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之六十一:唐太宗李世民(下)

中国皇帝之六十一:唐太宗李世民(下)

地缘战略思想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唐太宗关于地缘战略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唐太宗利用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唐王朝利益的战略思想。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现代的独具特色的思想内容。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土广大,边界线绵延曲折,地缘形势复杂,并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历观这一时期唐与周边所发生的诸多地缘关系,既有与唐军事利益攸关的,也有与唐政治、外交利益攸关的,还有与唐经济利益攸关的,更多的则是几种利益兼而有之,错综复杂。唐太宗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与突厥、吐蕃、高昌及西域诸国、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之间的关系。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正是在处理与周边地缘关系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他个人的独有特色,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贯穿于他的地缘战略思想的始终。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进取。这是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其思想中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唐太宗的雄大豪迈是历代许多帝王所不可比拟的,这也是他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是灵活应对。唐太宗在重大变故面前不惊慌失措,他能够依据客观形势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较大程度地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三是冷静务实。唐太宗鉴于隋亡教训,努力克服以往帝王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缺陷,注意结合现实需要,量力而行,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务实政策;

  四是措置有序。无论是北击突厥,还是西平高昌,尤其是经略西域,都是先急后缓、由近及远,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从中亦可见唐太宗地缘战略决策之成熟。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业绩斐然。史载:“(贞观十四年)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唐太宗的突出成就正在于他以超越前人的英武雄迈之气魄,重新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疆土,为后来中国版图的确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这一辉煌业绩的获得,是与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密切不可分的。即使今天看来,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里面也不乏可取之处。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着眼于争夺关中、巩固“中国”的固本思想。其中居重驭轻的关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业的“根本”,也是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太宗“深根固本,治安中国”之思想,既有传统政策沿袭之因素,又有出于当时初唐政治、经济背景考虑之因素,特别是对地缘因素的考虑,为巩固政权、密切中外关系、发展经济进而增强国力而不得不为之。

  (二)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缘藩屏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怀辑”政策绥纳归附民族,并将其内徙安置在唐周边地区的一系列行为上,从而达到令其“世作藩屏”的目的。

  唐太宗的地缘藩屏思想主要有如下两个内容:

  1、置内属少数民族政权于周边,以作藩屏。

  2、在唐周边地区扶植亲唐政权,以作藩屏。

  (三)纵横捭阖的地缘制衡思想

  其主要内容有:

  ①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如联薛延陀制突厥;

  ②扶弱抑强,保持地区势力均衡,如联新罗攻高句丽、百济以及联合铁勒诸部扼制薛延陀;

  ③联近抗远,服近慑远,稳定近邻以攻击或威慑远方政权,如联合吐谷浑以对付吐蕃;

  ④另外,唐太宗还有针对某一特定政权内部制定的制衡思想,旨在分化瓦解其势力,造成内部争权夺利,削弱统治实力,这尤其体现在对薛延陀的问题上。

  唐太宗实行地缘制衡的策略思想及其基本情况大致有如下几种:

  1、远交近攻,拉拢与孤立并用——唐与东突厥、 薛廷陀的地缘制衡关系。

  2、扶弱抑强,保持地区均势。

中国皇帝之六十一:唐太宗李世民(下)

家族

  曾祖:李虎,西魏陇西郡公(襄公),追尊唐太祖。妻,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国公(仁公),追尊唐世祖。妻,独孤氏,追尊元贞皇后,其父,独孤信,北周大司马。

  父:李渊,唐高祖。

  母:窦氏,追尊太穆皇后。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肃公)。妻,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曾外祖父:窦岳。

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仁寿元年生,大业九年嫁李世民。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野心的、一生荣宠不衰的、优雅与妖娆并存的、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妃嫔

  韦妃(贵妃) 韦珪,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

  杨妃 (贵妃)生赵王李福,贵妃为其死后唐高宗李治追封

  徐贤妃 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郑贤妃

  燕德妃 生越王李贞、江殇王李嚣

  杨妃 隋炀帝女,生吴王恪,蜀王愔

  阴德妃 生齐王李佑

  韦昭容

  杨婕妤 杨恭道第三女

  萧美人 萧铄第二女

  崔才人 崔宏道长女

  萧才人 萧铿第二女 

  武才人 武则天

  王氏 生蒋王李恽

  杨氏 生曹王李明

  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深得宠爱,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宠而怀疑太宗改立,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被废。按律谋反是死罪,因太宗不舍赐死,最后按通事舍人来济的处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来,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

  楚王李宽(母后宫,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受宠事件举不胜举,也因此而萌生野心,争夺皇位被贬后,太宗依然十分挂念他,后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3岁)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深得父亲宠爱,太宗出去游玩经常带在身边,立为太子后,应该出居东宫,因太宗不舍硬把他留在宫中,十天半月才回东宫一趟,被褚遂良、刘洎谏不可过于私爱)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后过继李建成为嗣)

  曹王李明(母杨氏,后过继李元吉为嗣)

  襄城公主 帝曾敕诸公主为师式

  汝南公主 李宇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长乐公主 李丽质(母长孙皇后,太宗特所钟爱的女儿,出嫁时因给的嫁妆倍于长公主被魏征谏。下嫁长孙冲)

  豫章公主(长孙皇后养女)

  巴陵公主 下嫁柴绍与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与房遗爱谋反,被唐高宗赐死。显庆中追赠为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

  东阳公主

  临川公主 李孟姜(母韦贵妃)

  清河公主 李敬

  兰陵公主 李淑

  晋安公主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公主出嫁前,唐太宗专门为她卜卦,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阳公主(下嫁房遗爱,主帝所爱,颇骄恣,后因谋反赐死,神龙年间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晋阳公主 李明达(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哥哥李治一起被太宗亲自抚养,为太宗最宝贝的女儿,多受众臣喜爱,有其母风。十二岁去世,太宗悲痛欲绝,一个多月不能正常饮食。)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许配与魏征长子魏叔玉,后因魏征生前荐人失当,太宗因而悔婚。初嫁长孙诠,太宗特升其公爹为岐州刺史。后嫁韦正矩)

主要诗作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喜雪】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入潼关】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于北平作】李世民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中国皇帝之六十一:唐太宗李世民(下)

轶事

武功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可见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太宗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太宗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太宗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太宗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尚书令

  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后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至高宗时,又用低级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唐中宗复位后,仆射就非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后也不常设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称。

改名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兰亭序》即《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变,就一“之”字就有十数种变化之多),相传当年某大臣见太宗似有郁结难纾,问之原因,知道其欲得《兰亭序》,于是便与辩才和尚(王羲之当年墨宝辗转传至其七世孙智永,智永出家为僧,又将墨宝传予其弟子辩才和尚)斗智最后终于为李世民获得。

救驾

  据新旧唐书太宗本纪,李世民十六岁时参军,跟随隋将云定兴,一次隋炀帝杨广被围,云定兴军负责救驾,李世民献计,故布疑阵,吓退敌军,救回天子。

  相关典故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语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⑧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似怀中。


中国皇帝之六十一:唐太宗李世民(下)

猜猜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