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峯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教育部做投資人,持續不斷地砸錢,從十年前開始計算,到本世紀中葉,這四十年間培養幾千個優秀博士應該不再話下,怎麼著也會有一兩個“錢學森”或“楊振寧”脫穎而出吧?感覺還真不好說……

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峰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2018年8月1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

到本世紀中葉,在高等學校建成一批引領世界學術發展的創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領域形成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學科,培養出一批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2050年前後,新一代的錢學森、楊振寧會出現嗎?

1

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峰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出臺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這是“珠峰計劃”的試點版本,在一些重點高校鋪開。

與之相配套,清華大學同年開始實施“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人才選拔方式相當於加強版的“自主招生”——看重學生在重點學科競賽中的成績,同時由清華出題測試,比如計算機班是“奧賽+校內二次測試”。

高材生進校後,由清華大學配備一流師資“開小灶”,畢業後推向國外名校繼續讀碩、讀博,學成歸來後再為國效力。

從培養形式上看,前期與奧數培訓差不多,只不過換成了官辦體制。後期又與公派出國留學類似,走國家培養的路線。

2

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峰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十年過去了,試點效果如何呢?

今年早些時候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拔尖人才培養論壇”上,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楊振寧教授提到:

對於創建一流科學家不太成功這件事,是值得討論的。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這三個題目相關的是值得大家討論的。

十年培養出科學家?這一批學成的博士、博士後要達到計劃要求,還需要時間。

“珠峰計劃”的初衷是回應2005年轟動中國社會的“錢學森之問”: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而2018年8月教育部下發的《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向全社會推廣一流科學家的官方培養方案。

3

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峰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端科研人才的培養總要經過漫長而艱苦的“基礎建設”階段,而教育部在承擔基建啟動的“天使投資”。

教育部做投資人,持續不斷地砸錢,從十年前開始計算,到本世紀中葉,這四十年間培養幾千個優秀博士應該不再話下,怎麼著也會有一兩個“錢學森”或“楊振寧”脫穎而出吧?

感覺還真不好說。

當下的培養模式仍然是服從國家意志的、機器化的“科學家”生產線。

對於國家而言,科學家要服務於頂層設計;而對於科學家而言,這首是一份體制內的工作。

多年前,媒體報道過一位中國的奧運冠軍在接受採訪時痛不欲生地說,再也不想練下去了!太沒意思了!

體制下的苛責會讓工作變成掙脫不掉的夢魘。

舉國體制下的“科研國家隊”,進去不容易,出來更不容易。為國效力是要出成績的,總要講個投資回報吧。國家培養了你,要用實際行動為國爭光。

4

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峰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政府資助科學家培養計劃是社會資源高端配置的調節模式,更多體現在示範效應上,從而影響、拉動社會資本向科研傾斜。

一旦政府直接領導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反而會降低辦事效率,偏離研發的內在規律。

中國科研院所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長效性的約束—激勵機制,唯上不唯實的作風嚴重。

英國的科研製度不是政府制定的,而是科研業界的行規、鐵律。

教授、專家們沒有任何來自官方的優惠和特權,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同時,還會被要求給本科生上課。

最苦逼的要求是,沒有鐵飯碗,一個教授如果不能發表學術論文,或學術成果不顯著,將很快被解僱或淘汰,而他們之前的“豐功偉績”只能代表昨天。

紅頭文件即使能製造科學家,恐怕也是偶然的。科學的事,還是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

起底培養科學大師的珠峰計劃:教育部天使投資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嗎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