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1—2個月寶寶的常見病

寶寶健康成長是媽媽的最大心願,但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狀況,嬰兒溼疹、尿布疹、腸絞痛、嬰兒疝氣等,這些在寶寶1~2 月齡最為常見的疾病,常會來“侵襲”寶寶。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爸爸媽媽要仔細觀察細心讀懂“嬰語”,瞭解寶寶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為寶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盤點1—2個月寶寶的常見病

嬰兒溼疹

嬰兒溼疹多在寶寶出生後1個月左右出現,主要分佈在寶寶的面頰部、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幹四肢也會出現。溼疹初期,面頰會出現痱子樣皮疹或水皰樣疹子(醫學上稱丘疹、皰疹),分佈密集,隨後癒合成片狀紅斑。溼疹常為對稱性分佈,根據表現分為乾燥型、脂溢型和滲出型。

溼疹可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劑型的選擇需依據溼疹表現而定,不能自行濫用藥物,以免引起皮膚損害或感染,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雖然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根治溼疹,但50%以上患溼疹寶寶的病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愈。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能做的就是通過精心的護理來緩解溼疹給寶寶造成的不適感。

尿布疹

無論是紙尿褲、一次性尿布還是棉布尿布,只要使用不當,都有發生尿布疹的可能。尿布疹常見於寶寶的肛門周圍、臀部、大腿內側及外生殖器,嚴重時甚至會蔓延至會陰及大腿外側。尿布疹發生初期,皮膚會發紅,繼而出現紅點,直至鮮紅色血斑,會陰部紅腫,之後融合成片。嚴重的會出現丘疹、水皰、糜爛,若合併細菌感染則會產生膿皰。

對於症狀輕微的尿布疹,每次清洗後可在皮膚乾爽的狀態下,塗上祛溼油或護臀霜,通常在一到兩日後即可治癒;症狀較重的或持續時間較長的尿布疹,則應及時到醫院皮膚科就診;已發生糜爛、滲出者,可塗雷鋅軟膏、氧化鋅油。保持臀部的清潔乾爽是預防和治療尿布疹的關鍵。

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是肛門周圍皮膚或粘膜的深部感染。新生寶寶的皮膚非常嬌嫩、易破損,細菌通過破損皮膚侵入皮內組織發生臀部感染,進而引發肛門周圍膿腫。

當給寶寶更換尿布時,寶寶異常哭鬧、表情痛苦或肛門周圍發現硬結或包塊(用手輕輕觸摸即可發現)時,就有可能是患肛周膿腫了。一旦懷疑寶寶患有肛周膿腫,需立即帶寶寶就醫並積極治療。肛周膿腫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引起肛瘻,給寶寶帶來極大的痛苦。如果細菌侵入血液中,還會引起敗血症。

腸絞痛

腸絞痛是嬰兒大腸痙攣所造成的疼痛,多發於寶寶出生後3周左右。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都普遍會出現腸絞痛的情況。好在這種疼痛不會一直持續,60%的寶寶在3個月左右會有好轉,90%的寶寶在4個月左右時就不會再被腸絞痛困擾了。

患腸絞痛的寶寶會表現出很不舒服的樣子:可能會交替蹬腿,或把腿抬起來,還會放屁排氣,大便不幹但排便困難,易哭鬧,通常在晚上6點至半夜這段時間內發作得最厲害,甚至能夠持續哭鬧個1~2小時。嬰兒腸絞痛是寶寶發育中的常見問題,不會影響生長髮育,一般不需任何干預。但若寶寶的不適反應嚴重時,則需去醫院就診。人工餵養的寶寶有較嚴重腸絞痛時可將配方奶粉換成部分水解配方的奶粉。

嬰兒疝氣

嬰兒疝氣是指寶寶身體的一個器官或部分組織移位後形成的凸出部分,疝氣可以發生在腹股溝、腹部和橫膈膜。常見的嬰兒疝氣主要是腹股溝疝氣和臍疝。

1.腹股溝疝氣

在胎兒發育時期,男寶寶的睪丸在腹部發育,然後在出生之前,一對睪丸通過腹股溝和腹部之間組織內的一個管道(稱為“腹股溝管”)下降入陰囊。女寶寶的卵巢也是這樣通過腹股溝管下降入盆腔(骨盆)。然後寶寶體內這個穿過腹壁的通道就應該閉合了。有大約5% 的寶寶(大部分是男寶寶,尤其是早產兒)出生後,這個通道的開口仍然大到足夠腸管下滑進入腹股溝管,形成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是不能自愈的。

男寶寶得了腹股溝疝氣後,在腹股溝區或陰囊內會出現一個較硬的橢圓形包塊,大小與成人的大拇指差不多。但通常媽媽可能要在寶寶出生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會注意到這個包塊。包塊會在寶寶很活躍或哭鬧(使腹腔內壓力增高)時鼓出來,當寶寶安靜下來後,包塊又會復原到腹腔裡不見了。女寶寶的腹股溝疝氣則是腸管擠過腹壁進入了腹股溝區,有時候也可進入陰唇(陰道開口處柔軟的皮膚)。不過,女寶寶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概率比男寶寶小得多。

2.臍疝

自臍部突出的疝稱臍疝。寶寶出生後,臍部是一個先天性薄弱點,凡是腹腔內壓力增高都能使臍疝外凸,例如咳嗽、打噴嚏、哭鬧、排便等。當寶寶安靜或平臥時,凸出的腸子返回腹腔,腫塊消失,臍疝減小,甚至看不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腹肌發育,疝孔會逐漸縮小,最終閉合,臍疝消失。嬰兒臍疝一般在寶寶1~2歲時自愈,無需治療。患臍疝的寶寶一般沒有痛苦的感覺,也不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個別寶寶可能因局部膨脹而有不適感。但如果臍疝很大或發生疝嵌時,則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不能有半點拖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