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遺忘,「暫時」也不行!

別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遺忘,“暫時”也不行!

最近一篇文章挺火的,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

▶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實;

▶ “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

▶ 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

那麼,事實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憑什麼成為“雜交水稻之父”?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別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遺忘,“暫時”也不行!

《遺忘》一文作者:“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

幾位專家解釋說,所謂另有其人培育的“雜交水稻”,通俗來講並不是“雜交稻”,只是使用了“雜交”的手段選育的常規稻,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

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首先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不能忘!


《遺忘》一文作者:“國內實際用於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品種,鮮有袁隆平團隊的產品。”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

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

  • 1970年,時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後被命名為“野敗”。
  • “野敗”的出現,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國內外雜交水稻公司廣泛應用於三系育種。
  • 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佔絕對主導地位。

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稻品種,都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不能忘!


朋友圈內熱火朝天,本人或許毫不在意

《遺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爺子的貢獻不容忽視,但是放在整個中國農業的大海里也只是滄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麼多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一名自稱水稻育種的從業人員留言說:“其實吧,我們搞水稻的自己說這個事挺少的,覺得沒必要爭,反倒有時候覺得有袁老爺子在前面擋著,我們更好研究。我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認可袁老爺子了,那大家還支持我們研究水稻嗎?”

別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遺忘,“暫時”也不行!

據瞭解,不少記者近年來曾多次聯繫袁隆平團隊,試圖對袁隆平進行採訪,但都被對方婉言謝絕。這次關於“遺忘”的討論,雖然外界各種聲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過去一樣選擇了沉默,或許他本人並不太關心這種爭論吧。

很多人都在使用手機惠農買賣農產品了,還不來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