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教育部做投资人,持续不断地砸钱,从十年前开始计算,到本世纪中叶,这四十年间培养几千个优秀博士应该不再话下,怎么着也会有一两个“钱学森”或“杨振宁”脱颖而出吧?感觉还真不好说……

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2018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

到本世纪中叶,在高等学校建成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创新高地,在一批重要领域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学科,培养出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2050年前后,新一代的钱学森、杨振宁会出现吗?

1

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是“珠峰计划”的试点版本,在一些重点高校铺开。

与之相配套,清华大学同年开始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人才选拔方式相当于加强版的“自主招生”——看重学生在重点学科竞赛中的成绩,同时由清华出题测试,比如计算机班是“奥赛+校内二次测试”。

高材生进校后,由清华大学配备一流师资“开小灶”,毕业后推向国外名校继续读硕、读博,学成归来后再为国效力。

从培养形式上看,前期与奥数培训差不多,只不过换成了官办体制。后期又与公派出国留学类似,走国家培养的路线。

2

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十年过去了,试点效果如何呢?

今年早些时候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振宁教授提到:

对于创建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这件事,是值得讨论的。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这三个题目相关的是值得大家讨论的。

十年培养出科学家?这一批学成的博士、博士后要达到计划要求,还需要时间。

“珠峰计划”的初衷是回应2005年轰动中国社会的“钱学森之问”: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而2018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是向全社会推广一流科学家的官方培养方案。

3

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端科研人才的培养总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基础建设”阶段,而教育部在承担基建启动的“天使投资”。

教育部做投资人,持续不断地砸钱,从十年前开始计算,到本世纪中叶,这四十年间培养几千个优秀博士应该不再话下,怎么着也会有一两个“钱学森”或“杨振宁”脱颖而出吧?

感觉还真不好说。

当下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服从国家意志的、机器化的“科学家”生产线。

对于国家而言,科学家要服务于顶层设计;而对于科学家而言,这首是一份体制内的工作。

多年前,媒体报道过一位中国的奥运冠军在接受采访时痛不欲生地说,再也不想练下去了!太没意思了!

体制下的苛责会让工作变成挣脱不掉的梦魇。

举国体制下的“科研国家队”,进去不容易,出来更不容易。为国效力是要出成绩的,总要讲个投资回报吧。国家培养了你,要用实际行动为国争光。

4

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政府资助科学家培养计划是社会资源高端配置的调节模式,更多体现在示范效应上,从而影响、拉动社会资本向科研倾斜。

一旦政府直接领导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反而会降低办事效率,偏离研发的内在规律。

中国科研院所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长效性的约束—激励机制,唯上不唯实的作风严重。

英国的科研制度不是政府制定的,而是科研业界的行规、铁律。

教授、专家们没有任何来自官方的优惠和特权,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同时,还会被要求给本科生上课。

最苦逼的要求是,没有铁饭碗,一个教授如果不能发表学术论文,或学术成果不显著,将很快被解雇或淘汰,而他们之前的“丰功伟绩”只能代表昨天。

红头文件即使能制造科学家,恐怕也是偶然的。科学的事,还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

起底培养科学大师的珠峰计划:教育部天使投资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一点号“2017年度耕耘奖”、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