直達詞意,所以大部分人會認為歐洲語言的邏輯性強。其實不然,同一段語言或文字如果能用較少詞語表達清楚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邏輯性強,歐洲語言文字做不到這一點。
中國的漢字起源有證可考的是二萬八幹年,在山西省大同的峙峪遺址,出土了早期骨板刻字,可辨認其中的男、女、人等早期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文字。九幹年至七幹八百年河南省賈湖遺址的出土了龜甲、骨器、陶器、石器上的刻字。四幹二百年的山西陶峙遺址出現了陶器上的象形刻字。三幹六百年河南省安陽殷虛出土的象形甲骨文,其字意與現在漢字相差不大,是目前中國已出土的早期嚴密的文字體系。
中國的文字一脈相承,直至今日。漢字集形象、聲音、辭義於一體,這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學習漢字先觀字的圖形,後習讀音,再釋義,有利於人左右腦的開發。初學漢字可能些難,但學會後一個成年人漢語的識字量只要2000到3000個字,一般的閱讀文報就不存在障礙,而英語必須要達到8000的詞彙量閱讀英語文報才能與漢語相當。究其原因是漢字每個字都有特定的意思,觀字而知其意,這些字按二、三、四個字不同的組合產生新意思,也就是有些詞語不需要你去專門的記憶,你看到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現在的中國大多數人,可以看懂秦朝以後朝代的文字(秦朝採用的小篆大部分人只能看懂少量文字),這在歐洲人看來是不可想象的事。用中國漢字寫的短詩詞,如果翻譯成英文不但意境全變,還會變成長篇,完全喪失中國漢字詩詞言簡意切,意境深遠的本意。
漢語不如歐洲語言嚴謹這種偏見的根源,主要是由於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面對當時落後的中國,國內有些知識分子和學者全盤接受了西方文化,希望以西方文化來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有病亂投醫"甚至認為中國的文字都是落後的,甚至有些學者提出了應該廢除漢字,採用西方的拼音文字。從1915年至1923年新文化運動是其中的高潮期,新文化運動好處是拓展了當時中國人的視野,喚醒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但同時的反傳統,動搖了中國幾幹年來積累的國學根基,直接導致了以後的國文變成了語文,導致了中國的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脫節。
隨著二十世紀過去,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傳統國學正在迴歸,我們終於發現中文漢字真是一種偉大的文字。方形漢字閱讀是人目光的面接觸,相比於線性字母辨識度更高,漢字見字知其意,詞語生成及聯想的關聯詞可以同步生成,使漢字在閱讀速度上遠超字母文字。漢字的內置信息量值,是其他字母文字的二倍以上,是目前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反映在紙面文本上,同樣的內容,漢字文本一定是最薄的。跨越幾幹年的漢字歷久彌新與這個計算機二進制與互聯網時代一點都沒有違和感。
時空星瀚
因為作為以象、音表意的漢語攜帶的信息量遠大於表音的拉丁語系的語種,而且在漢語中大部分情況是:越簡潔的句子或句式攜帶的信息量越大,因為中國文化講究大道至簡,比如文言文,所以中國人讀書講究悟!而拉丁語系由於單純以音表意,文字的創造源於對音節的記錄,具體的音律節奏表達了不同的事物,所以對事物的表達更加具體,而意義也是依附於具體。
在對新事物的表達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兩種語言的顯著差異。
在對新事物的描述上漢語可以用符合新事物意義的漢字組成新的詞彙,比如海國圖志中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表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者手機,電視,電冰箱,微波爐這種現代的家用電器;也可以用表音字來組成新的詞彙,比如迷你(mini),比基尼(Bikini)等。而拉丁語系則需要用已經用來表達明確的含義的音節,音律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彙(詞根,詞綴)比如以Muse(希臘神話中的藝術女神)為詞根的單詞基本都在表達與文藝有關的東西,amuse(娛樂),music(音樂),museum(博物館)等,當然還有需要加前綴,後綴的單詞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正是因為拉丁語系的語言從一開始就沒有把意義作為文字記錄的立足點,只用音節來表達事物所以在遇到新事物時,要麼用已知的音律音節表達,要麼創造新單詞。自然語言也就更加嚴謹,同時,拉丁語系的音樂律動感更強,上手難度不高,也是拉丁語系的優點,這促使拉丁語系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大範圍的傳播並使用。而缺點就是,不利於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因為隨著文化的發展賦予具體事物的意義會不斷變化,原有的意義可能在新意義衝擊下而慢慢消失,亦或者隨著認識活動的發展,終有一天,拉丁語系的語言會遇到無法用音律,音節來表達新事物的時候,而這個時候就會賦予原來具體事物新的意義,從而間接導致前一種情況的發生。相對來說,在漢語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現代漢語的意義正是從古漢語上發展而來的,所以,即便是沒學過文言文的人第一眼看到文言文後也大概能猜出其中要表達的意思,而隨著文化的不斷髮展,漢語中詞彙表達的具體含義也會隨之改變,但這種改變一定是基於原有意義之上的,所以並不妨礙詞彙對具體事務的表達,比如黑馬,汙等詞彙。
所以嚴格來講,兩種語言各有優劣,從文化傳承發展的角度上講,拉丁語系的語言與漢語相比則稍遜一籌。而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上講拉丁語系的語言則比漢語的傳播速度更快。
一臉小學生
這不是偏見。而是不嚴謹,你沒有分清漢語和漢字的區別。現代漢語形成不足二百年,是立足於漢字系統、從古漢語文言、白話發展出來的新語言體系~這個語言體系還在發展和完善中,語法確實混亂不堪~但,先別噴~但是,我們有漢字系統作為補充~也就能基本彌補這個問題。
表音文字因為沒有表意的字本位系統,自然而然會衍生出強大複雜和嚴謹的語法系統來消除歧義。語法上有黏著語、曲折語等。都是通過詞型的發音變化和增加前後黏著發音來強化語法結構。
而中文是有一套表意的文字存在的,這套文字系統是可以脫離語言而單獨存在的(日文、舊韓文、舊越南文等文字系統都是這套文字系統的分支)。中文在語法上稱之為分析語。分析語一般都是字、詞本位系統,就不會出現單獨依靠發音來定義語法的問題~因此我們國家的語言自從有了文字系統,發音系統就在不停地退化最終從多音節發音退化(或進化)成了單音節發音為主。中文的語法也從綜合語(上古漢語也有黏著語特徵,可以認為是漢字系統未成熟之前的發展狀態)發展成了分析語。
不過近年來,詞本位的英語似乎也有逐漸分析語化的趨勢~我猜語法簡化和模糊化似乎是一隻趨勢…僅僅是不負責任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