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8月19日,是首箇中國醫師節。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但醫生也是普通人。當兩名醫師組成家庭,在繁忙的工作、沉重的責任面前,他們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如何表達對對方的感情?在醫師節即將到來的這個七夕,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四對不同年齡、不同科室、不同性格的夫妻,帶你感受“雙醫”家庭的苦與樂。

馬珂 & 楊曦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婦產科的副主任醫師馬珂與主治醫師楊曦在2014、2015年先後加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並在來院後結婚、懷孕、生產,如今他們的寶寶已經一歲零八個月了。“嫁給和自己同科室的醫生,最大的好處就是懷孕的時候他可以替我值班呀。”楊曦笑道。

馬珂是楊曦研究生時的師兄,兩人自那時開始就幾乎一直在一起。“在同一個科室有機會一起查房,一起手術,倒是不至於見不到面。但是產科值班任務比較重,另外一個人經常會陪值,不然見面的時間就太少了。上個月我們倆一共值了11次班,基本上一直都在醫院。”馬珂說道。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都是醫生,最好的就是可以互相理解,共同學習吧。不好的就是照顧不到家人。”楊曦說。兒子長到20個月,基本都是雙方的父母輪流幫忙照看。兩人典型的一天是:早上6點多起床,將孩子交給老人看著,到醫院吃早飯,然後各忙各的,交班、查房、出門診、手術,晚上如果不值班就等著對方一起回家,九點多孩子睡了以後才能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楊曦懷孕時反應很強烈,瘦了14斤,但一直堅持著沒有請假。“他會默默地替我值班,為我做了很多事。”楊曦說。“當然,也得到了很多同事的幫助,非常感謝他們。”

兩人天天在一起,遇到難題時互相幫助,不高興時互相開導,很享受這種“相看兩不厭”的狀態,偶爾也會為臨床上的事情爭論。“最近一次吵架是為了我的一個病人能不能拆線的事,而且他現在在手術檯上總是批評我。”“我那是督促你進步。”醫師節的這個週末,他們計劃要帶著孩子去北戴河。“我覺得現在還是挺幸福的。”楊曦感慨道。

劉伯濤 & 王佳

平平淡淡就是真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胃腸外科的主治醫師劉伯濤和消化內科的主治醫師王佳是大學同學。“我對他是一見鍾情。”王佳強調說。“2002年入學時我就看著他不錯,中間觀察了6年,2008年我們在一起了。現在我仍然覺得他是最好的。”

兩人2010年結婚後,在醫院樓還沒蓋起來的時候就來到清華長庚。“我們這些第一批來到醫院的人,都對醫院有特殊的感情。像我現在30多歲的年紀,醫院和科室肯給我這麼多鍛鍊的機會,我很感激。”劉伯濤每週至少上六天班,週末會自主到醫院查房,手機要保持24小時開機,有緊急情況隨叫隨到。“真的只有醫生才能理解這樣的生活。三觀一致,在一起就比較舒服。”“別看他這樣,基本每週都會抽出半天來收拾屋子,掃地呀換床單呀,家裡的碗也都是他刷,他從來不抱怨家務。”王佳誇道。

兩人住得離醫院近,早上根據各自的時間安排,分別騎車上班,晚上則爭取一起回家。“他要是加班,那我就也加一會兒。如果一個人忙一個人不忙反而不好。”王佳說。“我覺得我們跟普通的家庭沒有什麼不一樣。雖然作為醫生,人命關天,壓力是大一些,但是現在幹什麼工作壓力不大,大家都一樣的。”

兩人家裡養了兩隻貓一隻狗,難得的休息日常常是“宅”在家裡,一起跳跳健身操,玩玩手機,聊聊各自遇到的有意思的患者。在工作上遇到不順的事情產生的一些負面情緒,也在這樣的閒適中得到安撫。“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她在安慰我,她活得比我明白。”劉伯濤笑著說。“我們每年一起出去休假一週,就是最好的充電了。我覺得兩個人彼此珍惜,多看看對方的好,才能天長地久。”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提到七夕和醫師節,王佳說道,“我們倆各種紀念日都不過的,都喜歡平平淡淡的生活。退休了之後我想到一個物價便宜一點,能吃到新鮮水果蔬菜的地方,安心養老。”

閆軍 & 盧倩

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陪伴老人和孩子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閆軍和盧倩都是清華長庚肝膽胰外科的副主任醫師,在2016、2017年相繼來院。他們也是研究生期間相識,兩人已經結婚十餘年,有一個十歲的兒子。

同為外科醫師,工作本就繁重,清華長庚醫院開始大量開展肝臟移植手術之後,兩人越發忙碌了起來,幾乎見不到面。“有時手術到夜裡12點,第二天一早又要查房、出門診。兩個人輪流出差,經常好多天都見不到一面,想溝通的時候就打個電話。”盧倩說道。

