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西遊記》,讀懂已是中年人(深度好文)

年少玩讀西遊樂

半生再品皆是佛

86版西遊記不僅承載著歡笑

也蘊含著人生哲理

年少不懂《西遊記》,讀懂已是中年人(深度好文)

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

這隻憑藉自己的一腔孤勇出入水簾洞的石猴,被大家簇擁為王,並稱為“美猴王”。但他並沒有就此驕傲自大,過著佔山為王的奢靡生活,而是帶猴子猴孫過上了幸福愉快的生活。

數百年後又獨自一人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臺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學了一身的本事。後來大鬧地府時,也為猴子猴孫劃生死譜,謀求長生。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應該有飽滿的精神,自信、獨立的去面對,但在取得成績後卻不該驕傲自滿;在集體當中,我們也應當為了集體的榮譽去奮鬥,而不能只考慮自己。

沒有人能打敗你,除了你自己。

年少不懂《西遊記》,讀懂已是中年人(深度好文)

真假美猴王裡,兩隻猴子打到西天,求佛祖分辨時,如來降天花普散繽紛,即離寶座,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

如來說的不是二人,也不是二猴,而是二心。一個是正心誠意的悟空,一個是六賊矇蔽的頑空。

假悟空被稱為六耳獼猴,其實就是被六賊矇蔽的頑空。般若波羅蜜多有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六賊就是指人的六種感官,六種慾望。

眼睛喜歡看好色,耳朵喜歡聽好音,鼻子喜歡聞好香,舌頭喜歡嘗好味,意念喜歡得其所欲,身體喜歡無憂無慮,這是人的本性,但如果慾望超出了界限,就會成為人的魔障。

悟空的名來自“鴻蒙初闢本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也就是說能夠打敗六耳獼猴,只有孫悟空自己。

貪瞋痴念,人人皆有。如何在慾望的大海里把握好分寸,卻是我們自己的事。摒除心魔、剋制貪念,自救,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

年少不懂《西遊記》,讀懂已是中年人(深度好文)

一生信善,一生行善。

三打白骨精大概是西遊裡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了。許多人覺得唐僧太傻,都心疼悟空被師傅一次一次誤會。

可正是他們兩個一殺一救的鮮明對比,讓大家看見了唐僧身上眾人不及的佛性。

要說唐僧真的不相信那三個人都是妖怪嗎?那也未必。悟空打死第一個人時,唐僧責怪悟空無故傷人性命。這時,悟空打開罐子,從裡面跳出來幾隻青蛙、癩蛤蟆,根本沒有什麼齋飯。這時的唐僧已經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然而當悟空接著打死第二個人的時候,唐僧一見,驚得從馬上摔下來,大聲喝道:“你為何不聽勸說,把人打死一個,又打死一個?”

唐僧畢竟是觀音親自選中的取經之人,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唐僧的與眾不同了。佛祖容人,也容妖怪。而唐僧就是這樣一位慈悲至極之人。

如果因為一次欺騙就放棄信任別人,因為一次背叛就放棄去愛人,那我們這一生該有多可惜啊。人們一生中難免會遇到欺騙、背叛、猜忌、敵對,但就算如此,在見過世間百般惡相之後,還能保持內心淳樸、真誠的人,還能依舊對世界充滿美好期待的人,一定會得到神佛的庇佑,一生幸運。

年少不懂《西遊記》,讀懂已是中年人(深度好文)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孫悟空道:“師父,我知你沒甚坐性,我與你個安身法。”即取金箍棒,晃了一晃,將那平地下週圍畫了一道圈子,請唐僧坐在中間,著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馬與行李都放在近身。對唐僧合掌道:“老孫畫的這圈,強似那銅牆鐵壁。憑他什麼狼蟲虎豹、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許你們走出圈外,只在中間穩坐,包你無虞;但若出了圈兒,定遭毒手。千萬!千萬!至囑!至囑!”

可是,唐僧並沒有聽從悟空的囑咐,出了圈,還進了妖怪幻化的洞府裡。

其實悟空的這道圈真的這麼神通廣大嗎?也不見得。古有畫地為牢,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懲罰,實則是自律的一種體現。孫悟空畫了圈子要求唐僧穩定心神,持戒不動,可惜唐僧出格了,走進了心魔的陷阱。

慎獨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舉一例可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觀世,芸芸眾生,一人不言不語,不哭不笑,不悲不哀,為之初見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無過人之處,此人卻散發著一種磁場,一股正氣,壓的人好生喘不過氣來,唯有率先打破氣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風五行,仁義禮智聖,誠於中,形於外,內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獨之輩”。

《論語》上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慎獨是懸掛在你心頭的一記警鐘,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自身修養的關鍵。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捨得,有舍才有得。

女兒國裡,朱琳扮演的女王那一聲聲:“御弟哥哥~”不知道聽碎了多少人的心。

有人說唐僧真的動了情,也有人說沒有。

我是相信唐僧的凡心已經被女王觸動的,你看他對女王說:來生若有緣……再看他決然離去前,那一回頭……

只是個人的情愛,終究無法凌駕於西行取經的重任之上。唯有捨棄小我,方才得大自在。所以,不論心中如何的想,這一生西行的宿命,都無法變更。

佛家說,舍,就是得;不捨,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捨得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境界。捨得是虧也是盈,面對人生的各種抉擇時,堅守內心的清明,捨棄眼前的種種迷惑,才能在本心的這條路上收穫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