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

中国农历七月是民间传说中的“鬼月”,而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中元节”,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的日子。您知道关于“中元节”的典故和意义吗?这一天又有哪些丰富的民间习俗呢?其实,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孝”日!

中 元 节 起 源

中元节俗称鬼节

道家经典

三官崇拜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是使之成为民俗节日。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七月十五,地官的生日,检验诸路鬼众的地府官自然成为人们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的固定节日。

佛家传说

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么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

 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

而有些地方,在7月14日过,据说是因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中 元 节 习 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

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中元节俗称鬼节

祭祖

祭祖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中元节俗称鬼节

祭祀土地和庄稼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俗称鬼节

面塑

农历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

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俗称鬼节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中元节文化虽与祭祀相关,但是祭祀的重要意义还是在于孝,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和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