雖然是同一個科室,兩人專攻的方向也不同。“我主要做腔鏡手術,她主要做開放性手術,患者也不一樣。遇到疑難病人,兩個人可以一起探討,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互相幫幫忙,每天的生活就是這樣。”閆軍說。

“感覺對家庭,對老人和孩子都虧欠得太多了。”盧倩表示。盧倩的父母跟他們一起住,幫忙照顧孩子。“父母年紀這麼大了,我們不能多照顧他們,還要勞煩他們幫我,心裡是很愧疚的。對兒子的陪伴也不夠,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幾天都見不到他,聽到他在電話裡說‘媽媽你在哪兒呀’,‘媽媽你幾點回來’,‘媽媽我想你了’,難受得不行,但是見面說不了兩句,又會忍不住訓他一頓,我自己也很糾結。”

儘管家庭方面要做出一些犧牲,兩人對事業的追求卻依然堅定,初心不改。“我們倆到北京來,就是想追求事業和平臺上更進一步的發展,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專業,也明白不可能什麼都兼顧,只能說盡己所能吧。”盧倩表示。“閆軍也是一樣的,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陪老人和孩子。”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這個週末,閆軍和盧倩會一起去杭州,但不是去休假,而是去參加學術會議。盧倩思前想後,決定自己出錢把孩子帶上。“我們不是一起出發,到了杭州有各自的會議演講和日程,我可能有時間帶著孩子玩一玩,他還要參加手術,很可能就只有回來的火車上能一家三口在一起,那也很難得了。能三個人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是珍貴的。”

張躍偉 & 娜仁圖戈

合理搭配,理解萬歲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早上在醫院的食堂,經常能夠看到肝膽介入科主任張躍偉和他的愛人,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娜仁圖戈一起吃早飯。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家庭非常完美,兩人郎才女貌,育有一兒一女,又在同一個單位上班。但在今年一月娜仁調到清華長庚醫院之前,兩人曾異地分居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兩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也都經歷過生死一線的搶救。其中滋味,只有當事人能夠體會。

娜仁大學畢業後來到張躍偉當時所在的醫院,兩人年紀相差8歲,她對他是非常認可和崇拜的。“當時他年紀輕輕就被醫院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我就想這個人怎麼這麼厲害呢。”從一開始,娜仁就明白,“他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業上的人。”兩人拍婚紗照的那天,張躍偉在醫院等一位從外地轉過來的病人,讓娜仁先去做準備,結果從上午十點一直等到晚上六點半,張躍偉終於趕到了。“攝影師可激動了,比我還高興。”娜仁笑道。

結婚之後,她更加體會到了張躍偉的辛苦,特別是做腫瘤介入手術時還需要承受X射線的輻射。“每次手術都要穿30斤重的防護鉛衣,一臺手術下來大汗淋漓,最主要的是‘吃線’,我和老人都特別擔心他的健康。”但同樣身為醫師的娜仁理解事業對丈夫的重要性,張躍偉在45歲時,選擇從大連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新開始,面臨著不知道需要異地多久的情況,娜仁也完全支持他的決定。

對張躍偉來說,家庭是一個珍貴溫馨的港灣。“我也渴望見到孩子,渴望回家吃晚飯,”他說道。“但是醫學技術的磨練,新的理念的形成,都需要通過一臺臺手術,通過時間慢慢積累起來。”異地的一年半里,張躍偉儘量每兩週就飛回大連一次,有時在家裡只能待上幾個小時。第二個孩子出生時,他正在北京開會,沒能陪在母子二人身邊,也感到有點遺憾。“但是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我選擇到清華長庚來,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術理念,在這個更高的平臺上推廣優秀經驗,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病人。”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現在兩人最牽掛、最感激的就是雙方父母。“我公公婆婆留在大連,都80多歲了,還是支持我們到北京來。不能在他們身邊盡孝,我倆非常掛念他們。我的父母也是,從我懷孕開始就一直照顧我們,把兩個孩子都帶大,平時給我們做飯,沒有他們的幫助,我自己不可能撐起這個家。”娜仁說著,紅了眼圈。“我知道,我在家起的作用有限,但有娜仁在,我很放心,她是一個非常整潔、利索的人,我覺得我們倆的搭配還是很合理的。”雖然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娜仁表示,“我不願意放棄工作,挺熱愛超聲事業,放棄了可惜。來到清華長庚之後,領導很照顧,讓我暫時負責健康管理中心的超聲診斷工作,我們很感恩。”“希望醫院能給雙醫家庭更多的關懷和支持吧。”張躍偉補充道。

他們既是醫生,也是醫生家屬。在單位,他們並肩工作,守護著患者健康;在家裡,他們相互扶持,守護著彼此和家人。

我嫁給了同科室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